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文物考古順利收兵

    長江三峽二期水位(135米)文物考古日前全部順利“收兵”。國務院有關部門經過驗收,認為考古專家們的出色工作已能夠滿足6月1日三峽工程下閘蓄水的要求。“有關三峽庫區大部分文物都將永沉江底的説法毫無根據,”中國文物研究所專家喬梁説。他指出,中國政府為搶救三峽庫區的文物,投入了空前的人力、物力,超過以往世界上任何一個大型水利工程。

    中國在長江三峽興建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將淹沒632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為在2003年6月1日三峽下閘蓄水、2009年三峽工程全面竣工前,保護可能藏有重要文物的遺址和珍貴的地面文物,中國三分之二以上有考古資格的文物單位雲集三峽,專家們每年的挖掘量超過20萬平方米,一年的工作量相當於平常的10年。重慶市三峽文物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邵衛東介紹説,1997年至2002年,重慶三峽庫區二期水位文物保護共投入2.48億元,據不完全統計,已出土珍貴文物4000余件,一般文物3萬餘件。

    重慶庫區二期水位地下文物發掘項目共310處,發掘總面積為57萬平方米。邵衛東説,這些考古成果填補了峽江地區歷史文化研究的空白,初步建立了重慶庫區史前文化發展序列。

    目前,重慶庫區二期水位文物保護中,116項地面文物保護都已提前完成,其中包括搬遷保護43項、原地保護15項、留取資料58項。其中,白鶴梁水下保護工程已全面啟動,預計在2006年完工;張飛廟搬遷工程已完成大半,7月份可竣工開館;2001年動工興建的中國三峽博物館的主體工程建設正加緊進行,預計2004年底對外開放,屆時,博物館將把三峽文物搶救發掘的成果完整地展現給世人。

    為了爭搶時間,專家們還在三峽考古勘探中運用了最先進的現代科技手段,如遙感技術、探地雷達,無需大面積開挖土地,就能準確定位遺址,三峽野外考古的規模、品質、效率因此大大提高。

    根據三峽文物搶救規劃,總共1087處文物點將在2009年三峽工程全部建成前得到搶救與保護,總投資預計逾10億元人民幣。在135米淹沒線下文物搶救工作如期完成後,考古專家們有計劃地將一些研究工作留在了以後。(蔡敏 李韌)

     新華社 2003年5月27日


建水下博物館 遷張飛廟 三峽文物保護處關鍵時刻
三峽文物無法調撥外地 專家建議進行全國性保護
考古隊雲集庫區 衝刺搶救三峽文物
俞偉超細數三峽文物十大價值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