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快餐美國

    不久前,比爾蓋茨出差到奧馬哈,在飯店迎接他的是巴菲特,接著他倆一起上街吃麥當勞。蓋茨要了份1/4磅的大漢堡,巴菲特也要了類似的一份兒。日後巴菲特對《華爾街日報》的記者説,倆人對漢堡的共同愛好是倆人之間默契的組成部分。評論《快餐國度》一書的羅布沃克説:有何不可呢?還有哪兒能讓兩位億萬富翁吃午飯時感到更有美國味呢?

    紐約霍頓米弗林公司出版的《快餐國度》(埃裏克施洛瑟著)説麥當勞在全世界有28000家分店。在美國,最大的牛肉、豬肉和馬鈴薯的買主是“麥當勞”,最大的零售業主是“麥當勞”。“麥當勞”是美國頭號玩具發放單位,也是兒童遊樂設施最大的供給者。96%的美國中小學生能認出“麥當勞叔叔”,1/8的美國藍領工人給麥當勞幹過活。麥當勞的品牌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品牌。黃色的雙拱形M字比基督教的十字還普及。施洛瑟説,當今世界買快餐成為理所當然的生活組成部分,就像刷牙和過紅綠燈。身為《大西洋月刊》的記者,施洛瑟寫此書是另有用意的,他是想讓人們看到美國式快餐不好的一面。這話像是危言聳聽,美國人誰沒進過快餐店?有那麼嚴重嗎?按沃克的説法,其實《快餐國度》的作者並不浮誇,他是嚴肅的記者。他寫下的只是事實和自己的觀察。從原材料到銷售的整個過程,施洛瑟看到的是工業化快餐行業給人類帶來的負面影響。

    美國的快餐文化是從二戰後南部加州汽車文化演化而來的,開創這個行業的人的見解和行為模式都較單一。他們提供的食品是單一的,生産食品的模式是單一的,銷售食品的模式也是單一的。1948年,理查和毛莉斯麥當勞夫婦把自己餐廳的功能表縮小到無需器皿就能吃的地步,把廚房改造成了生産流水線,僱員無需掌握什麼技巧就能下廚。本來是要靠小姑娘招徠生意的,現在是顧客自己給自己上飯菜。這種快速服務降低了成本從而降低了價格——這樣又吸引了以家庭為單位的顧客。肯德基、當肯甜甜圈、多美勒匹薩餅都是受麥當勞的影響而于50年代出現的。

    1965年,麥當勞削馬鈴薯皮切馬鈴薯片之類的活還是工人幹的。如今,在愛達荷一個“薯條工廠”,施洛瑟看到這些活都是機器完成的,“水槍”刀每秒鐘能處理排起來有117英尺長的馬鈴薯,處理完的馬鈴薯送到店裏時是冷凍的,在店裏你很難找到馬鈴薯皮鉋子之類的工具。至於味道,那是“調味工廠”(化學實驗室)裏的配方研製出來的,鮮櫻桃味也罷,烤漢堡味也罷,都是化學製品。

    漢堡原是窮人的食品,20世紀初成為家常食品,本世紀開始成為大資本家吃的東西,快餐店使漢堡成為人人喜愛的食品。屠宰業的工業化使漢堡內所含的肉變得雜七雜八,食者可能因此得疝氣——原來如此。《快餐國度》表面批評的是快餐文化,實際批評的是追逐金錢的資本主義文化給人帶來的災難。

    《生活時報》 2001年7月31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