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冷清清 京城博物館如何走出困境

    今年中秋國慶“雙節”剛過,北京兩條有關博物館的新聞被媒體炒得火熱:

    

    --北京開始修繕清代文人紀曉嵐的故居閱微草堂。北京市政府接受專家的建議,將老字號的晉陽飯莊遷出,拔鉅資修繕以恢復閱微草堂原貌,並辟為紀曉嵐紀念館。有關紀曉嵐故居是否保留與修復的爭論,終於在政府的干預下有了一個令人欣慰的答案。

    

    --中國古動物博物館面臨窘境。僅有不足3000平方米的展廳陳列著我國古脊椎動物學幾代科學家半個世紀採集的1000余件稀世精品。“一邊是一流的展品,一邊卻是嚴峻的生存危機。為了博物館的生存,我不得不親自跑出去化緣。”館長郭建崴先生顯出一臉的無奈。 兩件新聞,一喜一悲。但對首都北京博物館界來説,其背後存在深層次問題不僅僅是這些。

    

    北京是六朝古都,從燕、薊古城的興建至今已有三幹多年的歷史。各個歷史時期留下的文物古跡和歷史遺存十分豐富,加上北京的首都地位,博物館的數量和品質在全國堪稱第一。像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等大型陳列館,遊人耳熟能詳。據統計,北京市登記在冊的博物館有113家,有國家級的,有市區屬的,也有個人開辦的,其中一些博物館的館藏非常有特色。包括美術、天文、文博、建築、軍事、文學、遺址、戰爭等,名人紀念館也有相當比例。博物館數量約佔全國博物館總和的6.1%,居全國之首;常住人口與博物館之比為11萬比1,遠遠高於全國70萬比1的平均比例。長期以來,北京的博物館一直是市民心儀之地。

    

     但是,北京的博物館漸漸不那麼受到歡迎了。除了一些位置好、展陳內容比較吸引觀眾外,如今大多數京城博物館是“門前零落車馬稀”。遐邇聞名的週口店遺址博物館,80年代年平均接待遊客數量在10萬人以上,這幾年每年僅有5萬人左右。一些名人博物館,大多數也是冷冷清清,有的一天的遊客比工作人員還少,每年閉館期間甚至長達4個月,為的是節省開支。上面提到的中國古動物博物館面臨的窘境,是目前北京眾多博物館現狀的縮影。

    

    難道生活在厚重歷史積澱中的北京人就不想去博物館?千里迢迢的外地遊客是不是對京城博物館缺乏熱情?博物館界也不想為遊人提供高品質的服務?冷靜觀察,其實不然。

    

     細細思量,北京博物館門前零落與休閒旅遊業的興起不無關係。隨著人造景觀興建的熱火朝天,尤其是郊區一些自然風景區不斷開發出來,首都北京提供給人們旅遊休閒的項目多了起來。據官方提供的數字,目前北京接待遊客的景點已經超過300個,形成了博物館、人造景觀、自然風景區三足鼎立的旅遊市場格局。而遊人到後兩種景觀旅遊的人數有日益增長的趨勢。像人造景觀的世界公園,國慶期間遊人如織,而離它不到兩公里遠的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遊人人數難以相提而論。問題是面對休閒旅遊的興起,我們的遊人究竟把博物館放在自己休閒選擇的第幾位?在海外,雙休日家長帶著孩子到博物館邊參觀邊與孩子交流、溝通,被視為一種城市時尚。選擇博物館成為人們休閒的首選項目。然而在京城,人們對博物館的認知度卻令人汗顏。一年前,北京一家報紙舉辦“您身邊的博物館”問卷調查就很説明問題。調查結果顯示:北京人對博物館的基本狀況缺乏了解,只有16%的人知道北京有多少家博物館,僅有37%的人參觀過10-20家博物館。而與此相反,我們的一些家長,雙休日帶著孩子選擇的多是麥當勞、肯德基、遊樂園,甚至自選商場,博物館往往排在了後面。 但一味怪市民和旅遊者似乎又失公允。“博物館是文化的殿堂”,人們的這種求知意識並未並淡出。北京擁有一大批名人故居和紀念館,像曹雪芹、魯迅、郭沫若、宋慶齡、徐悲鴻、梅蘭芳……一代代青少年都能從這裡了解一些中華民族的著名人物,接受歷史長河中積澱下來的人文精神的熏陶。但是,面對時代的變化,今天的博物館除了注重求知意識外,更應該突出它的休閒地位。因為到博物館求知,不同於去學校和書店,它帶有更濃的休閒味道,觀眾可以在休閒中享受接受知識的快樂,難怪2000年世界博物館日曾把主題定為"發現的快樂"。地處盧溝橋的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建起可與國外相媲美的半景畫,採用聲、光、電手段再現當年"盧溝橋事變"的場面,觀眾如親臨其境,很受歡迎,成為抗戰紀念館最受歡迎的參觀項目。位於豐台區的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開辦了一個名叫“模擬考古”項目,青少年在專家的指導下現場模擬挖掘,了解考古和歷史知識,受到家長和學生的青睞,也成為京城博物館的“知名品牌”。但是,大多數的京城博物館並未適應人們的休閒變化而及時採取對策,博物館幾十年 “面貌依舊”,展陳的內容、形式和表現手段依然呆板、陳舊、落後,難以吸引青少年觀眾的目光。這也許是博物館為何不是北京父母假日首選休閒項目的原由。由此看來,樹立"休閒意識"是博物館走出困境的一個良策。

    

     “我們不是不想創新,不是不想滿足觀眾‘追新求異’的要求。關鍵是經費缺乏,還有陳舊的運作機制。”週口店北京猿人遺址博物館蔡炳溪館長道出了眾多北京博物館領導者的苦衷。

    

     除像故宮、雍和宮等少數效益好的博物館外,京城大多數博物館的經費由國家包死。員工的工資福利、展覽布展和藏品的保護等費用,全從這些經費中開銷。靠國家撥給的經費勉強度日,維持博物館的正常運轉都談不上,還能去把展覽做大做活。一年前,記者曾經採訪了今年7月逝世的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的發現者之一賈蘭坡先生。老先生向記者談起一直壓在心頭的願望:把遺址搞成一個園林,按照古代的原貌建設,植被恢復到50萬年前的自然狀態。遊人進來園區首先看見的是50萬年前的景象。遊人還可以學習古人怎樣鑽木取火,怎樣打石器,怎樣打獵。“但以目前遺址博物館捉筋見肘的經濟能力,要實現賈老先生的美好願望談何容易。現在上面每年撥給遺址博物館的經費是9萬元。杯水車薪的經費只能勉強維持正常的管理,根本談不上對遺址進行保護。由於路途遙遠,交通不便,陳舊的展陳形式,觀眾日漸減少,門票收入越來越少。”蔡炳溪對前景感到憂心。中國古動物博物館從1997年起每年舉辦“小達爾文俱樂部”活動,儘管得到了對古生物學感興趣的中小學生的一致歡迎,報名者每年都絡繹不絕,但因經費的原因,至今仍停留在每年只舉辦一屆、每屆只有二三十人的水準上。

    

    解決經費不足成了京城博物館再顯生機的前提。一方面握著大量的珍貴資源,一方面卻面臨著生存危機,這不能不讓人感到痛惜。要改變這種窘境,博物館業作為一個國家的公益事業,國家撥款不可或缺,借鑒國外經驗鼓勵大企業向博物館等公益性事業投資也是個好辦法,但關鍵還是博物館的業內人士要有生存意識,想方設法把創新的活力激發出來。博物館作為文化産業的一部分,應該同樣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進行管理。宣武區由區開發公司投資,在原湖廣會館基礎上修建了北京戲劇博物館,以綜合開發形式進行經營。展廳以北京地區的戲劇、戲曲為主要內容,介紹從金中都、明清、民國到近代京劇界的代表人物,還配有照片及實物,很有專題博物館色彩。在原會館戲樓的基礎上,修復、建造成更具有實用性的新戲樓,平時有一些文化界、戲劇界和其他戲劇文化愛好者到這裡演戲看戲,不但有票友會形式的活動還有經濟收入。中華民族博物院(中華民族園)通過企業化運作,搞活內部管理機制,展覽內容不斷出新,吸引各層次、各年齡段的觀眾,年接待觀眾達到百萬,門票收入可觀。這些取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的成功做法,值得借鑒。

    

    京城的博物館,有國家級的,有市裏管的,也有屬區縣管的。如何將分屬不同級別管理的博物館的功能發揮出來,是北京文物和旅遊的職能部門應該考慮的事情。像在盧溝橋畔,目前有中國抗戰紀念館、抗戰雕塑園、盧溝橋古橋三個景點,但各分屬市和區管理,獨立經營。可否把三家"聯姻",開設一條類似“抗戰紀念地”的旅遊專線,估計遊人不會少。海內外遊客知道故宮、長城的比較多,而對魯迅故居、梅蘭芳故居等名人紀念地知之甚少。雖然這與名人紀念地缺少宣傳有無,但名人紀念地大多分佈在衚同的小巷裏,位置比較偏僻,交通不便,一定程度影響了遊人參觀的熱情。曾經有一位熱愛京劇的外地遊客尋找程硯秋故居,結果在故居附近問路時竟有好多人都不知何處。因此,主管部門可否將多家名人紀念館串聯起來,開辦“名人故居一日遊”,筆者以為不愁沒有觀眾。據了解,京城許多名人紀念館的管理者已經行動起來,主動尋找出路。如舉辦“名人故居聯展”、成立“名人故居協作網”、建立網站,向外發佈展覽、徵集、交換資訊等。今年春天,茅盾紀念館、郭沫若紀念館、魯迅博物館、宋慶齡故居、梅蘭芳紀念館、徐悲鴻紀念館及老舍紀念館,聯合發售一種“追尋世紀名人”紀念聯票,吸引了不少遊客。這些都是北京博物館界值得探索的走出困境的有效路徑。

    

    人民網 2001年11月14日


北京航空節在航空博物館舉辦
意博物館私有犯眾怒
誰來拯救性文化博物館
中國電信博物館開館
中國電信博物館開館
德國漢堡博物館的木乃伊是贗品
天津將興建郵政博物館
中國革命博物館慶祝建館五十年
“鬼城”豐都將建古漢墓遺址博物館
最值錢博物館面臨窘境
杭州首家大型綜合性博物館開館
梳篦博物館常州建成
世界上最大的人類學博物館揭開面紗
“IT中國園”、“IT博物館”建設正式啟動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