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退耕還林改善生態 綠了黃土紅了三秦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11 月8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退耕還林後的吳起縣溝溝峁峁披上綠裝。

本報記者王科攝

本報赴陜西採訪組

秋日的陽光梳理著靜靜的渭北高原。蘋果熟了。紅紅的果子一個緊挨著一個,壓彎了枝頭。一路驅車而過,在路旁、在山野、在農家的門前屋後,處處散發著蘋果的清香,瀰漫著豐收的喜悅。

古老的三秦大地,呈現出一片紅紅火火的景象。陜西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各項經濟指標全面提升:2004年,全省實現生産總值2883億元,比上年增長12.9%,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1543億元,增長20.7%,財政總收入415億元,增長27.1%,均創歷史新高。

省委書記李建國説:“陜西還不富,還要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但這個‘快’是要講求效益和品質的‘快’,是更加注重統籌協調發展的‘快’,是既快又好。”定思路、明方向、抓機遇、促實幹,陜西正站在新的起點上。

黃土地綠了,綠了山峁峁,綠了沙窩窩———綠色成為發展的主旋律

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似乎是一對矛盾。黃土高原要富起來,這是人們共同的心願。但是,脆弱的生態會不會雪上加霜?發展會不會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面對這些疑問,省委常委、延安市委書記王俠自信地一笑:“請到吳起縣去看看吧。”

汽車在吳起縣的山路上賓士。放眼望去,樟子松、沙棘、刺槐、苜蓿草,鬱鬱蔥蔥、層層疊疊,早已把黃沙趕了出去。1999年,吳起縣在全國率先啟動退耕還林工程,當年一次性退耕155萬畝。經過幾年的林木補植,吳起縣的林草覆蓋率從原有的19%上升到63%,“老朋友”沙塵暴已很少來造訪。縣委書記薛佔海拿出一張西北地區遙感地圖,只見吳起縣就像一隻傳統陜北剪紙綠蝴蝶那樣貼在黃土高原上,“這是我們留在大地上的綠色印記”。

生態惡劣,曾讓陜西人吃夠了苦頭。因此,當退耕還林工程開始實施,陜西各地市都將其看做一個難得的機遇,積極落實。截至去年底,陜西省共完成退耕還林1336萬畝、荒山造林1400萬畝,位列全國第一,治理水土流失3.34萬平方公里,固定長城沿線風沙區流沙40萬公頃。

山封了、草種了、林造了,但如果老百姓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栽下的樹、種下的草難免會被再次毀掉。退耕還林既要“退得下”,還要“穩得住、不反彈”。陜西一開始就把山川秀美的“綠被子”和百姓致富的“錢袋子”緊緊聯繫在一起。

遠遠聞到牧草的香味,聽到小羊的“咩咩”聲,我們來到吳起縣金佛坪村退耕還林戶藺桂萍家中。1999年,她把30多畝坡耕地退下來後,在政府的引導下種起了苜蓿草來養羊。“以前種玉米是廣種薄收,一畝地能有100元錢就不錯了。現在30畝草、150多只羊,每年能賺三四萬元,還有退耕還林的補貼。你説這日子美不美!”

在陜西,像藺桂萍這樣享受退耕還林補貼的農民有600多萬。他們通過興修基本農田、開發新的主導産業,走上了致富路。老百姓用“信天遊”唱出內心的喜悅:“荒峁峁上栽樹崖畔畔上青,寒羊羔羔喂在咱家中。草苗苗賽過糧顆顆,退耕還林好光景……”

生態保護不僅是陜北的重要課題,對全省也一樣。陜西各地在這點上的認識格外統一:生態脆弱的地區要因地制宜,千方百計為經濟發展創造先決條件;生態良好的地區也要提高警惕,始終如一地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秦嶺不僅是陜西的秦嶺,而且是我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是我國豐富的動植物基因庫,南水北調,清泠泠的漢江水要從這裡翻山越嶺,送到北京。秦嶺的生態著實關係全國。

地處秦嶺北麓的西安市長安區,這幾年經濟增長迅猛,客商雲集,各類工業項目蜂擁而至。投資者多了,長安區區委書記錢引安心裏倒沉重起來。如果來者不拒,經濟增長的速度是上去了,但秦嶺的綠色會不會黯淡下來?長安區果斷決策,變引資為選資,大力發展生態、文化和科教項目,一舉關掉了56家污染企業,進行清潔生産的結果不但沒有降低經濟發展速度,相反,近年來長安區的生産總值均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

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看似矛盾,但處理好了,就能夠彼此促進、相得益彰。

西安市過去4年投入4億多元建設“大綠大水”。打壩修堤、蓄水栽樹,西安市森林覆蓋率由上世紀90年代的30%提高到目前的42%,湖泊由兩個增加到10多個。“曲江水滿花千樹”、“八水繞長安”的歷史勝景一一重現。省委副書記、西安市委書記袁純清説:“這4億多元沒白投。改善百姓居住環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對投資者也是巨大的吸引。去年西安市吸引外資增長約三成,環境改善功不可沒。”

蘋果紅了,紅在田間,紅在小院———數百萬農民走上致富路

“大紅果子薄皮皮,説的就是我和你。科技種果巧致富,咱們趕上了好時機。”在陜西旬邑等地,老民歌換了新內容,道出果農心中的喜悅。

蘋果種植加工如今是陜西最大的特色産業。農民們像照顧嬰兒一樣侍弄著自家的果樹,硬是闖出好幾個“第一”———蘋果種植面積全國第一、蘋果産量全國第一、濃縮果汁産量世界第一。

紅蘋果成了“金蘋果”。走進延安市寶塔區四十里鋪村村民汪海星家的窯洞裏,桌上擺了滿滿一盤蘋果。“嘗嘗哩,剛摘下的,不打農藥,不上化肥,好吃著哩。”咬一口,甜中帶酸,清脆多汁,濃濃的果香沁人肺腑。一邊吃著蘋果,一邊與老汪聊了起來。

“挂果的有8畝半。一畝有個四五千元的收入。頭兩年辛苦點,以後就享福了。”

“愁不愁市場?”“不愁。這麼多蘋果加工企業、經銷商,早就把咱們的蘋果訂購了。”

“還種不種糧?”“種點玉米喂牲口,口糧是不種了。想吃甚買甚。大米白麵,直接去買就行了。”老汪對現在的生活格外滿足。

渭北高原種蘋果最合適不過。引導農民搞果業,陜西充分發揮農業的特色優勢。僅蘋果一項,這裡的農民每人平均年收入1000多元。

全面發展尤其要關注“短腿”。陜西農業人口占全省人口的2/3,2004年農民每人平均收入僅1800多元,比全國平均水準低出1000元。多大的差距!多重的負擔!城市再繁華,農村落後的狀況不改善;工業增長的勢頭再猛,農業基礎不穩固,怎麼可能實現經濟社會的平穩、協調發展?陜西把更多關注的目光投向農村。

發揮資源優勢,調整産業結構,成為陜西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要因地制宜,別和老天擰著幹。”幅員遼闊的陜北重點發展畜牧業;渭北光照充足,專攻果業;關中土地肥沃,是種植優質專用糧的好地方;陜南野生植物資源豐富,可大力扶持中藥材産業。特色農業,使陜西2790萬農民找到了致富的門路。

更關鍵的還在於提高科技含量、發展品質優良的農産品。黃土地上的農民開始“走科技路、吃科技飯”。

小小蘋果頗能説明問題。在洛川縣西安宮村車畝戰家的蘋果示範園裏,只見每個蘋果都套著兩層袋,伴隨生長期逐層摘掉。摘掉最後一層後,地上還會鋪上反光紙,讓蘋果著色均勻。如此種蘋果,投入當然不少,但回報更多,老車説:“我的蘋果出口加拿大,一個就賣一元錢。”

僅僅停留在農業領域抓農業,難以實現農業現代化。用工業化的理念謀劃農業,才算是破了現代化的題。近年來,陜西農産品加工業突飛猛進,不僅延伸了産業鏈、帶動農民致富,還涌現了一大批龍頭企業。

“秦川無閒草,棵棵皆良藥”。然而,讓地處秦嶺腹地的商洛市百姓津津樂道的,不是這天然的藥庫,而是以此為原料的中藥材現代加工業。規範種植,變採藥為種藥,商洛市建起了上萬畝柴胡、金銀花等藥材基地。“公司+基地+農戶”,天士力、盤龍、香菊等大型中藥企業紛紛前來投資建廠,中藥材就地轉化為中成藥。今年前8個月,中藥産業已實現産值8.8億元。在藥材種植區,藥材收入已佔到農民總收入的八成以上。

要讓農民在土地上致富,還要讓農民走出去致富!商洛的新潮扶貧專修學校,1800多名來自農家的年輕人正如饑似渴地學習著各種實用技術。17歲的陳振書看起來瘦瘦小小,踩起縫紉機來卻格外靈活。“學好了技術,我要到上海去打工。還要給弟弟妹妹找打工的機會,一起賺錢去。”陳振書充滿自信。“學一技之長,創致富之路”,陜西的農民正在轉變觀念,勇敢地“走出去”。目前,陜西每年輸出的農村勞動力都在300萬人以上,“米脂婆姨”、“綏德漢”,一個個勞務品牌正在全國各地打響。

人的觀念變了,思路更清晰,底氣更足———科學發展構築“西部橋頭堡”

煤開採上來,不是裝車“遠行”,而是順著傳送帶“小跑”500米,直接發電。誰能想到,昔日荒涼的毛烏素沙漠上正在崛起國內最先進的煤電一體化項目。地處榆林市的國華錦界能源公司,全部建成後可就地將500萬噸煤炭轉化成130億千瓦時電,上網傳送至華北大地。烏金淩空走,好處有幾多?公司副總經理靳華峰算了筆賬:“如果只是賣煤,一噸能賣150元左右。煤變電,噸煤産值增加到700多元。”

鼓勵企業提高能源附加值的同時,榆林也嚴格控制粗放型生産。榆林神府經濟開發區剛剛拒絕了一位金屬鎂礦投資者。管委會主任張惠榮説:“金屬鎂礦固然能給地方帶來不少稅收。但高耗能、高污染,不符合我們所追求的集約型經濟方式,就要堅決説‘不’。”兩年來,榆林關掉了上百家小煉鋼、小煤礦、小水泥。

一“鼓勵”一“控制”,折射出榆林能源基地的發展模式,也反映出陜西全省發展觀念的變化———不是只盯著速度,而更看重品質。

陜西樹立起新的機遇觀。西部大開發是機遇,宏觀調控同樣是機遇!有人説宏觀調控是“砍了西部的頭”,陜西卻提出,要以此為契機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清理土地市場和“五小企業”,扶持農業、能源等基礎産業,陜西主動加快了結構調整的步伐。

陜西重新審視自身的優勢:有能源———陜北如今是能源富集地,僅榆林市4.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均每平方米就蘊藏著6噸煤、140噸鹽、100立方米天然氣;有人才———100多所大專院校、1000多家科研機構,100多萬科技人員,是陜西未來的希望;有雄厚的工業基礎———國家“一五”時期156個重大項目有24個落戶陜西,經過多年發展,陜西已建立起以能源、機械、軍工等為主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有獨特的區位優勢———中國的大地原點就在陜西,陜西是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又是聯結東西部的樞紐地帶。

陜西也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再豐富的資源、再優越的條件,只有儘快轉化為財富,才能為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省長陳德銘一語中的:“陜西還要加快整合優勢。”

陜西省提出以西安為中心,以隴海鐵路陜西段和寶潼高速公路為軸線,形成涵蓋整個關中地區的、以先進製造業為特點的産業經濟體系,使關中地區率先隆起,進而帶動陜南、陜北。

西安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是西部的産業高地,這裡平均每天轉化3項科技成果,主要經濟指標連年保持30%以上的快速發展,年收入過億元的企業就達110家。在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紅紅的楓葉火一般燃燒,走近一看,近兩米高的紅楓樹,卻種在小小的花盆裏。“別小看這個花盆,這裡蘊含著我國唯一的容器控根快速育苗技術,可以實現大樹全冠移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李銳教授對自己的科研成果頗為自豪。李銳的另一個身份是楊淩中科環境工程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他的科技成果在示範園區迅速孵化,吸引了海外投資者前來合作。這樣的産學研結合範例在陜西不勝枚舉。

觀念轉變、思路清晰,陜西人的底氣更足、人氣更旺。

雖然陜西的經濟在全國還相對落後,陜西還面臨許多困難,但陜西人談得最多的卻是如何迎難而上求發展,處處讓人感受到一股不服輸的勁頭、一股自強的精神。

———不久前,一家美國公司投資2.5億美元在西安建設半導體晶片封裝測試工廠,西安市與上海市簽署協議共同建設國際貨運碼頭,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也正在成為我國六大運營中心之一……西安市正在通過改善生態環境,發展支柱産業,培植城市精神,大力推進國際化、人文化、市場化和生態化的城市建設戰略。

———“我們就是要和黃沙打一場仗,不打贏決不停下來”。在毛烏素沙漠邊緣,陜西治沙研究所的黨兵和他的夥伴們為尋找最適合沙地生長的植物,成千上萬次地試驗。

———“我們從一開始就決心要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陜西法士特齒輪有限責任公司從引進技術起步,自主研製數十種變速器,終於成長為國內最大的重型汽車變速器生産企業,在國內外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不靠外援,發揚延安精神,讓自己早日富起來。”有人以為延安總會得到國家照顧,而延安人更強調立足自力更生。

……

寶塔山巍然屹立,見證著新時期這片土地上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喜人變化。“歷史造就延安精神,建設需要延安精神,時代呼喚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今天又賦有新的含義,正引領著三秦兒女開拓進取,創造新的輝煌!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