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鄉企資産重組呈好勢頭

閻曉明

      2001年歲末的京郊大地上,有這樣幾個數字令人為之一振:郊區鄉鎮企業實現總收入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達到1131.7億元,佔農村經濟各業收入的74.5%,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5099元,其中從鄉鎮企業中獲得的工資性收入3356元,同比增長14.3%,增幅之高是多年來沒有的;鄉鎮企業吸納農村勞動力總數達到105萬人,佔京郊農村勞動力總數的63%。

    京郊鄉鎮企業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階段。90年代中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鄉鎮企業原有的政策優勢和體制優勢逐漸減弱,先天不足的結構性矛盾日漸突出,使鄉鎮企業發展一度陷入低谷。90年代末,北京市開始了鄉鎮企業的“二次創業”。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充分發揮首都的人才和區位優勢,運用市場機制,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通過實施資本跟進和資本引進戰略,對現有企業進行了高起點、大範圍、寬領域的資産重組。通過二次創業,京郊鄉鎮企業實現了歷史性的轉變。

    改變了鄉鎮企業的經濟結構和投資結構。單一投資主體已被多元投資主體所取代,資産重組吸引了國內企業和港澳臺以及外商的投資,轉制面達到了98%,出現了集體經濟、混合經濟、合資合作經濟、個體私營經濟等多种經濟成分。

    鄉鎮企業佈局向工業小區發展,集聚效應突出。以工業區、工業小區和工業大院為內容的“三項工程”建設,改變了原先鄉鎮企業“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的原始經營方式,逐步形成了統一規劃、合理佈局、集中管理的發展方式,成為發展郊區二三産業的重要載體,為資本技術的引進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和環境基礎。同時加快了淘汰落後生産力的速度,“五小”企業紛紛下馬。

    用高科技提升鄉鎮企業的檔次。積極推進鄉鎮企業的科技創新,中科院、北大、清華等科技院所和大批民營科技企業,都在郊區建立了科研生産基地,與京郊建立緊密型科技聯合體244家,使鄉鎮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主導産業初步形成。過去,京郊鄉鎮企業主要依靠為國有企業配套加工,沒有自己相對獨立的工業體系。通過二次創業,不僅具備了一定規模,而且初步形成了自己獨立的産品和主導産業,有的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二次創業使京郊鄉鎮企業告別了傳統鄉鎮企業“傻大黑粗”、技術落後、設施簡陋的狀況,煥發了勃勃生機,2001年收入超億元的企業達到80多家,全市鄉鎮企業利潤總額達到75億元,出口産品交貨值61億元,呈現出了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的發展趨勢。

    《人民日報》2002年1月28日


北京鄉鎮企業總收入首次突破千億元
2001年中國鄉鎮企業健康繼續保持發展態勢
鄉鎮企業將向小城鎮集中
廣東238個鄉鎮將撤並
“十五”鄉鎮企業發展格局擬定
減負 《鄉鎮企業負擔監督管理辦法》將出臺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