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成都方式:一種構建和諧社會的探索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08 月01 日 | 文章來源:成都日報

【核心提示】著名人文學者、城市研究專家、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先生,一直在深度關注和研究成都的人文歷史和城鄉現代化建設。7月29日,在蓉考察的易教授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把成都近年來構建和諧社會的探索和實踐概括為“成都方式”。他認為,這個“方式”探索出了從根本上破解長期以來城鄉二元結構形成的“三農”頑癥的一種途徑,開創了一個政通人和的局面,走出了一條立足本地實際、有所創造、有所作為的構建和諧社會的道路。

【名詞解釋】成都方式:易教授的觀點是,“成都方式”由“突出重圍”、“夯實基礎”、“規範政府”三環相扣而成:

1.立足大城市帶大郊區的基本市情和西部副省級特大中心城市的自然、經濟等基礎條件,抓準城鄉二元結構這個制約社會和諧發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戰略選擇,突出了由種種不和諧因素形成的“重圍”;

2.通過公推直選鄉鎮黨委書記、差額直選村(社區)黨支部書記等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實實在在的方式,使基層幹部和普通群眾直接感受到“主權在民,政權民授”,從而在“突出重圍”後夯實了執政的群眾基礎和組織保證;

3.“民授”的政權組織如果不是法治也未必會是好的,而成都市通過建設規範化服務型政府和機關,用一套嚴密設計的流程和制度來嚴格規範、監督政府(機關)的行政行為。

這三環分別代表著科學、民主、法治,形成一個環環相扣的思想理念和工作系統,對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和借鑒價值。

 

新華社記者從鋒據新華網四川7月31日電

教授的眉宇間,透著睿智和敏銳,非常理性的睿智和敏銳——不似一挂飛泉的飄逸,而似海水的深邃。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思想飛翔,盡藏于那雙深潭般的清眸的深處。

但還是不時有驚喜閃過——談到對自己早已熟悉的這個天府之城的新鮮的發現、深刻的發現,驚喜之色就從那刻著思想之紋的眼角眉梢似驚鴻般閃過。

7月29日上午。微雨灑庭軒,荷風送著清爽。在下榻的房間,教授熱情招呼記者落座後,指指窗外滿目的青翠説,這次來到成都,有一種非常清新的感覺,是那種很深的清新。教授此説,語帶雙關。

成都,是教授長期關注、研究的城市。8年前,教授在其著作《讀城記》中,已經“精讀”了成都。近年來,《新週刊》推出“第四城”一週年、“尋找成都名片”、“花開中國”、“象形城市”等一系列與成都有關的活動,教授都深度參與了。教授還是成都規劃評審委員會顧問,但凡重大規劃,其中都不乏他的真知灼見。

此次來成都考察,教授從這本城市大書的字裏行間,“讀”出了不一般的新意和深意,併為他的“讀後感”概括了一個標題,一個新穎、意蘊深邃的標題:“成都方式”。

是的,“成都方式”!教授被自己概括的這個“標題”深深吸引了。他向記者透露:不走了,在成都呆一兩個月,走訪調研,細細品讀……

教授在“讀”成都,現在讓我們來“聽”教授——著名人文學者、城市研究專家,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易中天先生。

給構建和諧成都的實踐命名:

“成都方式”

記者:易老師,這次您是哪天來的成都?

易中天:十來天前來的。來了以後感到非常清新,可能是因為這一陣子很多別的城市都比較熱吧。

記者:除了您工作所在的廈門以外,哪些城市您去得多些?

易中天:去得最多的是北京,因為跟央視有個合作;然後是上海,我的書基本上都在那裏出版;第三個是廣州;接下來,到得最多的就是成都了。

記者:那麼成都也是您到得最多的城市中的“第四城”了?

易中天(笑):是的,是的。

記者:您在1997年出版的《讀城記》中,選“讀”了7個城市,成都也在其中。現在8年過去了,而且後來您也參與了成都的很多活動,還是成都規劃評審委員會顧問,那麼這次到成都,有沒有新的感受?

易中天:有啊,剛才我説,有一種非常清新的感覺,是那種很深的清新,很清新的美。那麼美是什麼呢?美是和諧。我很深地感受到成都在追求一種現代的和諧,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

記者:易老師所感到的清新之美、和諧之美,不僅是指自然,也是指社會和人文?

易中天:是這樣的。現在我們全國在構建和諧社會,成都最近也明確地提出了構建和諧成都這個決策和相應的工作安排,而且在這之前已經做了很多有效的探索。構建和諧社會,這是黨中央提出的一個很大的戰略。胡錦濤同志講了,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我覺得“孜孜以求”這四個字意味深長,蘊含著兩層意思。

第一層,和諧是人類共同的追求。這個追求是跨越時間的,也是跨越空間的。幾千年來,人類都在追求,古希臘時期,美的理想就是和諧,從畢達哥拉斯開始提出來的,畢達哥拉斯的和諧是黃金分割。古希臘的藝術品都是非常和諧的,比如拉奧孔這樣的雕塑作品,表現拉奧孔痛苦的時候,臉上也是靜穆的哀傷。中國就不用説了,儒家講“中和”,道家講“太和”,佛家講“圓通”、“圓融”,也是“和”。這説明什麼呢?説明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各個民族,一直都在追求和諧。

第二層意思呢,就是追求了幾千年,但還沒有實現和諧,還需要孜孜以求。

記者:一直在追求,但還求之未得。

易中天:所以現在我們必須研究兩個問題:第一個,為什麼求之不得?第二個,如何求而能得?我的研究結論是:關鍵在於方式。

孜孜以求而求之不得,就是方式存在問題。實際上,目標確定以後,方式決定一切。比方説,去一個地方,怎麼去,有四種方式:坐飛機、坐火車、坐汽車、走路。坐飛機最快,是不是最好呢?不一定。上一回,成都在上海搞一個住交會的論壇,請中國社科院的劉維新老先生去,老先生早上7點鐘出發,一路堵車堵到機場,飛機又延時,結果在機場等了7個多小時,還不如坐火車呢。所以説,目標確定以後,如果方式不合適,就可能是緣木求魚、南轅北轍、事倍功半;如果找到了一個恰當的方式,就會事半功倍。

既然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沒有爭論,那麼我們要研究的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方式了。

我這次到成都來,看了一些地方,接觸了一些人,驚喜地發現:成都近些年來,在如何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具有創造性的實踐,可以説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各種層次的實踐,探索出了一條在成都這個區域內如何實現和諧理想的道路。從中,可以歸納總結出一套具有內在邏輯關係的、已經基本形成體系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這樣一個探索,或者説嘗試,我把它稱之為成都實踐;這樣一個道路,或者説路徑,我把它稱之為成都道路。而從中歸納、總結、提煉出來的一整套方式,我想把它命名為“成都方式”。

記者:“成都方式”?

易中天:“成都方式”。為什麼選擇“方式”這個詞來概括我對成都所做的探索和實踐的研究呢?因為,“方式”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的概念,它不是固定的、定型的,覺得不合適的話,還可以調整。而且我説的這個“方式”,包含著方向、方法、樣式等意思在裏面,可以理解為:方向+方法+樣式=方式。

“成都方式”第一環:

從破解城鄉癥結突出重圍

記者:易老師,您概括的這個“成都方式”,是很新鮮的概念,那麼它是怎樣的一種“方式”?

易中天:是呀,“成都方式”是一個什麼樣的東東呢?(笑)

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先明確一點:它是一個什麼方式呢?它是一個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方式。那麼,我們要構建和諧社會,在方式上,首先要弄清楚構建和諧社會的困難和問題在哪,也就是哪些方面不和諧、為什麼不和諧。現在大家都認識到有“四個不夠協調”和“一個差距拉大”:城鄉發展不夠協調、區域發展不夠協調、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夠協調、人和自然的關係不夠協調,社會成員收入差距拉大。這“四個不夠協調”和“一個差距拉大”,我認為集中體現在一個問題上,就是城鄉問題,城鄉關係問題。你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夠協調,突出表現在農村;區域之間的不夠協調,在成都來説,遠郊縣貧窮落後一些吧?人與自然,也是這個問題;收入差距拉大,也是突出表現在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所以,對成都這樣一個包含著大城市和大農村、中心城區和遠郊縣的地方來説,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就是解決“三農”問題。

“三農”是一個老問題了。老問題為什麼長期得不到解決?因為選擇的方式不合適,長期以來就農言農,把“三農”問題歸結為“農”的問題。恰恰在這個問題上,成都有新的完全不同的思路,我注意到成都市的領導層有個認識,就是“三農”問題是城鄉二元結構長期積累的各種深層次矛盾的集中體現,要跳出“農”字解決“三農”問題。這就是“成都方式”的一個重要部分,實際上包含的一個思路就是“三農”問題不是“三農”本身的問題。設想一下,如果我們沒有城市,全是農村,有沒有“三農”問題?沒有嘛。凸顯“三農”問題是因為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甚至是後工業社會發展了,城市在快速前進,而農村那一部分還停留在農業社會,被割裂了。所以解決“三農”問題的方式就是縮小城鄉差距。縮小城鄉差距的方式也有兩個,一個是把城市全部變成農村,市民變農民,從邏輯上講這樣就沒有“三農”問題了,但這肯定不行;另一個,也是惟一的方式,就是把農民大量地變成市民,實現城鄉一體化。所以抓城鄉一體化是抓住了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抓住了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就抓住了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鑰匙就在這裡。

成都市是看到了問題的癥結。但光看到問題而沒有解決辦法也不行。成都市又找到了一個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推進城鄉一體化。

記者:為什麼這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易中天:從大的背景來講,我們説,我們國家發展到了一個關鍵時期,就是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在1000到3000美元這個時期,一方面是黃金髮展期,另一方面是矛盾凸顯期。就是説,你要發展的話,各種矛盾就暴露出來。如果沒有一個高屋建瓴的、高瞻遠矚的思想方法、發展方式,這一堆問題你會不知道往哪放。有些官員就像消防員一樣,哪兒出事就在哪兒滅火,結果自己累得要死,效果不一定好,按下葫蘆浮起瓢。一個個問題包圍著你,你就必須找準一個突破口,從那裏突出重圍。成都市抓住最要害的,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最能解決問題的環節。推進城鄉一體化這個戰略實施以後,綱舉目張,其他問題逐步迎刃而解。所以,在擺脫髮展困境、構建和諧社會方面,我説成都突出了重圍。

記者:您説的“重圍”是些什麼?

易中天:就是由於二元結構制約、資源環境約束導致的種種不和諧因素。通過推進城鄉一體化,成都市突出了這個重圍,走上了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良性發展的軌道。

記者:那麼這個“突出重圍”跟“成都方式”的關係是……

易中天:是“成都方式”的第一個方面,首要的方面。

“成都方式”第二環:

以擴大基層民主來夯實基礎

記者:“突出重圍”是第一個方面,那麼“突圍”之後呢?

易中天:突圍之後,是如何鞏固和深化。成都相應地做了兩件大事。第一件是積極穩妥地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其中最重要的是鄉鎮黨委書記的公推直選和村(社區)黨支部書記的差額直選。

公推直選的意義在哪呢?這就要説到“民主”二字。很多人理解的民主就是選舉,就是投票,這沒有抓到根本。民主這個概念從根本上説是“主權在民”。民主是相對於“君主”的,君主制是“主權在君、君權天授”,“天下”的土地、人口、財産都是“天”的,君是“天”的嫡親長子,“天”授權“天子”來統治“天下”。民主制度的要害是“主權在民,政權民授”,這才是民主最根本的含義。

我們國家實行的社會主義制度,政權也是人民授予的。公民選舉人民代表,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對政府進行授權。這是我國確定的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但是對廣大的普通群眾來説,如果沒有一種實實在在的方式,他們很難感受到政權是民授的。以前,基層幹部大多是任命産生,相當一部分群眾會覺得幹部的任免跟他沒有關係。而基層幹部也會覺得自己手裏的權是上面給的,跟下面的普通群眾沒啥關係,所以有些幹部就只對上面負責,而不是對下面負責。

而公推直選、差額直選就使鄉鎮、村的人民實實在在感覺到“是我們在授權”。雖然不是黨員的群眾沒有選舉權,但投票的黨員都是普通黨員,這就至少在基層範圍內代表了民意。而且,黨員是社會成員中的先進分子,由黨員直選基層黨組織的書記,一方面代表了民意,另一方面又保證了先進性,還可以通過黨內民主的示範作用帶動全民民主。

記者:目前成都已有46個鄉鎮實行了黨委書記公推直選,90%的村和80%的社區的黨支部書記實行了差額直選。我們注意到,公推直選以來,基層要求入黨的群眾有了大幅增加。

易中天:這樣一來,到下一輪選舉的時候,參選的黨員會更多,代表民意的範圍就更大。鄉鎮這一級非常關鍵,鄉鎮幹部是直接和群眾打交道的,直接代表著黨、政府在群眾面前的形象。這一級的民主政治建設搞好了,黨的執政基礎就夯實了。而且,城鄉一體化的結合點也在鄉鎮,有了鄉鎮的穩定發展,城鄉一體化才能有保障。成都在推進城鄉一體化之初就提出“以縣城和有條件的區域中心鎮為重點”,這是非常有遠見的。

“成都方式”第三環:

規範政府

記者: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是您説的“成都方式”中的第二件大事,那麼第三件呢?

易中天:公推直選解決了基層黨的領導幹部“民選”的問題。但民選的政權就一定好嗎?未必。一個好的政權組織,我認為要具備4個條件:清廉、民主、科學、法治。公推直選解決了“民主”問題,其他問題靠公推直選解決不了。因為你以為他可以,把他選上去了,但你怎麼保證他好好幹?

所以成都市做了第三件事情:建設規範化服務型政府和機關。公推直選是自下而上的,這個是自上而下的。這件事上,成都市委的做法充分表現了新時期黨領導工作的特點:不是像過去那樣直接下命令,不是像過去那樣事無巨細都去管,結果吃力不討好,而是通過法治的手段,通過建立各種制度,靠制度去規範、監督各級政府和機關的行為。

規範化服務型政府和機關建設首先從市級部門開始。市裏帶頭,形成了一系列公開透明、規範高效的機制,然後逐步向區縣、鄉鎮延伸,要求基層行政管理也必須是規範的,必須從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這一來,産生的效應是:一方面基層政權組織是民主選舉産生的;另一方面,行政行為被嚴格規範、監督,而且定位是服務型的。

“成都方式”:

不但開了花,而且結出了果

記者:您講了成都近年來做的三件大事,這三件事就是“成都方式”的基本內容嗎?它們對構建和諧成都將起到哪些積極作用?

易中天:推進城鄉一體化、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規範化服務型政府和機關建設,這三件事已經形成了一個環環相扣的系統。從這個系統出發,成都還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兼顧公平問題、精神文明建設問題。核心問題解決了以後,很多東西都可以圍繞它來。這樣就有力地推動著成都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我把這三件事歸納為12個字:“突出重圍、夯實基礎、規範政府”,分別代表著科學、民主、法治。這就是我對“成都方式”的基本詮釋。

記者:作為西部副省級的特大中心城市,成都構建和諧社會的方式有哪些方面值得總結?

易中天:“成都方式”有它的普適性和推廣價值。推進城鄉一體化、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規範化服務型政府和機關建設有機融合、整體推進的實踐,放之於一個省太大,不易操作;放之於一個縣則太小,不能凸顯其價值意義。而以成都這樣一個副省級城市作為“試驗田”,則恰倒好處。這是其一。

發達地區可能也存在城鄉分割等問題,但不如西部這麼明顯;而相對於欠發達地區,成都近年來快速增長的經濟又為推進城鄉一體化、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比較成熟的物質條件。因此,總結“成都方式”具有普遍的意義。這是其二。

其三,在我看來,成都幾乎就是中國的一個縮影。現代的與傳統的,先進的與落後的,富裕的與貧困的,條件好的平原和條件差的山區,在這裡都有。因此,“成都方式”在成都試驗成功了,可以為很多地方提供借鑒,特別是這其中的一種精神和內涵是值得普遍借鑒的。

在我們這個歷史悠久、幅員廣闊、人口眾多的國家,構建和諧社會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實實在在、一點一滴、一個地區一個地區地做起來。我欣喜地看到,成都近年來一直立足本地實際,踏踏實實在做,走出了一條在中央統一部署下,有所創造、有所作為的構建和諧社會的道路。

記得在去年春天,3月18日,我參加東方電視臺和成都電視臺在龍泉山上做的“花開中國”大型電視直播節目的時候,看到了一大片一大片燦爛的桃花,一派充滿活力的美麗景象。那時,正是成都全面啟動推進城鄉一體化工作的時候。時隔一年多,當我再來成都,看到了龍泉山的桃林的枝葉間挂滿了紅撲撲、水靈靈的水蜜桃……

記者:易老師,您的意思是,去年您看到“成都方式”的“花開”,現在看到了初步的成果?

易中天:是的。這一年多來,成都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探索和實踐,不但開了花,而且結出了果。這個“果”的名字,我把它叫做“成都方式”。我希望更多地方更多人來分享它。

記者:謝謝易老師接受我們採訪!

易中天:謝謝!

(新華社記者從鋒)

【人物背景】

易中天:

湖南長沙人。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是著名的人文學者、城市研究專家。著有《讀城記》《品人錄》等“易中天隨筆體學術著作·中國文化系列”作品,以及《〈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等著作。

專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同心同德共建和諧社會·成都論壇

 

相 關 新 聞
· 打造“花鄉農居” 成都農民過上都市田園生活 
· 構建和諧社會當務之急是消除城鄉國民待遇差異 
· 專家學者聚焦成都 同心同德共論和諧社會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