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公司爭搶中關村信用報告  

      來自中關村指定的4家信用仲介機構的最新資訊表明,跨國公司在進入中國之時無一例外地啟用了信用機制。

    自去年12月1日北京在中關村啟動信用試點到今天,整整3個月,中關村總共出售的徵信報告只有100余份,還有60份為中關村評選雙優活動中指定購買。按照2001年的統計,在中關村科技園區技工貿總收入十億元以上的企業有諾基亞、聯想、神州數位、金長城、清華同方、松下、朗訊、惠普、微軟、方正等,其中的國外企業基本採用了信用機制。“其中,歐美與台資公司最為明顯。”而據記者了解,一份初級信用報告至少包括26大項126個指標,只有幾千元。即使是極為詳盡的A級報告也在幾十萬元以內。“不是錢的問題,是國內沒有有關信用的法律。”受訪國內企業無一例外地如此表示。

    而對信用的不重視已經使得中關村企業在商業活動中增加了鉅額交易成本。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因此增加的交易成本至少幾千萬元。專家認為,這説明中關村企業的活動半徑依然停留在“熟人”的圈子內,是一種低層次的經營活動。中關村電子市場“賒銷”的産品佔到總營業額的90%以上,發生於渠道上的詐騙案時有發生。

    這還直接令跨國公司企業與中關村企業的交易産生了隔閡:“所有跨國公司均必須設有信用部門,一方面是製作與購買自己的信用産品,一方面是負責與之發生持久、正常商業往來的企業的信用審查。”而國內企業一般卻拿不出信用報告。

    針對此種尷尬局面,中關村管委會官員透露,正在動用政府部門的力量,設計一個産品,以引導企業採用信用産品。“這是可以分成不同種類、帶有不同級別的信用産品。想通過商業銀行、擔保公司、政府年檢部門,使這個信用産品成為企業進入這些業務領域的一個臺階。”

    今年第一季度,中關村預計實現工業總産值240億元,同比增長21%,這個數字比去年同期回落10%。IT産品需求下降是直接原因。而經濟學家茅于軾近日尖銳地提出:總需求不足禍在信用短缺。信用短缺無形中增大了經濟運作的摩擦力。在信用充足的地方,一筆同樣數額的資金可能交換使用四五次,但遭遇信用危機時,這筆錢可能一年只流動一個來回。(劉書)

    

    北京晨報 2002年04月01日


中國開始籌建個人信用體系
全國信用徵集中心將設立
政協五委員談政府與企業信用
林毅夫:信用體系建設需要逐步完善
張永珍:政府加強宣傳,促進信用體系建設
高尚全: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