“政府採購”不是國內IT業的救命草  
李明順

    中國政府從提出“政府上網年”到實施“電子政務”,在IT産品採購方面的投入逐年加大,這點已經被眾多的國內外IT廠商注意,許多媒體更以超乎尋常的興致奉獻了一份關注力。作為一個IT媒體從業人員,筆者常常聽到身邊的同行及同事為追索某個政府採購計劃而不甚辛勞,常為得到某個官員吐出的“內幕”數字興奮不已。

    首先,他們想為短期相對低迷的IT行業注入一些利好資訊,為IT廠商提供更多的市場資訊;其次,他們認為政府採購將可為本土廠商帶來機會,特別是軟體方面,許多評論者以為,政府採購可緩衝一下國內一些軟體廠商的生存危機,比如減少一點盜版軟體帶來的損失,同時,還可以在關鍵時候,扶持一下某些民族軟體企業。

    基於此,筆者經常看到各種版本的政府採購數字出現在公眾面前,這些數字顯示的金額大小不但被當作市場份額的大小外,往往還會再被引申為定義這個新聞本身的大小。所以,在一些報紙和網站上,這種新聞被列于頭條的幾率非常高。但是,這種數字往往又是不確切的,一般來説,它們代表的都是某個地方某個年度(或時期)的採購計劃,再具體或者更進深一步就很難了。筆者認為,這種數字體現的所謂“商機”往往因為不具體而很難成為真正對企業有用的資訊,筆者同時相信,更具體的資訊,那些相關企業的Sales們或許比媒體有更“深入”的資訊渠道。另外,從政府不斷推行資訊透明、招標公開的方向來看,媒體花大力氣在挖掘這種消息渠道上付出的努力往往是得不償失的。而那些過度渲染政府採購將會給整個IT産業帶來多大回報意義的評論,更是主觀而非科學的感性認知。

    外界輿論的表像是,一時間,“政府採購”似乎成了IT行業的一根救命稻草。筆者不清楚這種情緒僅僅存在於媒體內,還是一些IT廠商(特別是國內IT廠商)也存在著對政府採購的依賴心理。筆者希望這是僅存在於前者的情緒。

    從政府行為來看,目前的市場環境是政企分開的,加上WTO帶來的影響,政府招標的公平、公開、公正原則將會愈來愈強。IT企業最終的競爭歸根到底將落于産品品質和服務上的競爭,筆者不否認政府也屬於一種IT産品消費群體,但IT企業不該把主要精力投眼於政府,而是該面向於更廣泛的客戶群體提供更優秀的IT産品及服務,以注重自身實力發展來贏得更多份額才是生存之道。所以,前段時間媒體和評論過度炒作北京市政府軟體採購未選擇微軟的一些産品,而選用的是國內軟體,就定義出一個“國産軟體大獲全勝”的結論顯然過於樂觀。

    從政府採購本身來説,如電子政務項目這樣的政府採購也是具有時期性的。政府不可能每年這樣持續性地大批量採購IT産品,當初期採購完成之後,只會有每年基本的維護投入,IT企業的産品更持續的市場應該在政府採購之外,在真正的經濟市場之中。一個IT企業的長期存在和成長是不能依靠政府的採購力量存在的。所以,照筆者看來,政府採購頂多只能算是個IT行業中的短期生意。

    從政府採購者角色來分析,筆者相信,政府IT採購雖然是經過招標的,但從目前國情來看,由於市場化環境尚未充分孕育成熟,採購的成本預算粗細程度依然很難比得上“苛刻”的企業消費者(特別是産權清晰的民營企業們)。所以,IT廠商,特別是國內IT廠商,一定需要以最苛刻的服務標準來要求自己,提高IT産品的品質和服務水準。

    另外,由於我國各地經濟的改革步伐和速度並不完全匹配一致,如一些地方的國有企業改革還很緩慢,市場化條件還十分低下,政企不清的現象還普遍存在。IT企業的志向若依賴這些地方的政府採購,必然會採取一些“非市場化競爭”的手段。這種市場對IT企業來説,雖然也是生意,但卻不該是真正長期關注的領域。

    《市場報》 2002年04月01日


2000年中國政府採購規模達328億元
我國將立法確保政府採購公開透明
《政府採購法》首次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
1000億政府採購大餅怎麼吃?
政府採購法將起草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