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誰來拉雜技一把?

    用“説起來是熟悉,看起來卻陌生”來形容當前雜技市場的現狀,恐怕並不為過,在曲藝界,雜技一向排在小品、相聲和魔術的後面。但若以此推斷出“雜技市場波瀾不驚”的結論,則未免有些想當然。據資料顯示,在全國所有文化項目中,雜技已成為近幾年來國家賺取外匯最多的項目,每年賺取外匯合人民幣1億多元。

    中國雜技從開始的小打小鬧到現在形成的整體出擊國際市場的大型演出隊伍,可謂進步神速。近十來年,雜技藝術家們更是不拘一格,大膽創新,突破以往神秘、陳俗的傳統模式,吸收了舞蹈、聲光、舞美和文學以及現代高科技手法,藝術性和觀賞性都有了質的飛躍。在號稱雜技奧林匹克的蒙特卡洛國際雜技馬戲節上,中國曾先後獲得過7枚沉甸甸的金牌。在摩納哥國際比賽、在法國巴黎“未來”國際雜技節和“明日”雜技節上,中國雜技都取得過驕人成績。廣州軍區戰士雜技團的《大紅燈籠》、廣州雜技團的《金木水火土》、瀋陽雜技團的《天幻》、山東省雜技團的《孔子》、成都軍區戰旗雜技團的《金色西南風》等節目至今在國際上盛演不衰。但奇怪的是,雜技在國內的日子似乎並不如人意。究其原因,有業內人士分析,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國內演出市場沒有形成,特別是幫助演出團體走向市場的經紀人行業沒有形成;二是目前國內尚缺乏專門的雜技演出場地;三是個別地區文化部門對雜技重視程度不夠。三者歸一,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出現“墻內開花墻外香”現象了。據悉,我國現在有大小雜技團體100余個,其中三分之一活躍在國際市場,三分之一在部分中小城市巡演,另三分之一常年在基層農村演出。儘管雜技不如小品、相聲那麼有趣,也不如魔術那麼神秘,但雜技自身的“驚、險、奇、美”卻也別具特色。筆者曾看過某省雜技團的演出,可以説,每一個表演節目沒有三四年的台下功夫都不會成功的。

    中國是一個雜技大國,雜技水準舉世無雙。前不久,由文化部藝術司和中央電視臺主辦的《獻給母親的輝煌———“利君杯”中國雜技晚會》讓觀眾在大飽眼福的同時,對雜技有了一個更為全面、嶄新的認識。但這還遠遠不夠。畢竟觀眾接觸雜技的次數少而又少。因此,除了加大對雜技的資金投入外,還應通過媒介的廣泛宣傳,改變那種認為“雜技是天橋的把式”偏見,使雜技這朵“夜來香”變成“紅牡丹”,香飄萬里。

    誰來拉雜技一把?答案是觀眾、媒體、經紀人、演出商中國雜技欠缺的不是實力和經驗,而是裝備和商業運作模式,倘若對現有的服飾、舞美、編導、音樂等諸多細節一個徹底的、更高層次的改造和包裝,進一步加快演出機制的完善,相信雜技市場的繁榮並不是一件難事。所有喜愛雜技藝術的人都企盼著這一天的早日到來。

    《江南時報》 2001年06月26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