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陽光藝術家——再讀亨利摩爾的藝術

    70年代初,摩爾素描作品在香港展出,中國人初識大師的真跡。隨後,這位英國藝術家的原作于1982年、1986年再度來華展出,英國現代藝術之風進一步吹來。今秋,《亨利摩爾雕塑大展》又來我國展出,而且是巡展,還在北京著名的皇家花園——北海公園展出原作12件,這是繼羅丹的作品後又一位國際大腕的驚世之作原汁原味地呈現在中國觀眾面前。歐洲現代巨作進駐中國傳統花園,中西文化如此“交融”,確實讓人們大飽眼福,也會引起人們的很多聯想——  

    母與子  

    母愛,是藝術表現的永恒題材,摩爾用現代雕塑語言,將這主題表現得與眾不同。出自對真實材料的崇仰,將作品變體而産生厚重的體塊感,雖然是受到超現實主義的影響,卻袒露出最原始的靈感——母愛。這原始的體塊與現代的結構組合成的藝術手段,用來表現人性的愛,是如此吻合,如此耐人尋味。從其作品《聖母瑪利亞和孩子》中,我們可以看出摩爾對古典人物造型的崇尚——儘管手段很前衛,在渾然一體的石雕中,我們仿佛見到了米開朗琪羅的影子,後期的作品《斜倚的母與子》是摩爾追求“斜倚類”造型的典型代表,雖是前衛作品的範例,觀眾還是可以從精到的輪廓與圓滑的斜線再次領略大師的古典情結。也許正是因為前衛與古典完美地結合在摩爾的作品中,才使得它能無愧地矗立在中國的皇家花園……  

    空與孔  

    在雕塑作品中嫺熟地運用孔洞,是摩爾的“絕活”,雖然這種手段非他一人專用。我們從孔洞中能悟出什麼?是虛幻的世界,還是人間萬象,或者是透過空間打開人們的視線……很難揣摩大師真實的用意,但觀者肯定透過空洞看到了什麼。《大型紡錘件》、《母與子坐像》是摩爾式的“孔洞”雕塑,不難看出,孔在這裡已成為難以分割的部分,是這些“空”與雕塑本身渾然一體還是雕塑與自然形成一體,好像是在似與不似之間,真絕。在大師的作品面前,我眼前仿佛又浮現出中國古代的園林山石,相似的大石塊、同類的孔洞……是巧合還是摩爾的藝術軀體內流淌著東方的血液?也許正是由於這個因果淵源,北海公園才迎來了歐洲文化……  

    天與地  

    天地本是一體,於是有了盤古開天地的傳説。摩爾的雕塑使人仿佛又回到了渾然一體的世界,但這是一個亮堂堂的天地。鑿出有形的、甚至是古典味的石雕,表現出極其前衛的思想與形態——這就是摩爾。  

    現代雕塑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雕塑本身含義的理解,前衛雕塑家們打破了傳統觀念,也打開了世人的眼界,摩爾無疑是最傑出的。雕塑往往會使人聯想到三度空間,可是,摩爾更絕,他的雕塑本身就擁有空間。摩爾的雕塑從架上走下來,走出室內,走進大自然,作品《三件臥像》和《墻壁:雕塑的背景》簡直是“陽光雕塑”的經典之作,這使人聯想到中國漢代和北魏時期的石刻,它們是那樣相似,與天地同在。站在大師的作品前,你會感覺到所謂前衛與古典的集結,它們之間有某種聯繫,不是不可逾越的;你還會感受到中西方的藝術語言如此接近,不管是古典的還是現代的,人們會感嘆“藝術無國界”。正因為如此,亨利摩爾的作品與北海公園的天地能夠渾然一體。    

    背景材料:  

    亨利摩爾,1897年出生於英格蘭北部卡斯爾福德鎮上的一個礦工家庭,幼年時喜好美術,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參軍,1919年退伍回家鄉任幼兒教師,後進入裏茲美術學校,以優異成績獲獎學金,並赴倫敦皇家美術學院學習雕塑。古埃及、印第安人和非洲原始雕刻均使他入迷,他崇尚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雕塑,這些雕塑對其一生産生了影響。同時,他也讚賞畢加索、莫地裏亞尼等人的前衛作品。摩爾將今古藝術融合、現實與超現實平衡、具象與抽象統一,是一位多産的“陽光藝術家”。  

     1986年,亨利摩爾大師去世。

     2000年10月23日至11月26日,由文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展覽交流中心和北京市園林局承辦的《亨利摩爾雕塑大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與此同時,從10月16日起至2001年4月22日,北京北海公園露天展出摩爾的12件大型室外雕塑作品。  

    2000年12月19日至2001年2月11日,《亨利摩爾雕塑大展》將赴廣州舉辦;2001年3月3日至2001年4月13日將到上海展出。

    《中國青年報》 2000年10月19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