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槍》廣州首映 主題隱晦遭質疑[圖文]  

    在受到媒體和觀眾長達一年多的熱切關注之後,電影《尋槍》終於登陸廣州。上週末,《尋槍》劇組與廣州觀眾和媒體見面。除了“魔女”寧靜缺席外,姜文、陸川、伍宇鵑都如期而至。讓部分記者略感失望的是,姜文和陸川都沒有對最受關注的影片的“主題”問題給一個明確的説法,他們要麼故弄玄虛,要麼顧左右而言他,將人們引入了電影之外的懸念當中。

    “文以載道”是中國人一個傳統的“閱讀”習慣,看電影也是如此。很多觀眾對“言外之意”的關注,甚至超過了對電影本身的關注。《尋槍》是姜文沉寂多年後出演的一部電影,又是一位初出茅廬的導演執導的處女作,這就讓觀眾産生了解讀的慾望。

    《尋槍》堪稱國産電影的上乘之作:故事情節懸念疊起,給人以又荒誕又真實的感覺;人物關係充滿不穩定、不確切因素,顯得錯綜複雜;演員表演既逼真又脫俗,人物的精神力量遠遠超過了故事本身;電影技巧的運用超乎想像的豐富,夢幻的、現實的場景交替出現,種種視覺衝擊伴隨著畫面、音樂撲面而來……《尋槍》讓人看到了以前國産電影中所沒有的東西。這足以讓它成為本年度最激動人心的國産電影。

    然而,影片主題呢?早在《尋槍》開拍之初,導演陸川就信誓旦旦地對外宣佈:“《尋槍》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電影,一部詩意的電影。它內核中包含的意義和精神是強有力和帶穿透性的。電影主人公5天的尋槍經歷,不是某個特殊個體靈魂掙扎的歷程,而是反映了一個中國男人,甚至是每個中國人都可能會在自己生命歷程中必然遭遇、必然面臨的困境和焦慮。它蘊涵著的力量能夠擊穿每一個麻木的靈魂……”陸川甚至還宣揚:“《尋槍》在為每一個中國男人找槍。”但是,多數觀眾並沒有明確領悟到陸川和姜文的這一“精神”,對影片主題的認識依然很含混。

    所以,在匆忙而混亂的記者見面會上,關於影片主題的探討成了廣州記者最熱衷的話題。但每當記者提起這個話題的時候,姜文和陸川都一臉諱莫如深的表情。在被問急了的時候,姜文才承認:“‘《尋槍》為中國男人找雄起’這句話是陸川説的,因為當時要為這部電影找到投資方,就要讓投資方相信這部電影是有東西的,拍之前要把大家的情緒煽動起來。”關於電影的主題,姜文還是重復了那句早已不新鮮的話:“這部電影提醒了人們,其實生活中很多人內心的‘槍’都丟了,但是有的人沒有去找,有的人去找了,而且用生命去找。”姜文提醒説:“你看到什麼,就是什麼。主題、內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的理解。我17歲時看黑澤明,看不懂,但我現在再看,才發現和他有可以對話的東西。”

    姜文對主題的解釋,和影片對主題的表達一樣含混,一樣故弄玄虛。隱藏《尋槍》的主題,大概是姜文和陸川的一個更成熟、更高明的“陰謀”:他們能讓你覺得電影是有“東西”的,但它又不明確告訴你這個“東西”是什麼。這既可以吊觀眾胃口,又可以規避政治風險。(方正)

     《南方日報》 2002年5月16日

    


《尋槍》小説與電影同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