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緝犯主演伊朗電影賣座 是否引渡讓美國頭疼

     2001年年底,已在世界各地贏得廣泛讚譽的伊朗影片《坎大哈》在美國公映。美國觀眾極少買外國電影的賬,然而《坎大哈》竟在美國吸引了數不勝數的眼球,究其原因,除了美國正在阿富汗進行的反恐怖戰爭外,還源於美國警方的最新確認:一名美國通緝的殺人犯竟然在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能否將他引渡到美國,成了擺在美國和伊朗政府之間的頭痛問題。

    

    -檢察官認出在逃犯

    

    《坎大哈》導演馬克馬巴夫回憶説:“塔利班得知我在拍這部電影,派了一隊人,可能是要來刺殺我的。幸好那時我戴著長長的假鬍子假裝成阿富汗人,乍一看沒被認出來。那隊人走到我跟前,向我打聽馬克馬巴夫的消息,我胡亂指了一個方向把他們引開,然後轉身拔腿就跑。”《坎大哈》首先在伊朗引起轟動,很快便在歐洲一些國家上映。2001年年底,《坎大哈》成功地登陸美國。

    

    然而,誰也不會想到,當成千上萬的美國人涌進影院欣賞這部影片的時候,美國警方傳出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消息:在《坎大哈》一片中飾演照顧阿富汗女病人的非裔美籍醫生坦泰的男子事實上是美國出生的一名伊斯蘭教徒。按美國官方的説法,80年代,此人曾在美國境內為當時的伊朗精神領袖霍梅尼執行刺殺任務,後來逃至伊朗,現在就住在那裏。

    

    馬利蘭州蒙特戈梅裏縣檢察官道格拉斯甘斯勒指出:“在《坎大哈》中飾演那名黑人醫生一角的哈桑坦泰,他的真實身份是今年51歲的達奧德薩拉胡丁。”他説:“我們堅信,他們是同一個人,他是一名恐怖分子,一名逃犯,而且他以前承認了那起謀殺案。當在影片中他將假鬍子摘下來後,我一眼就看出,他就是薩拉胡丁。”只不過薩拉胡丁已經將名字改為哈桑 坦泰。除了長相驚人的相似外,兩人都是51歲的美國黑人,都有信奉基督教的背景,都是從美國逃到了伊朗。兩人都曾在德黑蘭以記者為業,都對藥學感興趣,都在80年代參加過阿富汗的抵抗運動。

    

    殺人犯成了電影的主要演員,這件事立即轟動了美國。人們的目光立即轉向《坎大哈》的導演馬克馬巴夫:殺人犯走上銀幕,是巧合,還是有意安排?

    

    馬克馬巴夫在一份聲明中指出,片中的演員都是他從擁擠的大街和廣袤的沙漠裏挑選出來的,他壓根就不知道薩拉胡丁和坦泰是同一個人。馬克馬巴夫説:“我拍片子時從來不問我選的演員以前做過什麼,也永遠不會問在演完我的電影后他們將會做什麼。《坎大哈》也不例外。”可是據《時代》網站的消息,飾演“坦泰”一角的就是曾在伊朗日報任職編輯的哈桑拉曼,據説這名美國出生的男子曾在阿富汗與抵抗力量反抗蘇聯入侵。而拉曼也很可能是薩拉胡丁的別名!

    

    -21年前發生的刺殺事件

    

    薩拉胡丁原名大衛貝菲德,他在1980年7月22日通過賄賂朋友,借出一部郵車,將一支槍藏在包裹中,然後駛到伊朗外交官阿裏亞克巴塔巴塔拜的在美國馬利蘭州比塞大的住處。由於他身穿郵差服,所以很容易地騙過了門衛。當時,塔巴塔拜曾是伊朗駐美國大使館的發言人,是霍梅尼的反對者。

    

    毫無戒備的塔巴塔拜來到門口取包裹,這時,薩拉胡丁從包裹中掏出手槍,向塔巴塔拜連開三槍,然後逃之夭夭。塔巴塔拜不治身亡,據美國掌握的情報,薩拉胡丁先是逃到了加拿大,後來又潛入瑞士,最後來到伊朗,從此隱姓埋名。

    

    1994年,薩拉胡丁曾給當時的美國司法部長珍尼裏諾寫了一封信,提出了很多他自首的條件。他希望在審判他時,前總統卡特能出庭作證。他甚至要求在等待審判期間,他有權在美國自由活動。

    

    當然,美國政府是不會接受這些條件的。1995年,薩拉胡丁突然公開露面,他在土耳其接受了《華盛頓郵報》和ABC的採訪時承認,霍梅尼在1979年發動革命推翻巴列維統治後,有一名伊朗特工找到他,問他是否願意幹掉塔巴塔拜,他同意了,報酬是4000美元。對於這起謀殺案,薩拉胡丁毫無悔意:“是的,我知道我擊中了他。但世界上有震驚這個東西,沒想到讓他碰上了。這就是叛國者的下場。”

    

    甘斯勒指出,如果薩拉胡丁自首,不一定會被判死刑。但處理這起案子並不難,因為薩拉胡丁已經認罪,他的話也被錄了下來,而且保存得很好。

    

    -是否引渡、如何定罪尚有爭議

    

    塔巴塔拜的雙胞胎弟弟穆罕莫德一直要求美國政府將薩拉胡丁捉拿歸案,讓他震驚的是,薩拉胡丁不僅沒有歸案,反而由一名在逃犯搖身一變成了電影明星。71歲的穆罕莫德氣憤地説:“這太可怕了。現在整個美國都在反恐怖,然而,逃亡21年的逃犯竟然以一位電影明星的身份重返美國。”

    

    他認為,《坎大哈》這部影片不應該在美國和伊朗上映,那麼購票看這部影片的觀眾實際上是在資助薩拉胡丁的犯罪行為。穆罕莫德説:“不看這部影片,對任何人來説都不會造成文化上的損失。允許該片上映,對那些頭腦簡單的孩子是個誤導。”

    

    一些評論人士認為,種種跡象表明,薩拉胡丁目前仍在伊朗,但將他推上審判席的機會似乎很小。雖然伊朗與美國的關係在最近幾年有了很大改善,但兩國並未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更沒有簽署引渡協議。但穆罕莫德建議美國政府,將引渡薩拉胡丁作為與伊朗建立外交關係的條件之一。他説:“我希望這個傢夥能受到審判,但不希望將他處以極刑。”

    

    穆罕莫德説:“薩拉胡丁是美國土生土長的恐怖分子,現在美國向恐怖主義開戰,如何容許自己國家的恐怖分子,自己的公民逍遙法外?”美國司法部發言人表示:“鋻於目前的形勢,我們不想作任何評論,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什麼也不做。”

    

    伊朗派駐聯合國的新聞秘書穆罕莫德諾斯拉特表示,他過去從未聽説過哈桑坦泰與薩拉胡丁之間的關係。那麼,伊朗是否會同意引渡薩拉胡丁?諾斯拉特説:“就伊美兩國目前的關係看,我真的不知道這種事該如何處理。”有關馬克馬巴夫和他的選角,不論後續出現何種狀況,顯然這部本已夠神秘、驚人的影片已經蒙上另一層神秘。

    

    -新聞背景——介於劇情片與記錄片之間的《坎大哈》

    

    坎大哈和喀布爾是美軍“持久自由”行動的重點打擊目標,而外界對塔利班政權統治下的民生只略知一二。《坎大哈》是許久以來首部關於阿富汗現狀的電影,《時代》週刊資深影評人理查德科利斯認為《坎大哈》是2001年度的最佳影片。導演馬克馬巴夫以伊朗人的身份,得以從邊境深入坎大哈,觀察民生,拍成此片。

    

    這部介於劇情片與記錄片之間的電影忠實地反映了今日阿富汗的饑餓、貧困、死亡等種種痛苦和民族災難。確切地説,這不是一部伊朗電影,儘管250年前,阿富汗是伊朗的一部分。關於這部影片的誕生,馬克馬巴夫説:“自從我眼睜睜地看著一個與女兒同齡的12歲女孩在我懷中因饑餓而死去的那一天起,我就決心把這種悲劇搬上銀幕。”

    

    從畫面來看,《坎大哈》拍得美不勝收。阿富汗盛産棉花,用棉布做成的稱為“布爾卡”的長袍從頭到腳把女人們裹得嚴嚴實實,外界戲稱為“棉布監獄”——“外表看上去像極了一尊尊優雅的雕像,五彩繽紛,美得和諧而燦爛,而內裏卻是女人們一陣陣幾近窒息般的急喘。”影片女主人公納法斯的名字在波斯語中解作“呼吸”,可見導演的良苦用心。

    

    除了這一堆堆沒有面目、如同符號般存在著的活動“雕像”,還有異族婚禮上呢喃的、夢魘般的歌聲,大漠孤煙,風舞黃沙,怪石嶙峋和白骨皚皚。一位失去雙腿、穿著黑袍的老婦人又羨又妒地撫摸著潔白無瑕的廢棄的模特下腳;狡黠的阿富汗男孩非纏著納法斯買下他從路邊幹屍上捋下的戒指;假冒阿富汗人的遊醫隔著厚簾子給染病的納法斯診治;上百個跛腿男人一瘸一拐地爭搶降落傘扔下的假肢.....

    

    在影片所呈現的種種傷痛和絕望之下,是馬克馬巴夫對於民族命運的沉重思考和對生命個體的終極關懷。儘管也不時流露出困惑和無力,但那來自於一種深沉的熱愛,一種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精神。

    

    -導演馬克馬巴夫曾是政治犯

    

    馬克馬巴夫崛起于80年代初,拍過《電影萬萬歲》和《彩毯傳奇》,早年在伊朗巴列維王朝時期是政治犯,出獄後,他拍的一直是社會批判色彩濃厚的寫實電影。馬克馬巴夫是與阿巴斯同輩的伊朗導演。近年來,伊朗電影在國際影壇異軍突起,成為一支備受矚目的生力軍,在各大電影節上大放光芒。相對於其他伊朗電影人的耀眼,馬克馬巴夫多少顯得有些冷寂,但這位大導演在伊朗的地位絕不亞於阿巴斯,他對於許多新生代導演和整個伊朗電影史都有很深的影響。

    

    馬克馬巴夫做了大量的調查,他為一些統計數據所震驚。通過從個體經驗的角度描寫一對被迫分離的姐妹的絕望與無助,他為那些單調抽象的數據填充了血肉。這個虛構的故事所提供的架構為來源於真實生活的劇情建造了舞臺,同時激起了觀眾對於流浪在異鄉的阿富汗難民的同情。他帶領攝製組深入到阿富汗境內和邊境地區的難民營,當他們來到坎大哈時,即使是閱歷豐富的電影工作者也為這裡的景象所震撼。“我永遠也不會忘記拍電影的那段日子。當我們進入沙漠時,只見到像成群的羔羊一般被放逐于沙漠中的瀕臨死亡的難民。我們把那些將會死於霍亂的難民送往醫院,但同時我們也意識到他們仍然會死於饑餓。”

    

    -《坎大哈》全部選用非職業演員

    

    《坎大哈》一片由薩度塔莫裏、納魯法帕茲拉和哈桑坦泰主演,他們全是非職業演員。這部電影巧妙的地方也是最有爭議的地方恰恰在捨棄專業演員而選用曾與所扮演角色有類似經驗的演員。

    

    片中女主角納法斯是為在阿富汗出生,後加入加拿大國籍的記者帕吉拉量身定做的角色,帕吉拉曾在1998年進入阿富汗尋找一名困在坎大哈想自殺的朋友未果。阿富汗教師一角由一名阿富汗學者飾演。影片講述了一個神秘而動人的故事:納法斯是一名在加拿大避難的阿富汗記者,她在內戰爆發後離開了祖國,遠走異鄉。現在她收到一封妹妹發自阿富汗坎大哈的信,信中妹妹用絕望的語調告訴説她將在月食前結束自己的生命。

    

    於是為了挽救瀕臨死亡邊緣的妹妹,她必須冒著戰火和重重危險返回坎大哈。納法斯要進入阿富汗,就必須穿上布爾加長袍,將自己打扮成一名阿富汗婦女。在路上,他遇到了坦泰扮演的那名化裝成阿富汗人的美國黑人醫生。等她進入阿富汗才發現,在塔利班統治兼受戰火摧殘的祖國,倣如人間煉獄。

    

    《坎大哈》採取了半紀錄體形式,而且使用的全是非職業演員。片中許多場景實地收錄,角色也都真有其人,就連貫穿全片的線索也絕非憑空虛構,它的原型是一位阿富汗婦女出發尋找因無法忍受眼前生活而打算自殺的朋友。這名婦女曾找到馬克馬巴夫,提議他一同前行,並把過程拍攝下來。馬克馬巴夫當時沒有跟她走,而是稍後自行潛入阿富汗境內實地考察,做了大量的資料蒐集,時機成熟後才著手創作這部電影。

    

    

    《北京青年報》 2002年1月09日


美國通緝犯主演伊朗電影在美賣座
《指環王》勇奪美國電影學會最佳影片獎(圖)
電影管理放寬:個人可建電影院非製片單位可攝單片(附全文)
國務院公佈《電影管理條例》
南方體育:成人電影和成人體育
2001娛樂年鑒:亞洲電影之中國內地篇
入世後,廣州電影市場出現新格局
元旦南京路放電影
北京電影學院明年不再舉辦考前輔導班
北京電影學院打擊假冒明星培訓班
美國與香港2001年度電影票房之比較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