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研究又獲新進展 呼腸病毒是引發SARS又一元兇?
曾文瓊 盧漢欣

●相關研究顯示SARS病因存在呼腸病毒與冠狀病毒混合感染的可能性

●專家表示進一步研究需要廣州提供資源支援

SARS元兇除了現在世界公認的冠狀病毒外,可能還有另外一個病毒在搗亂?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及國家生物醫學分析中心研究員陳德蕙昨天在廣州召開的“SARS相關病毒電鏡形態學國際標準暨疫苗研究新動向研討會”上表示,他們相關的課題組從北京的SARS患者分離並鑒定了呼腸病毒,他們認為無論是臨床還是試驗均顯示SARS病因可能不是單一冠狀病毒感染,存在呼腸病毒與冠狀病毒混合感染的可能性。陳德蕙表示由於種種原因該研究成果是首次向媒體公佈。

意外發現呼腸病毒

2003年3月13日,301醫院呼吸科將北京第一例SARS患者及其母的咽拭子樣品,送往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要求分離軍團菌和衣原體,結果均為陰性。5月26日,陳德蕙及其他科研人員在透射電鏡下,意外地從這兩份咽拭子樣品分離病毒陽性的培養細胞中發現了呼腸病毒。

緊接著,科研人員于2003年6月9日從北京佑安醫院SARS患者屍檢肺組織分離病毒的培養細胞中再次檢出呼腸病毒。在透射電鏡下,感染細胞核周細胞質內可見大小不等、無定形的病毒包涵體。據他們調查,雖然冠狀病毒已被廣泛認定為導致SARS的病原體,但在北京臨床診斷的SARS病例中,60%都追溯不到明確的SARS傳染源,另外,19.6%以上患者具有腹瀉症狀,但大多數病例都沒能從患者糞便中分離出SRAS冠狀病毒。在進行的血清試驗中,38例SARS患者中24例對呼腸病毒呈陽性反應,進一步DNA序列分析表明這是一種獨特的呼腸病毒,而初步額動物顯示,該病毒可導致非典型肺炎的發生和小鼠的死亡。

呼腸病毒可引發致死性肺炎

據陳德蕙介紹,呼腸病毒是一種可導致腹瀉以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呼腸病毒從SARS患者咽拭子中的分離,及SARS患者對病毒的血清學反應等揭示,該病毒可能與SARS疫情有關,早在1967年就有呼腸病毒導致一位黑人致死性間質性肺炎的報道。最近,美國South Carolina大學醫學院微生物系報道了呼腸病毒導致小鼠肺組織纖維化、急性呼吸窘迫和亞急性間質性肺炎,這是用爬行動物的呼腸病毒進行試驗性傳播的首次報道,呼腸病毒所致肺炎最明確和最嚴重的病變是ARDS以及肺組織纖維化。因此,本項工作在SARS病人中分離鑒定出呼腸病毒具有深入研究的價值,並將可能為SARS發病機制的闡述提供一些啟示。

深入研究需廣州支援

陳德蕙指出,研究人員在個別感染的冠狀病毒的細胞中,同時發現有冠狀病毒和呼腸病毒,有的竟出現在同一個感染細胞核兩側的細胞質內,究竟是兩種病毒的混合感染,還是與冠狀病毒相伴的病毒,這是一個值得關注和深入研究的問題。陳德蕙告訴記者,她于1972年曾在一份普通感冒患者的咽漱液分離病毒的人胚腎培養細胞中首次發現冠狀病毒,而在那份樣品中還同時檢出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鼻病毒。這使他們聯想到,引起普通感冒的冠狀病毒與這次從SARS患者肺組織中分離到的冠狀病毒會不會因為它們相伴的病毒的不同而産生致病性和臨床表現的差異。陳德蕙強調弄清楚這兩種病毒即冠狀病毒和呼腸病毒與SARS疫情的關係是進一步完善特異診斷試劑,研製有效治療藥物和疫苗的必需。但本研究提供了部分SARS患者存在呼腸病毒感染的證據。然而,確定呼腸病毒與冠狀病毒之間的關係以及它們在SARS暴發過程中的作用則需要進行更大規模的嚴格對照及實驗。“科研人員需要對更多的病理切片進行回顧性調查,需要對SARS患者的恢復期血清進行檢測,然後建立動物模型,這需要廣州提供資源支援,需要國內甚至國際專家的通力合作,需要政府部門的重視。”據悉,為了打破我國科技界常常各自關起門搞研究的體制,一些部門正在做相關的協調工作。

專家建議

建立冠狀病毒電子顯微鏡形態學國家標準

國際標準化組織微束分析技術委員會主席曾榮樹研究員昨天在會上表示利用電子顯微鏡根據病毒的形態特徵鑒定病毒、確定病原體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病原體確定以後,才有可能進行特異性抗血清的製備和建立相應的檢測方法,增強非典檢測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提高臨床診斷的準確性和陽性率,實現非典的早期診斷。

他建議組建研製“非典型肺炎相關冠狀病毒電子顯微鏡形態學分析方法的國家標準與國際標準”專家組,具體組織和實施標準的研製工作,力爭在1-2年內提出“非典型肺炎相關冠狀病毒電子顯微鏡形態學分析方法的國家標準”,把我國對非典相關冠狀病毒的檢測水準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南方都市報》   2003年10月15日


香港醫管局公開非典報告 稱無人需為疫症負責
廣州果子狸重上餐桌 蛇類未解禁但食客眾多
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全面肯定中西醫結合治療非典
廣州發放非典受難者慰問金 每名康復者2000元
世衛組織將組建非典專家組 擬下周抵京開展調研
非典型肺炎防與治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