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冷落亨利摩爾是我們的遺憾

    20世紀著名雕刻家、國際公認的藝術大師亨利摩爾的作品已經在北京展出20多天了。但由於中國人對亨利摩爾及其藝術的認識不夠,這次亨利摩爾作品所受到的歡迎程度,遠不如這位大師在世界各地所受到的熱烈。正如有些媒體所説的那樣,亨利摩爾在北京遇到了寒流。據最近在北京幾所重點高校的調查顯示,90%的學生竟然對亨利摩爾一無所知。對於此種現象,專家們説:冷落亨利摩爾是我們的遺憾。

    我們要學習的是亨利摩爾的“拿來主義”

    在11月4日、5日由文化部、北京市政府、中國展覽交流中心、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術委員會聯合舉辦的“亨利摩爾的啟示”國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來自中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義大利、南韓的40余位雕塑家、建築學家、畫家和美術理論家進行了高水準的交流。專家們一致認為,亨利摩爾在雕塑史上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在西方雕塑史上,古希臘以菲迪亞斯為代表,文藝復興時期以米開朗基羅為代表,十九世紀以羅丹為代表,到了二十世紀,亨利摩爾則是一個高峰。世界上幾乎每個雕塑公園都有亨利摩爾的作品。老子有句話“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在亨利摩爾的作品中我們就能體會到這種很高的藝術境界。

    二戰時期,亨利摩爾作品是抽象因素與人道主義相結合的産物,二戰結束以後,當時亨利摩爾已經聞名於世,他的風格轉向想像與具象、傳統與創新結合,代表作有北安普頓的《聖母子》以及採用自由綜合法創作的《國王與王后》。之後,他開始探索比空洞更抽象的形體,強調作品與環境、人體與自然的渾然一體。由此可以看出,亨利摩爾的藝術創造是貫穿了他一生的。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雕塑學會會長程允賢説:“作為一個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上過戰場,打過仗,受過毒氣彈侵害的人,摩爾在他的作品中表現出人道主義精神。在正義、善良與野蠻不斷鬥爭的社會裏,摩爾以他的雕塑表現出莊嚴、寧靜與溫和,他一心一意地呼籲著愛,於是有了他作品永恒的主題‘母與子’,這題材展示了一切人類共有的情感,而《原子體》的獨特構思則反映了他對戰爭的憎惡。”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奚靜之女士認為,雖然亨利摩爾的創作受到世界各種藝術的影響,但是他卻在用自己特有的藝術語言進行創作:“亨利摩爾早期的創作受非洲黑人藝術、歐洲中世紀藝術、美洲瑪雅藝術的影響。在他創作的第二階段,墨西哥的瑪雅藝術對其創作影響特別大,以至於他曾經有過模倣。後來摩爾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在雕塑美學上做出了很大的突破,他的作品比古希臘、古羅馬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更具有人本主義思想。”

    專家們認為,藝術本身不僅是瑣碎、單純地反映生活,其中最關鍵的是藝術語言的創造性應用。亨利摩爾就是大膽地吸收了東西方文化的優點,並在他的作品中均勻完美地表現出來。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吳良鏞説:“近代的藝術家,特別是雕塑家都受過非洲雕塑的影響,亨利摩爾也不例外。非洲的原始雕塑在造型方面的確有著震撼人心的特點,線條很簡樸,無論是動物雕塑,還是人物雕塑,都有其獨特性。空洞,是人肢體的變形,是亨利摩爾雕塑的特徵。”上海大學教授、國際雕塑學會高級會員章永浩説:“我曾在哥本哈根的亨利摩爾原作前思考良久,他的表現手法雖然有時是無題的,但空洞運用安排得很好。空洞也是中國園林中必不可少的,但摩爾的空洞張力極為充分,他用簡練的表現手法造成耐看、有力量、有強度的感覺,這正符合中國美學‘以簡抒繁’的傳統觀念。”專家們説,亨利摩爾給我們的啟示是:好的藝術都是相通的,並能和大多數人産生心理上的共鳴;博採眾長,藝術才能不斷有新的營養。

    我們所缺少的是亨利摩爾的創造性

    亨利摩爾之所以成為世界藝術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是因為他獨特的創造性,這就使他的作品給人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錢紹武説:“亨利摩爾作品中的‘空洞’,是摩爾作品的形式語言中特別典型的因素,也被認為是摩爾作品中的東方印記。他認為空洞比實體更有力量,更有吸引力。空洞可以增加雕塑的三度空間感;空洞可透視雕像的外部空間,使雕像與空間融為一體。”

    據筆者觀察,這些天在北海公園亨利摩爾雕塑前駐足的中國觀眾大致可分為兩種:一是猜測揣摩,似懂非懂地思考;另一種是極度崇拜,進而臨摹仿傚。章永浩認為,世界級的雕塑大師在藝術表現上的建樹、在藝術語言上的運用總是讓人難忘的,亨利摩爾就是這樣的大師。我們也有許多優秀的作品,但不能否認的是,我們的雕塑現狀是不能令人滿意的,這並不是説中國雕塑家的才能不夠。現在是到了對我們的雕塑藝術反思的時候了,中國的雕塑教育需要改革。我們的體制有時壓抑了年輕人的天賦。我們在過分地強調比例、技術的時候,往往忽略了藝術表現力。

    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術委員會副主任田世信説:“當前對國外藝術盲目模倣的現象很多,以至於小到雕塑,大到城市建設規劃都有一種雷同的現象,失去了特色的表現。摩爾的作品強調公眾的參與意識,需要我們認真地借鑒,他巧妙的構思是他成功的關鍵。”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袁運甫説:“亨利摩爾很重視作品與環境的結合。我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附近的雕塑公園裏第一次看到亨利摩爾的雕塑。那些雕塑所營造的氣氛和自然景觀形成了最充分的配合,其中一尊形體講究並抽象的男女坐像,在藍天、湖水、森林、草地的映襯下,像是活了一樣坐在那裏欣賞著自然,連自然仿佛也有了生命。我們有一些好的雕塑作品,沒有放置在適當的環境中,就大大削弱了藝術的感染力和視覺的震撼力。”

    縱觀東西方的雕塑藝術,雖然文化背景不同、表達方法不同,但美學追求是共同的。專家認為,中國雕塑至今仍然處在對西方雕塑的模倣狀態,我們一些雕塑家雖然技巧很高,但藝術上卻達不到一定的高度。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術委員會主任盛楊説:“年輕人模倣是走向成熟不可避免的一個階段,但模倣的同時一定要喚起更深層次的思維活動,然後努力擺脫純粹的模倣,自覺地去發掘民族和個人的創作力。亨利摩爾就是如此,他的作品充滿著世界各個國家的文化,但從不局限於此。”中國美協理事潘鶴説:“任何文化都需要生長的土壤———政治、經濟、民情等一系列的東西。首先得改良我們的土壤,才能使引進的文化在我們的士壤上生長起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系副教授鄭宏説:“西方抽象雕塑藝術的歷史並不長,但亨利摩爾雕塑的抽象性極為明顯。中國是一個抽象藝術的大國,對抽象藝術認識和創造的歷史最為久遠,這主要體現在中國書法藝術理論中。但這種優勢在中國雕塑藝術中沒有很好地轉化。中國抽象雕塑藝術反而表現出大量模倣西方的痕跡。”

    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文化底蘊,守著如此肥沃的藝術土壤,我們的雕塑家卻沒有從中汲取足夠的營養。新加坡創新集團董事長、美術家林祥雄先生説:“任何一門藝術到了一定高度以後,都是屬於全世界、全人類的。中國有如此博大的文化,有如此豐富的傳統底蘊,20世紀開始後,西方在吸收了東方的成就以後才得以更好地發展。今天,中國的文化將如何發展,青年人是關鍵。他們要走出去,多看看,然後他們就會發現中國有很多瑰寶,單純的模倣是多麼可笑的舉動。我認為中國的藝術還是應站在自己的傳統基礎上,應立足於自己的土地。”南韓藝術家鄭基弘説:“我多次來中國,認為中國有很多很好的雕塑家,但我想是不是有種盲目追求西方的風氣。中國把雕塑家培養成世界的雕塑家並不難,因為中國有著如此深邃的文化底蘊。希望中國以後能多多舉辦如此一流的雕塑展,使人民更了解這門藝術。”澳大利亞藝術家約瑟夫帕裏尼認為,中國人民對亨利摩爾的作品不熟悉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即使在一些西方國家,那裏的人對雕塑的內在意義也是一知半解,但他們願意觀賞、思考。他希望中國的媒介能夠在藝術宣傳上多用一點精力,中國的年輕一代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將中國本土的雕塑藝術推陳出新。

    開放就意味著兼收並蓄。亨利摩爾來了,他所給予我們的啟示是多方面的。錯過了這次機會,忽視冷落了亨利摩爾,將是我們的遺憾。

    《光明日報》 2000年11月09日

相關新聞

解讀亨利摩爾

亨利摩爾的故事

陽光藝術家——再讀亨利摩爾的藝術

雕塑的化身——亨利摩爾將來京

英國雕塑大師十月北京獻藝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