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4家紙業巨頭欲破進口産品壟斷格局  
秦翠莉 章軻

    進口銅版紙長期對中國市場壟斷的堅冰正在被打破。

    金東紙業(江蘇)有限公司、山東萬豪紙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山東泉林紙業有限公司和江南造紙廠近日代表國內銅版紙企業聯名狀告原産于南韓、日本、美國和芬蘭的進口銅版紙傾銷。

    本月6日,國家外經貿部宣佈受理這4家企業的傾銷申訴,對原産于南韓、日本、美國和芬蘭四國的銅版紙進行反傾銷調查。這也是中國入世後政府受理的第一宗國內産業對國外進口産品的反傾銷申訴案件。

    金東紙業的一位人士表示,他們這次申訴不是為了限制進口産品進入中國,而是希望堅持WTO所倡導的公平競爭原則。

    中國企業反擊

    突破進口産品長期壟斷格局欲奪市場話語權

    近幾年,中國市場銅版紙的需求量幾乎每年都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根據國際慣例,紙的消費水準可以反映一國經濟、文化的發達程度,銅版紙的消費量佔整個紙品消費量的比例越高,代表一國經濟文化發達程度越高。可見,銅版紙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中方企業有關人士説:“1999年之前,我國銅版紙的進口價格一般在1萬人民幣/噸以上,最高達1.4萬人民幣/噸,因為當時國內銅版紙生産企業無法與國外企業競爭。但1999年以後,一些銅版紙企業的投産和老廠家生産線的更新換代使國內銅版紙無論是産量還是品質都可以與進口銅版紙競爭了。國外的銅版紙生産企業為了維持其在中國市場的壟斷地位就通過壓低價格擠垮中國企業。因此在2001年進口銅版紙的價格降到7000元~8000元人民幣/噸。”

    就在國外銅版紙的壟斷地位日益被打破之際,國外銅版紙廠商卻以低價傾銷的不公平貿易方式大量向中國市場輸入銅版紙製品,尤其以南韓、日本、美國、芬蘭等國企業更為明顯。

    2001年8月,中韓紙業巨頭曾首次坐在一起,就南韓銅版紙在中國市場低價銷售問題進行談判,韓方也表示在當年9月提高對中國出口的銅版紙價格和減少對中國出口銅版紙的數量。中方企業有關人士認為中韓“對話”的結果現在看來並不令人滿意,但“對話”的出現至少説明南韓自己也意識到了自身的確有錯,同時也説明我們的國內企業已擁有了能夠與之“對話”的實力。

    有關資料顯示,1998年上述四國對華出口銅版紙總量約為66萬噸,1999年約89萬噸,2000年約66萬噸,2001年1月至8月約47萬噸。與此同時,其價格卻一路下壓。根據海關統計,上述四國在2000年對華出口的平均到岸價格約為781美元/噸,可是在2001年1月至8月份對華出口的平均到岸價格為705美元/噸。“國內銅版紙企業的飛速發展應該説也有國外公司的功勞,因為是他們的一些舉動在逼著國內企業的成長。”中方企業有關人士分析。

    根據國內企業提供的調查表明,進口銅版紙的正常價值,遠高於其在中國市場的銷售價格。四家申請人企業認為,進口銅版紙已構成傾銷。

    據了解,由於此前中國銅版紙生産企業相對弱小,加上中國尚未加入WTO,打起反傾銷官司來程式較為複雜。在中國加入WTO後,特別是今年1月1日起,國務院頒布的《反傾銷條例》正式施行,為中國企業打反傾銷官司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為此,鎮江金東紙業、山東泉林紙業、山東萬豪紙業、上海江南造紙廠等4家佔國內銅版紙産量60%以上的重點生産企業首次聯合起來,于2001年12月底正式向我國反傾銷調查機關提起針對上述四國的反傾銷申訴。

    四國銅版紙出口價低於其本國價

    國內銅版紙業受損嚴重

    據代理此案的北京市環中律師事務所介紹,初步證據表明,此次韓、日、美、芬銅版紙等四國出口至中國的價格約低於其本國價格二成以上,存在明顯傾銷行為。

    中方企業的該有關人士認為國外公司的傾銷行為對國內企業的損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對現實和對未來的損害。其一是對國內企業的生存空間的壓縮;其二是對國內企業的生産、銷售的擠兌以及使國內企業在吸收就業方面的能力下降,而且在正常的財務運作方面也將受到影響即發展空間受到影響。

    如果以南韓銅版紙為例,人們不難解開四國銅版紙傾銷的謎團:

    國內銅版紙企業在計算南韓産品的傾銷幅度時,採用南韓國克重為80克/平方米和100克/平方米銅版紙的國內平均銷售價格作為計算其正常價值的基礎;採用中國海關統計的南韓對華出口加權平均價格作為計算其出口價格的基礎,得出2000年7月至2001年6月南韓銅版紙出口價格(中國市場)為678.59美元/噸。

    在上述出口價格的基礎上,增加“因産品出口,出口國對商品或配件直接應徵收但又未徵收或又退回的稅收”;扣除國際海運費、國際保險費、港口雜費、國內運費、國內保費、包裝費、折扣、佣金、信用成本、倉儲、商檢費、關稅和其他費用(銅版紙産品從南韓主要港口到中國港口的運費約為30美元/噸,南韓到中國的海運保險費率為0.2%),由此得出2000年7月~2001年6月南韓銅版紙出口價格(南韓市場)為634.16美元/噸。而同期南韓國內市場銅版紙的正常價值為846.02美元/噸,南韓銅版紙出口價格遠低於其本國價值,傾銷絕對額高達210.86美元/噸,傾銷幅度達31.07%。

    同樣方法計算出的結果:2000年7月~2001年6月,美國銅版紙傾銷絕對額高達224.53美元/噸,傾銷幅度達26.49%;日本銅版紙傾銷絕對額高達438.62美元/噸,傾銷幅度達56.52%;銅版紙傾銷絕對額高達147.57美元/噸,傾銷幅度達17.65%。

    目前已知被控傾銷産品的國外企業為南韓的韓松、新茂林、新湖、洪元、南韓制紙、啟星制紙公司,日本制紙株式會社,美國的維什維克公司,芬蘭的斯道拉恩索公司、芬蘭林業公司。上述四國的企業,其出口到中國的銅版紙佔中國進口銅版紙總量的比例這幾年一直在60%至70%之間(詳見附表3)。

    由於四國銅版紙的大量傾銷,國內銅版紙業遭到嚴重損害(詳見附表4)。山東萬豪紙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孫波透露,國內四家企業的生産能力佔國內市場的80%,市場份額也接近80%。在2000年10月以前,都曾出現過産品脫銷的現象。但從2000年10月以後,由於進口銅版紙傾銷,致使國內銅版紙企業産銷量下滑,到2001年,多數企業出現虧損。目前對於國內企業究竟在這次的傾銷中損失多大,據稱正在按照反傾銷條例的規定進行統計。

    以反傾銷調查申請人中的四家企業為例,在國內市場對銅版紙消費量不斷增長的情況下,申請人四家企業2001年上半年的銅版紙産品銷售量比2000年同期幾乎沒有增長,比2000年下半年下降了16.93%。2001年一季度與上年同期相比,庫存增加了147.09%,2001年二季度增長了15.34%;價格持續下滑,2001年1月至8月份比2000年同期下降13.70%,其中第二季度的降幅更是高達18.47%;四家申請人稅前利潤持續下滑,2000年二季度比一季度下降15.32%,三季度比二季度下降14.83%,而從2000年四季度以後,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四家申請人認為,如果不及時採取相應措施,扼制國外廠商不公平的貿易做法,中國的銅版紙企業所受到的嚴重損失將進一步加大,國內産業的生産經營狀況將進一步惡化,呼籲國家外經貿部對來自南韓、日本、美國和芬蘭的進口銅版紙,分別徵收百分之十幾到百分之五十幾的反傾銷稅,以保證國內銅版紙企業免受不公平競爭的損害。

    國內銅版紙市場進入“後壟斷時代”

    企業需學會在規範競爭中發展

    截至2000年底,國內銅版紙企業年産能力已達100萬噸左右,主要集中在鎮江金東、蘇州載興、山東泉林、上海江南、山東萬豪、牡丹江大宇、東莞長安昌眾等企業,約佔全國總産能的90%以上。這些企業大部分是近幾年由國外引進的20世紀末的新設備、新技術,具有起點高、品質好、消耗少、成本低、競爭能力強的優勢。

    據了解,從2001年開始至2003年,國內還將有5條新銅版紙生産線投産,使銅版紙的生産能力再增加100萬噸,連同原有能力將達到年産200萬噸的産能。其中包括已于去年8月投産的鎮江金東紙業第二條年産50萬噸的生産線;山東華泰紙業15萬噸輕量涂布紙;山東泉林紙業20萬噸銅版紙;山東晨鳴15.3萬噸銅版紙;山東泰安紙廠5萬噸銅版紙。

    而極力爭奪中國市場的南韓、日本、美國、芬蘭銅版紙企業均具有強大的生産能力。

    據調查,南韓銅版紙生産能力約為180萬噸,大部分出口海外市場。2000年總産量和出口量約為135.2萬噸和79.1萬噸。中國一直是南韓銅版紙的重要目標市場,2000年南韓銅版紙大部分出口到中國市場。在中國銅版紙需求穩步上升之際,南韓廠商為進一步擠佔市場,勢必擴大對中國銅版紙的出口。

    日本也是銅版紙的生産大國,2000年總産量和出口量約為644.4萬噸和42.2萬噸;美國一直作為銅版紙的生産和消費大國,生産能力和出口能力都很大。2000年總産量和出口量約為883.9萬噸和76萬噸。

    分析人士指出,隨著我國紙及紙板生産總量的增加,對造紙原料的需求和對進口原料的依賴程度都在增大。因此,造紙企業尤應重視原料的供應問題。“入世”後紙張關稅削減幅度由1998年年均關稅20%左右,逐步降至平均關稅5%~6%,進口紙將會增加,這對我國紙張市場和缺乏競爭力的生産企業會造成較大衝擊。

    這次反傾銷案的意義應該説不僅僅在於避免了中國的造紙業免受損害,對於國內的其他行業更可以起到借鑒的作用。從中我們發現,國內企業的運作方式以及觀念都在發生著轉變。這意味著國內企業正在邁向成熟,正在運用WTO帶給我們的公平競爭的大環境下運用WTO來保護自身的權益,在WTO的規則中發展。

    《中國經營報》 2002年2月22日


我國造紙業亟須“強筋健骨”
全球紙業加速整合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