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土地被徵農民有保障 失地農民變市民

農民承包的土地被徵用後,如何保障他們現在的基本生活?如何保障他們的老年生活———

52歲的莫林娣,左手捏著小巧的手機,右手指著家裏的裝修向記者介紹:“我們這套120平方米的新房是三室兩廳兩衛,還有一套75平方米的新房留給兒子結婚用,另外還有一個車庫。我和兒子承包農貿市場,丈夫開汽配店,女兒開家政公司,一家從農民全變成居民了,生活過得開心呀!”

一輛黑色尼桑轎車駛來,兒子來接她了。她熟練地打開車門,一坐進便按下車窗,向我們揮手告別。看著遠去的轎車,我們不勝感嘆,這就是浙江的“失地農民”?!她雖然不能代表浙江所有“失地農民”的境況,但像她這樣的也不在少數。

在一旁的杭州江幹區范家社區黨委書記戚傳富説,這裡20多年來被徵用土地1000余畝,至今已無耕地。從2002年6月起實施撤村建居,全村711戶農民變成了居民,經統一規劃,一期建造了25幢多層住宅,安置了220戶,二期也已規劃好,全村的“失地農民”都將過上新生活。

秋陽高照。記者的採訪本上多了爽朗的一頁。

全省建立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生活有基本保障,再就業有優惠、有援助,就業技能有培訓

今年8月28日,浙江省政府發出了《關於加快建立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的通知》。省長呂祖善説:“對被徵地農民,要通過構築相應的保障制度,建立起長效幫扶機制。解決被徵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必須從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中找路子。”

作為沿海發達地區的浙江省,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推進,被徵地農民數量不斷增多。省委省政府對此高度重視,提出自2003年起建立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今年5月,浙江省出臺了《關於建立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指導意見》。之後,全省11個設區市中已有10個市,以及紹興、諸暨、浦江等20多個縣(市、區)就被徵地農民的保障對象、保障資金管理和就業以及相關工作出臺了實施細則。

記者仔細翻閱浙江省政府《關於加快建立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的通知》,在一些重要段落下劃出杠杠:

“實施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障,一般可先實行基本生活保障方式;也可實行基本生活保障與社會保險相結合的辦法;少數地方有條件的,還可直接納入城鎮社保體系。

被徵地農民參加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養老保險所需資金由政府、村(組)集體經濟組織、個人共同出資籌集。政府承擔部分不低於保障資金總額的30%,可先從土地出讓金收入等政府性資金中列支;村(組)集體經濟組織和個人承擔70%,從土地補償費、徵地安置補助費中列支和抵交。

在勞動年齡段內有勞動能力和求職願望的被徵地農民,可到所在鄉鎮(街道)辦理失業登記手續,並享受與城鎮集體企業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再就業同等的優惠和援助政策。鼓勵被徵地農民參加各類職業技能培訓。有條件的地方可推行被徵地農民培訓券制度。

今年年底前,全省所有的市、縣(市、區)都必須建立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並在11個市的市區和每個市至少1個縣(市、區)開始實施。”

“失地農民”有了充分保障和實惠:補償安置費可存放在工業區投資公司委託保值增值、參加社會養老保險、村裏給予生活補償、安置的房子增值、就業機會增多

紹興縣馬鞍鎮皋合村黨支部書記徐阿羊指著那一片田野:“全村200多畝土地已被徵用,村民怎麼辦?”他拿出一沓問卷向記者介紹,徵地前對村民作了問卷調查,縣、鎮政府和村制定了充分保障大家利益的政策措施,大多數村民要求今後有養老保險並幫助就業。

皋合村每個16周歲以上的村民只要一次性出2300元,村集體同時對每人補貼4700元,就可以參加縣裏統籌的針對被徵地農民的養老保險。光憑這,到年齡後每個月就可以拿到220多元養老金。村集體從這次徵地所得700多萬元收入中拿出400萬元,參股建設標準廠房供出租,年租金約20多萬元,村裏留一部分後,全部量化到個人,這樣人人持有股份,每人每年可分紅450多元。

記者在另外一個大村楊望村看到的情景更為典型。村裏918戶,2485人,1680畝土地已被徵用,村民全部“農轉非”。

村民鐘阿古帶記者到他家看:公寓樓、電子門、電話、彩電、立式空調、煤氣管道……一點不比城裏人差。他算了一筆細賬,村裏土地被徵用後,“失地農民”可在五個方面得到保障和實惠:一是每人補償安置費自願存放袍江工業區投資公司實行委託保值增值;二是參加了社會養老保險;三是村裏給予生活補償,這樣,每人每年凈收入2240元;四是安置的房子大大增值了,多餘的房子還可以出租,現在他的房産價值已達80萬元;五是就業機會多了,兒子就在工業區的一家大企業當機修工。

楊望村黨總支書記袁利生笑著對記者説:“袍江工業區建成後,老百姓確確實實有實惠,一年的錢拿起來真不少。我村去年每人平均收入6670元,村集體收入55萬元,還有1000多萬元存在那裏保值增值。我這個書記日子好過多了。”

祖祖輩輩從土裏刨食的農民,今天轉換了身份,住公寓,進工廠,開店舖,跑買賣。老年人免費體檢,結伴外出旅遊。他們享受到改革的成果,享受到城市化工業化帶來的現代生活。

免費培訓農民就業:按每人不低於150元的標準由政府承擔培訓費,凡是“低保”對象、殘疾人、欠發達鄉鎮農民、低收入農民和城市化過程中的“失地農民”及第一次參加培訓的農民,一律免費

常山縣招賢鎮免費為農民辦了電腦培訓班。家住大麥塢村的村民徐金峰,每天提著一台筆記型電腦,趕10多公里的山路到鎮上學習。這臺電腦是去年底回國探親的女兒送的,他不會擺弄,就一直放著。現在他當成了寶貝,天天抱著。20多天的培訓班結束了,他能上網了解市場資訊,還時不時地給國外的女兒發電子郵件。地處浙江西部的衢州市,正在實施“萬名農民素質工程”。從今年開始,每年培訓5萬人,5年培訓25萬人。按每人不低於150元的標準由政府承擔培訓費,市、縣(市、區)財政從土地出讓金、農業發展資金中安排專項資金,農業、人事勞動、科技、教育等部門和鄉鎮積極籌集農民素質教育經費。凡是“低保”對象、殘疾人、欠發達鄉鎮農民、低收入農民和城市化過程中的“失地農民”以及第一次參加培訓的農民,一律免費。

記者在經濟發達的紹興採訪時,所見所聞尤感振奮。

今年7月,馬鞍鎮為失地農民辦起了第一期免費培訓班,100多名農民爭著報名參加。經過一星期培訓,絕大部分的農民都被當地的一家印染廠招用了。鎮裏根據當地用工需要,就籌辦第二期培訓班。

在柯橋成人技校,已開設了縫紉、印染、園藝、摩托車修理等20多個專業培訓班,有2000余名失地農民掌握各種技能後重新就業。

記者在袍江工業區社會事業局了解到,到今年7月底,區內鬥門、馬山兩鎮已有4.37萬農民轉為城市居民,其中76%已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經抽樣調查,願意培訓的勞動力約1.33萬人。工業區開始免費對他們分期分批培訓,主要工種為服裝縫紉、整燙、維修電工、電腦操作、烹飪、餐飲服務等。

紹興市委書記馮順橋對記者説:“要提高農民,轉移農民,保障農民。提高農民,就是要加強對農民的培訓,使他們轉變觀念、增強技能、提高素質,這是轉移農民、保障農民的基礎;轉移農民,就是要通過農業産業化、農村工業化、農村城市化,最大限度地使農民轉移到二、三産業上去,促使農民變職工,村民變市民,這是農村實現全面小康的根本途徑;保障農民,就是要加快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使農民的就業、養老、醫療和基本生活有保障,這是農民實現全面小康的保證。”(記者袁亞平)

《人民日報》2003年10月14日


城市化,須善待失地農民
誰來關心失地農民的命運?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