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十一五"我國將退耕造林3500萬畝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11 月16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

我國開展反盜獵打擊活動 藏羚羊數量已達19萬隻

我國野外大熊貓達1590多只 分佈在55個保護區

我國首次當選國際濕地組織常務理事國

"十一五"期間我國規劃建設速豐林基地920萬公頃

 我國調整森林採伐政策 推動速豐林工程健康發展

劉樹人:退耕還林工程為農民提供更多生活出路

王連志在國家林業局新聞發佈會上的講話(全文)

退耕還林工程“十五”建設成就和“十一五”建設思路

 

記者16日上午從國家林業局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獲悉,從1999年至2005年,國家已累計安排退耕還林任務3.44億畝。截止今年底,中央對此投入已達1030億元,並將陸續投入錢糧補助資金1100多億元。

我國的退耕還林工程從1999年開始試點,2002年退耕還林工程全面啟動,工程範圍涉及25個省區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1999-2005年,國家已累計安排退耕還林任務3.44億畝,其中退耕地造林1.35億畝,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89億畝,封山育林0.2億畝。

國家林業局退耕還林辦公室副主任劉樹人説,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使我國造林面積由以前的每年六、七千萬畝增加到連續四年超過1億畝,其中退耕還林工程造林佔全國造林總面積的60%,西部一些省區佔到90%以上,大大加快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治理的步伐,生態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我國水土流失面積有所減少,由過去的367萬平方公里下降到356萬平方公里,10年減少了11萬平方公里,2003年長江上游宜昌站年輸沙量減少80%,主要支流的輸沙量低於多年平均值,寸灘以下各站的平均含沙量減少50%-79%。專家認為,長江輸沙量減少,退耕還林工程功不可沒。四川省1999-2004年實施退耕還林1208萬畝,累計減少土壤侵蝕量2.67億噸,年均減少0.53億噸,佔全省森林年滯留泥沙總量近1/4,長江支流岷江、涪江每立方米河水含沙量分別下降了60%和80%。據貴州省對10個縣的定位監測,年均土壤侵蝕模數由退耕前的3325噸/平方公里減少到2003年的739噸/平方公里,下降了78%。據水利部門監測,黃河龍門水文站在年徑流量近似的情況下,輸沙量由1998年的4.48億噸降為2002年的2.35億噸,減幅達47.5%。可以説,退耕還林工程為我國生態建設步入“治理與破壞相持階段”做出了重要貢獻。

劉樹人説,退耕還林不僅改善了生態狀況,而且為解決“三農問題”、構建和諧社會做出了貢獻。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大大加快了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的步伐,促進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使3000多萬農戶1.2億農民直接受益,還保障和提高了工程區及中下游地區的農業綜合生産能力。

“‘十一五’期間,退耕還林工程將堅持以人為本,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狀況為主導,在鞏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積極穩妥地向前推進退耕還林工程。”

劉樹人説,“‘十一五’期間,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的初步目標是退耕地造林3500萬畝,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億畝,封山育林1億畝。如果按照這個初步目標規劃,2006年到2010年,中央將要投資317億元,如果加上後續的補助政策,按照現行政策的後續補助期,應該達到617億元。如果按照“十五”和“十一五”總的退耕還林工程來説,中央將要總投入2700多億元”。

據介紹,“十一五”期間,退耕還林工程重點將安排在北方乾旱半乾旱沙化地區、京津風沙源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長江中上游水土流失區、青藏高寒江河源區和南方岩溶石漠化地區。1999-2010年的退耕還林任務全面完成後,將新增林草植被5.8億畝,工程區林草覆蓋率增加4.9個百分點,工程治理地區的生態狀態將得到較大改善,為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做出較大的貢獻。

16日上午10時,國家林業局舉行新聞發佈會,發佈我國速生豐産用材林基地建設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十五”建設成就及“十一五”建設初步構想。退耕還林工程和重點地區速生豐産用材林基地建設工程是我國六大林業重點工程中突出以造林為主的兩大重點工程。(閆昕霞)

相 關 新 聞
· 退耕還林工程“十五”建設成就和“十一五”建設思路
· 中國千億鉅資投向退耕還林
· 退耕還林改善生態 綠了黃土紅了三秦
· 退耕還林:鞏固成果穩步推進
· 陜縣退耕還林6年收益1億元
· 山西退耕還林恢復生態 綠了荒山富了農民
· 陜西退耕還林6年變化巨大 綠色擴展農民增收
· 雲南退耕還林促進林産基地建設
· 生態建設怎成生態災難 退耕還林還草合適最重要
· 政策解答:國家對退耕還林補助有哪些規定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