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反越恐" 聚焦美國反恐五大失誤

一條爆炸性消息正令美國人大為恐慌:最新線索顯示,“基地”組織可能正在積聚力量準備,對美國本土發動一次大規模的致命攻擊。

這並非聳人聽聞,也非杞人憂天。近期,在經歷數起恐怖襲擊帶來的傷痛之後,世界突然發現:反恐戰爭的結果似乎只是令恐怖活動的目標更廣泛、手段更靈活,以“基地”組織為旗幟和象徵的國際恐怖主義方興未艾。世界並沒有變得越來越安全,相反卻是“越反越恐”。

在戰後伊拉克,薩達姆殘余勢力和外國極端恐怖分子結成某種形式的“聯盟”,不但在短期內接連製造恐怖襲擊事件,而且令美英佔領軍越發變得無所適從。在中東、東南亞和北非,“基地”組織及其追隨者也頻頻發動針對西方利益的自殺性攻擊。

反恐戰爭的主導者——美國到底出了什麼問題?11月26日,上海現代管理研究中心安全事務研究所所長沈根林教授接受了《新民週刊》專訪。他認為,美國之所以在現階段“越反越恐”,是因為在反恐戰爭中犯了五大戰略性失誤。

失誤一:拳頭打跳蚤

從一開始,美國依靠強大的軍事優勢,接連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發動了反恐戰爭,試圖用強大的高科技軍力將恐怖分子一舉殲滅。表面上看,這種策略無可厚非,因為裝備一流的美軍完全有能力擊潰敵人,取得戰場上的絕對勝利。

但從深層次看,這種“拳頭打跳蚤”的方式不一定能取得最終勝利。這一情況,已在伊戰後逐漸顯現了。在布希宣佈戰爭結束後,美英佔領軍試圖迅速恢復當地秩序,但目前的現實是:反美襲擊越來越頻繁。美國大兵又老調重彈,不僅恢復了對伊拉克境內目標的大規模轟炸,而且接連發動“鐵錘行動”、“怒火行動”、“常春藤旋風2號”等一系列打擊伊反美抵抗勢力的軍事行動。

更為嚴重的是,伊拉克當地的激進組織也從地下轉入公開。11月17日,黎巴嫩一個衛星頻道播出一盤據稱來自於某宗教極端組織的錄影帶,裏面一名蒙面男子,一手拿槍、一手拿古蘭經,宣讀一份放在桌上的聲明。該蒙面男子揚言,美國及其盟軍如不在15天內無條件撤離伊拉克,將會面臨更多攻擊。

這表明:如果只想通過炫耀武力來震懾抵抗者,壓制和削弱反美勢力的恐怖活動,那麼只會越反越恐。這是一種火上澆油的做法。

失誤二:過度自信,不切實際

戰爭伊始,美國便在戰爭謀略和對戰爭發展的預期上出現了問題。小布希不切實際地將美國人的價值觀和軍事戰略手段強加到薩達姆和“基地”組織頭上,表面上將薩達姆政權打敗了、打跑了、打散了,實際上卻催生出了更具靈活性和殺傷力的抵抗勢力,後者變換了鬥爭手法,將美英聯軍拖入了一場艱苦的遊擊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導致身在明處的美軍士兵屢遭攻擊。據統計,平均每天就有一名美軍士兵死於伊拉克反美抵抗勢力的襲擊。就連美軍中央司令部司令阿比扎伊德都無奈地説,對於駐伊聯軍來説,伊拉克前政權的殘余勢力比外國武裝分子更危險。

那麼,問題出在哪兒?從今年3月20日戰爭開始,進程非常順利,薩達姆政權也幾乎在一夜間土崩瓦解。但不可一世的美英佔領軍卻低估了薩達姆殘余勢力的力量,最後甚至導致恐懼心理在軍中蔓延。近來,美軍軍營中接連傳出士兵自殺身亡的消息。

這不能不説是一種可怕的現象。一旦軍隊士兵情緒低落,對戰爭前途失去信心、産生恐懼,無異於失去了戰鬥力。為此,美國政府近來可謂費盡心機,雙管齊下。一方面,布希于11月24日簽署了2004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大幅度提高軍人工資和福利;另一方面,五角大樓做起了別出心裁的徵兵廣告,吸引年輕人入伍參軍。

然而金錢並不是萬能的,一旦戰爭謀略出現問題,只能放下身段,亡羊補牢。上周,美國的伊拉克“總管”布萊默宣佈,美國將於明年向伊拉克人移交主權;2005年底,制訂出伊拉克新憲法草案,並在年底推選出一個永久政府。不過,布萊默在接受《時代》週刊專訪時明確指出,“屆時,美國政府不會離開。”

失誤三:戰爭心理準備不足

現代戰爭是一種涉及較廣的全面戰爭。戰爭機器開動後,包括意識形態、心理狀態等方面都要有所顧及。伊拉克戰爭從開始到結束,美國人不斷調整心理狀態,從一開始擔心生化武器襲擊到運用宣傳手段予以化解,再到對巴格達巷戰的擔憂,隨後這一步也成功跨過了。然而,美國人忽視了薩達姆殘余勢力和“基地”組織的潛力,沒想到它們會以一種無組織狀態,通過一個共同的打擊目標——美國人及其幫手——凝聚起來。

而且美軍忽然發現,伊拉克反美武裝的戰術有了改變,即利用新聞媒體拍攝襲擊過程,以刺激駐伊美軍。25日,一盤錄有伊拉克遊擊隊用導彈襲擊一架DHL貨機詳細過程的錄影帶通過法新社曝光於世。

對於這種招數,美國人並沒有心理準備。例如,美軍最近重金懸賞捉拿前伊拉克政權的2號人物,表面上看是一種有決心的反恐行為,事實上顯然是試圖通過抓捕反美勢力的領導人來消除恐懼。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他們的不安。

沈根林認為,要解決這一問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紮根于群眾之中”,與伊拉克民眾融合相處,為他們提供安全上的保障。但事實證明,傲慢的美國人並不想這麼做。

失誤四:忽視戰爭邊緣問題

現在看來,旨在反恐的伊拉克戰爭不僅未取得預期效果,而且在美國的戰爭謀略中,與戰爭相關的邊緣問題也未被充分考慮。

事實上,伊拉克戰爭並非局限于伊拉克本土,而是一場未被賦予世界大戰名稱的世界性的戰爭。戰爭期間,作為美國的堅定盟友,英國和西班牙等國直接參與了戰爭進程;而在戰後,大多數國家都已對恐怖主義宣戰,加入了以美國為主導的反恐大聯盟。但現在看來,這一反恐聯盟過於鬆散,並不能對遍及世界各地的恐怖主義網路構成實在威脅。

其原因在於美國始終將反恐重心放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將它的反恐關切放在了僑民、駐外機構和軍事存在上,而並未在全球範圍內採取得力的反恐措施。如此便為恐怖組織提供了迴旋餘地,使“基地”及其追隨者將恐怖襲擊的範圍由中東和東南亞擴大到了土耳其和非洲大地。

因此,如何建立一個緊密的軍事反恐合作聯盟,將是國際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二戰中,盟國之所以取得最後勝利,一個全球範圍內的平等的反法西斯同盟功不可沒。同樣,如果我們建立一種類似的平等聯盟,以此協調全球反恐力量,在全球範圍內摧毀基層恐怖組織,那麼“基地”或將永無藏身之地。

但現實是,由於美國不能為它的盟友提供一個安全的保障,許多國家在受到恐怖威脅時自然就會顧慮重重。日韓就是一個明證。近期,由於“基地”組織揚言要攻擊東京,迫使日本政府在對伊派兵問題上裹足不前。

失誤五:美國價值觀至上

伊拉克戰爭前後,美國人過多強調了所謂的美國價值觀。它在未得到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貿然開戰,然後就試圖以其價值觀和大國形態來主宰戰爭,這就使許多參戰“盟友”成了變相的美國“傀儡”,也使這些國家在反恐行動中降至從屬地位。

譬如英國,它為了本國利益積極參與反恐戰爭,與美國結成了“鋼鐵同盟”,但此“同盟”非二戰時的彼“同盟”,這時的英國在本國民眾看來,已淪為美國佬的“哈巴狗”。

美國這種將價值觀強加到別國頭上的做法已經得到“回報”。在國際上,儘管布希到處拉票,但是第三支多國部隊依然沒有能夠組建,就連原先支援美國的盟友也開始動搖了。

11月4日,繼保加利亞和荷蘭上月撤人後,西班牙也宣佈將撤出在伊拉克的部分外交人員。作為美國的最堅定支援者,西班牙政府決定,只有大約1300名西班牙軍人還將繼續留在伊拉克。其他國家更是對伊拉克“避之唯恐不及”。國際社會要求美軍保證當地的秩序,但是美軍根本做不到。

而美國的最大失誤,就是狂妄自大。從戰爭一開始,它將自己變成了一個“孤家寡人”。從今年年初到現在,美國在無形中處於一種孤立狀態,似乎一直在唱“獨角戲”。首先,它越過聯合國草率地發動了戰爭,將自己的優勢推到了戰爭前沿。其後,由於始終未找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致使許多國家選擇了觀望和中立。

如今,伊拉克不再是布希臉上得意的笑容,而成為美軍士兵時時提防的噩夢,美國民眾對伊拉克戰爭開始感到絕望,美國戰略家們也開始品嘗伊拉克帶來的苦澀惡果。(蘇慶先)

《新民週刊》2003年11月29日


美反恐戰術:中情局出錢雇傭兵賣命
美借反恐重新部署全球軍隊 欲建多個新軍事基地
防止恐怖分子襲擊 如何確保三峽大壩安全?
美國與墨西哥在邊境地區舉行首度聯合反恐演習
恐怖主義活動追求規模效應 國際反恐任重道遠
中國希望與各方進一步加強反恐領域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