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産大豆能否抗住轉基因衝擊?  

    背景一

    2002年3月20日,農業部頒發的三個農業轉基因生物的管理辦法正式施行。分別是《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進口安全管理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

    《安全評價管理辦法》規定: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改變基因組構成,用於農業生産或者農産品加工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産品均需進行安全評價。主要包括:轉基因動植物(含種子、種畜禽、水産苗種)和微生物;轉基因動植物、微生物産品;轉基因農産品的直接加工品;含有轉基因動植物、微生物或者其産品成分的種子、農藥、獸藥、肥料和添加劑等産品。

    《進口安全管理辦法》規定:對於進口的農業轉基因生物,按照用於研究和試驗的、用於生産的以及用作加工原料的三種用途實行管理。用於研究和試驗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引進單位應當從中間試驗階段開始逐階段向農業部申請。用於生産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在生産應用前,應取得農業部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方可依照有關種子、種畜禽、水産苗種、農藥、獸藥、肥料和添加劑等法津、行政法規的規定辦理相應手續。進口農業轉基因生物用於生産或用作加工原料的,應當在取得農業部頒發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後,方能簽訂合同。

    《標識管理辦法》規定:凡是列入標識管理目錄並用於銷售的農業轉基因生物,應當進行標識;未標識和不按規定標識的,不得進口或銷售。列入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目錄的農業轉基因生物,由生産、分裝單位和個人負責標識;經營單位和個人拆開原包裝進行銷售的,應當重新標識。第一批實施標識管理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包括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番茄以及它們的相關加工品。

    背景二

    2002年3月15日起,經中國證監會批准的大連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貨合約修改方案正式實施,2003年3月、2003年5月、2003年7月的“黃大豆1號期貨合約”正式掛牌交易,合約標的物為非轉基因黃大豆。運作了9年多的非轉基因大豆和轉基因大豆合併交易成為歷史。

    黃大豆1號期貨合約是指從原來的大豆期貨合約中剔除轉基因大豆替代交割後的合約,繼續沿用以現行大豆國家標準為基礎的糧食指標體系,同時增加大豆陳化指標;黃大豆2號期貨合約擬採用以國際大豆品質標準為基礎的榨油用大豆指標體系,主要側重於榨油大豆標準,並在條件成熟時擇機推出。

    截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一直是大豆的凈出口國。但是,1996年以來中國開始大量進口大豆,其中大多是轉基因大豆。1996年進口110多萬噸,到1999年增加到430多萬噸,2000年和2001年,進口量更是猛增到1042萬噸和1400萬噸。日前,朱鎔基總理答中外記者問時提到,近年來美國出口到中國的轉基因大豆已經相當於中國非轉基因大豆的年産量。顯然,中國已經由傳統的大豆出口國變成大豆的進口大國。這個巨變引起了與大豆相關的各行各業以及政府的高度關注。

    3月20日,備受關注的農業轉基因生物管理辦法正式實施,大豆等轉基因食品進入國內農産品現貨市場必須貼識標簽。3月15日起,農産品期貨市場上黃大豆期貨和約一分為二,黃大豆1號期貨合約從原大豆期貨合約中剔除轉基因大豆替代交割。對於中國農業來説,這可以説是與國際市場在新規則下的第一場較量。

    大豆是我國市場價格放開最早的農産品,解剖大豆意義就在於剖析整個中國農業面臨的競爭力問題。那麼,我國為何進口了這麼多大豆?國産非轉基因大豆為何缺乏競爭力?國産非轉基因大豆能否扛住進口轉基因大豆的衝擊?各界對相關政策又有何建議?請聽各界説法。

    國産大豆遭遇進口衝擊

    正如朱鎔基總理答記者問時提到的,近年來美國出口到中國的大豆已經相當於中國大豆年産量——1500萬噸。

    記者面前有一份沉甸甸的數據報告:中國曾經是大豆的凈出口國,但是,1996年以來中國開始大量進口大豆,近幾年來大豆進口呈直線上升,其中大多是轉基因大豆。1996年進口110多萬噸,1998年進口319萬噸,1999年進口430多萬噸,2000年進口猛增到1042萬噸,2001年全年進口高達1400萬噸。大豆進口量已經直逼我國大豆的年産量。顯然,中國已經由傳統的大豆出口國變成大豆的進口大國。

    不僅是大豆,還有豆油。今年,大豆執行現行3%的關稅,不採取關稅配額管理。在大豆進口暢通無阻的同時,豆油的進口關稅配額也增加到170萬噸,2005年這個數字增加到330萬噸,到2006年取消關稅配額。這意味著國內的農民除了要直接面對大豆進口的衝擊,還要承受相當於850萬噸到1650萬噸的進口配額大豆的壓力。

    豆油之外還有豆粕。每年我國進口用做飼料的大豆加工副産品——豆粕也在三四百萬噸。這不僅將大量耗費外匯,過量的大豆進口還將對我國大豆主産區農民帶來嚴重打擊。一方面是“洋大豆”大量進口,一方面是我國大豆出現大量賣難,“金豆子”變成“愁豆子”。如果這種狀況沒有根本性的改觀,包括東北、華北和南方新興大豆主産區也受到影響。有專家擔心,如不採取措施,我國這個大豆古國的大豆産業很可能毀於一旦。

    大豆的重要性首先體現在國際貿易上。大豆的國際貿易量(包括油、粕)達8000多萬噸,僅次於小麥和雜糧。從經濟價值來講,大豆最高。美國大豆産量7000多萬噸,出口3000多萬噸,貿易額100多億美元。我國是傳統的大豆生産國,全國大豆播種面積1.2億畝左右,直接涉及5000萬農民。所以市場上大豆價格的漲落,將使5000萬農民的利益受到影響。

    我國為何進口了這麼多大豆

    截至上個世紀末,我國一直採用關稅和非關稅政策來控制大豆的進口。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國內大豆的保護水準曾達到30%~50%,高於同大豆有競爭的其他主要農作物,如小麥、玉米、棉花等。

    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的黃季焜認為,這種高水準的保護是長期政策干預導致大豆技術落後和生産成本高的結果。長期僅適應于“溫室”的東西,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因此,2000年大豆進口全面放開,大豆的進口量猛增的局面徹底爆發,是非常正常的。黃季焜認為,從長遠看,高度保護是得不償失的。它不但損害消費者的利益,阻礙大豆加工業的發展,對大豆新技術的採用的積極性也有負面影響,對有限耕地資源的合理利用更是有弊無利。

    對於近年來大豆進口增加的原因,中糧糧油進出口公司總經理于旭波認為供給不足是主要原因。近年來居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直接體現為肉、蛋、奶以及水産品需求的增加,從而導致飼料需求的增加,豆粕需求也隨之增加。

    據農業部飼料工業協會統計,2000年複合飼料的産量已經達8000萬噸。這些飼料按豆粕含量最低20%計算,豆粕地需求量最少在1600萬噸,折大豆在2000萬噸以上。而國産大豆總量扣除食品、農民自留和損耗外,可供飼料用大豆最多在1000萬噸,供給與需求的缺口顯而易見。

    據了解,美國有日處理1000噸以上的大型加工廠、以期貨貿易為代表的流通運作體系、發達的轉基因科研等完整的體系,再加上美國大豆協會的協調,美國大豆乘“需”進入中國,擠壓中國的大豆産業。況且進口的大豆含油量確實比我們高,一般高出1.5%左右。美國、巴西、阿根廷的大豆目前已經佔我國大豆使用量的一半。

    于旭波認為,正是由於我國大豆生産不足,供需出現較大缺口才導致了大豆進口的迅速增加。這種增長是建立在國內居民生活水準提高和對下游産品食用油、豆粕需求基礎上的。我國由過去的大豆純出口國變為大量進口大豆的國家的根本原因在於需求缺口的形成,洋大豆也就乘“需”而入。

    那麼以後,中國是否會進口更多的大豆呢?

    據專家分析,過去2至3年中國大豆進口猛增,一方面抬高或穩住了世界市場大豆價格,另一方面也使國內大豆價格水準下降了15%以上,可以説國內外市場在價格上已經基本接軌。今後幾年進口量再出現大幅度增加已經沒有多大空間了。將來大豆進口量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家出臺的政策和措施。專家指出,靠走保護的路子在將來是難走得通的。

    缺乏競爭力:國産大豆痛在七寸處

    專家認為,中國大豆缺乏市場競爭力的最主要因素有三:生産成本高、品質差和國內市場交易成本高。

    生産成本是首要原因。據統計,國産大豆生産總成本目前在1500~1700元/噸,而美國等轉基因大豆主要出口國生産成本在1400~1500元/噸(按當前官方匯率計算),二者相差20%~30%,若去掉非可比的成本因素(如地租),相差高達40%。

    黃季焜指出,生産成本高表現在我國大豆單産低;國産大豆稅負及其他成本的支出高;國內大豆生産規模小。2000年我國大豆平均單産是1656公斤/公頃,美國是2561公斤/公頃,美國大豆單産比我國高55%。另外,美國大豆生産成本在扣除勞動力、物質投入費用和土地租金後剩餘為稅金,約佔總成本的5%,而國內大豆生産成本扣除以上相關費用後的農業稅負以及成本外支出總和要佔到總成本的15%。這一部分的成本差異是由於政策造成的,不是大豆技術和市場因素所致。黃季焜同時指出,只要國內大豆生産成本下降15%,我國就有可能扭轉目前大豆在國際競爭中的劣勢。

    除生産成本以外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國産大豆含油率低。進口的大豆,幾乎全部用來榨油,國産大豆適宜做豆製品。外國大豆的出油率在19%-20%,而國産大豆的平均水準在16%-17%。顯而易見,即使在價格相同的情況下,油料加工廠也會選擇國外大豆。品質差別是我國大豆缺乏市場競爭的又一原因。

    此外,就是國內市場交易成本高、風險大。國産大豆由於種植規模小、品質參差不齊、購銷批量較小,使得國內油料加工廠在國産大豆的採購和加工上增加額外成本。同進口大豆相比,增加交易成本,同時還要承擔一定市場不穩定的供貨風險。據調查,同等品質下,有些榨油企業寧願選擇完稅後價格稍高的進口大豆。

    國産大豆還有沒有“戲”?

    由於缺乏競爭力,使得國産大豆面臨非常嚴峻的形勢。那麼,中國大豆究竟還有沒有戲呢?

    專家分析認為,中國大豆有戲,原因就在於非轉基因。雖然我國不能以關稅配額等壁壘來阻止大豆進口,也無法從國內對農民生産和企業出口進行補貼,但是國産大豆的亮點在於世界大豆的消費取向有利於我國,在於我國生産的是非轉基因大豆,綠色安全,且量大面廣。近年來大量涌入的“洋大豆”基本來自美國、阿根廷和巴西三國,業內人士指出,這些“洋大豆”以轉基因大豆居多。

    在當今世界上,對轉基因大豆的安全問題存在廣泛的爭議。歐盟這個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費市場,基本上禁止進口轉基因大豆;日本、南韓等大豆消費大國對轉基因大豆的進口也持非常謹慎的態度。因此國際大豆市場上,非轉基因大豆的價格要高出轉基因大豆15%~20%。但在我國長期以來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長期沒有對轉基因作物的安全管理,也沒有相關的檢測手段,所以在進出口貿易時,國産大豆優勢不凸,經常吃虧。據了解,日本、俄羅斯、加拿大、歐盟等國家進口轉基因産品時都要求貼明標簽及附文字説明。專家認為,此時實行的《轉基因生物管理辦法》無疑對扭轉我國大豆産業極端被動的局面大有好處。

    農業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及其三個配套辦法構成了我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法規體系,將有利於生物技術的發展,有利於生態環境保護、人類健康和動植物、微生物安全,有利於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的保護。我國將以科學、透明、公正的態度,遵循國際公認的預防原則、個案審查原則和實質等同原則實施安全評價。

    同時,大豆和約的拆分也給國産非轉基因大豆帶來一定的發展機遇。

    3月15日起,“黃大豆1號期貨合約”正式掛牌交易,合約標的物為非轉基因黃大豆。運作了9年多的非轉基因大豆和轉基因大豆合併交易成為歷史。

    長期從事大豆交易管理和研究的大連商品交易所總經理郭曉利介紹説,在此之前,大商所大豆期貨合約一直是將非轉基因大豆和轉基因大豆合併在一起交易,在交割標準中基本上是按糧食標準來確定的,對現貨市場的覆蓋不夠完整,既不利於油脂企業參與避險,也不利於期貨價格發現功能的實現。為了有助於將中國構建成為世界非轉基因大豆期貨交易中心,增加我國大豆市場的“定價權”,促進國內大豆産業的發展,將大豆期貨合約拆分為適於食品消費的非轉基因大豆合約和適於榨油用的轉基因大豆合約,成為大商所必然操作和可行的方案。有專家強調,作為傳統的非轉基因大豆生産國,在國際貿易中,中國卻無法主宰大豆市場的命運,關鍵在於我們現在缺少的是非轉基因大豆在世界大豆市場中的定價權,國內的非轉基因大豆難以整合形成市場合力。

    據郭曉利介紹,3月15日,“黃大豆1號期貨合約”正式掛牌交易的第一天,2003年3月的期貨合約漲了45元,2003年5月的期貨合約漲了85元,2003年7月的期貨合約漲了100元。價格信號很明顯,這對促進農民的積極性也很有好處。同時,中國國際期貨經紀公司張續芳認為,近期現貨價格的堅挺是基於轉基因的實行,現在政策明朗,現貨價格將會下跌,期貨市場也會有所下跌。

    在國際市場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對轉基因大豆消費進行嚴格管理,我國也頒布實施了有關條例和檢疫辦法,這對國內大豆現貨市場産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現貨市場的變化要求期貨市場作出相應調整。

    大商所有關負責人介紹説,大豆合約的修改,是根據大豆現貨市場近幾年的變化趨勢和《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及相關辦法的要求進行的,也是大豆期貨市場自身發展完善的要求。黃大豆1號期貨合約的推出,對振興國內大豆産業,打響中國非轉基因大豆品牌,構建國際非轉基因大豆交易中心、資訊中心和價格中心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黃大豆2號期貨合約將有利於促進國內大豆市場與國際市場的接軌,有助於國內大豆進口商和油脂企業進行套期保值,增強企業國際市場競爭力;有助於建立和完善國內大豆價格體系,對爭奪國際定價權,促進大豆産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據介紹,這次分拆合約,一方面可以發揮期貨市場資訊中心的作用,引導大豆主産區大力發展非轉基因大豆生産,並提高産品品質;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我國是世界最主要的非轉基因大豆生産國的優勢,把大商所發展成為全球非轉基因大豆期貨交易中心,與CBOT形成合理的市場分工和有力抗衡,這對於提高國産大豆競爭力,發揮國産大豆的比較優勢,振興國內大豆産業,搶佔國際市場份額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怎樣提高競爭力?

    雖然農業轉基因生物的管理辦法在短期內限制了轉基因大豆對國産大豆的衝擊,但有企業界人士認為,在進口大豆問題上還應全面考慮,因為進口大豆促進了國內大豆加工業及其相關産業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發展産生積極影響。

    中糧糧油進出口公司總經理于旭波認為,一方面我們要採取切實措施,從根本上提高中國國産大豆的市場競爭力,如調整種植結構、提高産業化水準、通過減少流通環節費用有效地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在目前國內大豆存在較大供需缺口的客觀形勢下,減少豆粕進口增加大豆進口的宏觀調控措施不失為一種無奈中的更好選擇,既能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又止住了外國製成品的進口。1998年前,國家對豆粕進口實行免收增值稅政策,豆粕進口量增長很快。1995年我國豆粕進口量在5萬噸左右,1997年增加到400萬噸。1998年國家取消了豆粕進口的優惠政策,加上我國榨油行業的較快發展,使原來進口製成品轉變為進口原料加工為主,從而使對進口豆粕的需求轉化為對原料大豆的需求,進口大豆的規模增大。

    同時,大豆加工形成的産業鏈對我國經濟産生積極的影響。在進口環節,國家徵收的關稅和增值稅為平均300元/噸,1000多萬噸就是30多個億。在加工環節,據有關行業協會估計,2000年,全國大豆榨油工業産值約為400億元。在其下游産業飼料、養殖環節,飼料加工業産值約為1600億元,養殖業産值約為5000億元,給國家上繳稅收以百億元計。在相關行業環節,大豆加工業的蓬勃發展也帶動了國內大豆加工設備行業的發展。據全國榨油工業協會提供的數字,以每百噸加工能力投入40萬元計算,按目前全國2000萬噸的大豆開工能力計算,加工設備總投入約為800億元。此外,大豆加工業及相關産業還為社會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全國範圍內就業人數超過百萬人。

    面對這種情況專家指出,限制大豆進口只是權宜之計,不能永遠靠限制進口來保護國産大豆,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出臺相應政策提高國産大豆的競爭力。

    專家建議,可以啟動一項規模較大的大豆科技行動計劃。這一計劃至少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增加大豆科技投資、加速推廣現有高産優質品種。與國際平均水準相比,我國水稻和小麥的單産均高於世界平均水準。2000年,我國稻穀每公頃單産6272公斤,是世界水準(3895公斤)的1.6倍,我國小麥每公頃單産3738公斤,比世界水準(2698公斤)高39%。但同年我國大豆的單産每公頃僅1657公斤,比世界水準(2206公斤)低33%。科研投資低、大豆整體科技水準低是主要原因之一。如果能通過增加科研投入提高單産的20%,雖然在此條件下産量水準仍低於世界平均水準,也遠低於美國,但此時我國大豆每公斤的生産成本就可以同美國相當。那時我國就不需要從美國進口大豆,反而還可以在國際市場上與美國大豆競爭。

    此外,專家還建議通過擴大生産規模、減少勞動投入成本和加速中國大豆産業帶的形成發展來提高中國大豆競爭力。專家指出,大豆問題告訴我們,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使中國的企業和農民參與國際競爭,而我們的競爭對手是發達國家先進的産業體系,這是一種綜合競爭力的反映。

    無論“天使還是惡魔”的爭論結果如何,國際市場上類似于轉基因式低價格商品無疑要進入中國。然而國産大豆究竟能否扛住進口轉基因大豆的衝擊?如果説“貼標簽”只是“緩兵之計”的話,那麼提高競爭力才是所有産品發展的長久之道。(李新麗)

    《北京青年報》2002-4-1

    

    


轉基因生物的七個説不清
杜青林表示,轉基因農作物的推廣要區別對待
杜青林談轉基因農作物
我國對農業轉基因生物開始實施全面管理
轉基因食品今起明身
轉基因食品明起亮明身份
農業部:轉基因農産品安全管理臨時措施公告
轉基因生物安全在我國廣受關注
我國將對農業轉基因生物實行標識管理
農業轉基因技術是解決世界溫飽問題的根本途徑
德國培育出新型轉基因番茄
轉基因生物安全問題引起更多關注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