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縱橫捭闔創新意 信筆抒寫大氣勢
———評大型文獻專題片《使命》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中國共産黨迎來了自己盛大的節日,意義非同尋常。正因如此,一大批慶祝黨的80歲生日的精彩之作隆重推出。其中,由中組部、中宣部、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文獻研究室、人民日報社、國家廣電總局和中央電視臺聯合攝製,雲南電視臺等承拍的八集大型文獻專題片《使命》,無疑是最具分量的重頭戲。該片全面系統地反映了80年黨建的歷程和基本經驗,特別是新時期以來加強黨建的重大理論和重大實踐,展現出黨領導人民為實現跨世紀的宏偉目標團結奮進的精神風貌。相比“七一”前後同時推出的許多文獻片,《使命》在立意、格調和氣勢上別具一格,引起較大反響。

    片中採訪人數眾多,從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到普通老百姓,從中央高級幹部到基層領導,從外國政要到國際知名新聞機構,從來華經商或工作的“老外”到中國出口産品的外國消費者,總共達200多人。尤其是對江澤民、李鵬、朱鎔基、李瑞環、胡錦濤、尉健行、李嵐清等7名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別進行了採訪,由他們直接面對鏡頭闡述黨的思想路線方針。每每涉及重大事件,圍繞黨的建設一系列重大歷史決策和大政方略,都通過全方位的採訪和旁徵博引,在片中得以充分展示。全片以現實為基調,涵蓋黨的歷史,也就是説,兼顧80年,重點在改革開放以來的20多年,突出了90年代以來的各種風雨考驗,從而在內容上具有厚重的歷史感和現實的針對性。

    第一集通過解説把江澤民總書記關於“三個代表”思想講話的原話完整地表述出來,並以之為貫穿全片的主線,把黨建問題放在黨的事業大背景中審視,説明“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從80年前那開天闢地的紅色旅程的動人起點,從1944年第一部《毛澤東選集》在晉察冀根據地出版,河南農民王西玉三次進城購買《鄧小平文選》,直到江澤民總書記在考察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時提出“三個代表”思想,片中著力揭示出中國共産黨人在自己的思想旗幟上先後書寫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歷史邏輯,證明了真理的光澤只有經過歷史的淘洗,才能愈發光彩奪目,才能愈發生機勃勃。正是在中國共産黨成敗得失、歷史征程的追述之中,在那些畫卷歷歷在目、躍然熒屏的抒寫之下,《使命》主旨鮮明地回答了如下問題:

    一個政黨靠什麼贏得了人民的選擇?一個政黨靠什麼渡過了歷史難關?一個政黨靠什麼肩負起民族的使命?一個政黨靠什麼去迎接未來的挑戰?

    顯然,這些問題是編創者圍繞黨建內容在創作之初設解的問題,也是編創人員接受的一道難題。一般來説,黨建主題的取材空間相對較窄,而要回答的課題又要求具有宏觀的視野。正是在這種創作考驗中,《使命》各集的選材和主題定位走出了一條新路。八集《使命》,一集一個焦點,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的恰恰也是這些焦點。編創者注重各集間的內在聯繫,結構清晰,佈局合理,開篇于黨的歷史定位,收筆于黨的歷史使命,從指導思想、組織制度、幹部隊伍,基層組織、黨風黨紀、黨員先鋒、執政水準等不同的角度娓娓道來,層層遞進。《選擇》揭示出歷史和人民為什麼選擇了中國共産黨的必然;《旗幟》描畫了作為黨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發展脈絡;《力量之源》表現了民主集中制和群眾路線使中國共産黨始終充滿活力的原因;《關鍵在人》告訴人們幹部隊伍建設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是黨的事業不斷取得成功的關鍵;《基石》把視角延伸到我們黨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黨的基層組織;《考驗》把關係到我們黨生死存亡的黨風問題和黨反腐倡廉的決心擺在人們面前;《時代先鋒》映入人們眼簾的是一個個堪稱楷模的優秀共産黨員;《復興之光》鋪展開一幅中國共産黨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的壯闊畫卷。可以説這些焦點組合形成了我們黨的構架,《使命》仿佛把觀眾帶進了中國共産黨這座宏大的建築中,明明白白告訴人們我們黨是怎樣建成,如何發展的。這樣的視野,這樣的題材,在以往的文獻片中是沒有過的,因此可以説《使命》開啟了文獻片創作的一個新領域。

    《使命》在發揮文獻片激活資料這一優勢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體現主觀性,加大了解説詞主觀表達和哲理議論的力度。這樣做難度很大,卻恰恰使《使命》兼具文獻片紀實和專題片政論的雙重風格,由此拓展出新的敘述空間。《使命》的創意在於,對黨史黨建素材採取了靈活的組合結構方式,其中對一些人們已經熟悉和不太熟悉的史料做畫龍點睛的提煉,不僅體現在如前所述的八集八個焦點的整體佈局上,也貫穿于各集的敘述之中。

    在充分佔有史料的基礎上,根據主題的需要,自由結構,素材運用得當。《選擇》從攝製組到法國尋找一百年前在中國雲南擔任總領事的方蘇雅的後人起筆,拍到了一百年前方蘇雅使用的照相機以及方蘇雅當年在中國拍攝的一些寫滿苦難和期待的人物圖片。這樣的起筆,幾乎不用太多的語言,便描繪出中國在進入20世紀的那一刻沉淪到何等的處境、面臨著怎樣的現實,中國共産黨登上歷史舞臺的意義也不言而喻了。《旗幟》的開頭不僅對上個世紀絢麗多彩的余暉作了航拍,也借西方媒介評選千年人物,對人類的一個千年作回顧和梳理,歷史偉人馬克思被認同,也正説明瞭中國共産黨所高舉的旗幟的永恒魅力。也是在這一集,為了説明鄧小平理論和人民群眾的關係,發掘出了河南農民王西玉三次到縣城購買《鄧小平文選》的故事,並在現場的採訪中,讓王西玉以親身經歷説明瞭鄧小平理論是農民的傳家寶這一事實。這樣的構思,匠心獨運,切入精巧,善於在歷史變幻的長鏡頭中變焦和聚焦,善於沿著現實發展的峰巒起伏登臨制高點,也顯示出該片藝術表現風格上的大氣勢。

    挖掘史料的新意,也是文獻片編創者功底深厚的體現。《使命》在展現毛主席書寫“自力更生,豐衣足食”時,突出了延安煉鐵廠生産的那塊用做壓紙鎮尺的生鐵,實實在在地説明任何時候生産都是革命事業的保障;在表現延安大生産運動時,重點介紹了培養出一批科學家的延安自然科學研究院,説明我們黨重視科學技術由來已久;“七大”期間毛澤東強調既要承認山頭,又要克服山頭主義,説明越是局面複雜,越要增強黨的團結和統一。又如:通過江總書記與清華師生座談時引用“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詩句,反映出黨的領導人的胸懷與黨的歷史使命貼切的吻合,體現出很強的時代風貌。

    縱觀《使命》全片,一部反映和表現8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四大以來,中國共産黨致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實現自己的歷史使命全面加強自身建設,不斷提高執政水準和領導能力,面對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重托和時代的考驗,黨的三代領導集體殫精竭慮,上下求索的文獻大片,通過鮮活的歷史、動人的故事、豐滿的典型和平凡的真理,向人們娓娓敘説、款款道來,令人信服地向世人昭示:中國共産黨無愧於人民和歷史的選擇,是一個偉大、光榮、正確的黨。

    《人民日報》 2001年07月04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