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台灣經濟形勢回顧與展望 
王建民

    2002年,台灣加入世貿組織後,並未對經濟産生重大影響,經濟發展仍受島內外的大環境制約與影響,總體呈現“外溫內冷”的格局。外部需求逐漸升溫,成為帶動台灣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內部投資環境持續惡化,外商投資與民間投資雙雙下滑,內部需求不足,失業率上升,物價下跌,出現明顯的“低增長,高失業、通貨緊縮”形勢。

    一、宏觀經濟形勢

    (一)內需嚴重制約經濟增長。2002年以來,台灣內需仍舊嚴重不足,上半年民間投資衰退11.5%,民間消費僅增長2%;預計全年民間投資衰退0.3%,民間消費增長2.2%,政府投資下降10.1%。由於民間與政府投資雙雙下滑,2002年投資率(投資毛額佔GNP的比率)在去年衰退17.35%的基礎上再次降至17.1%,連續兩年大幅衰退。依“主計處”每半年公佈的民間投資意向調查,2002年4月民間企業投資增長8.7%,11月公佈的民間投資衰退9.3%。

    投資與消費的嚴重不足,制約著台灣經濟增長。依統計,2002年上半,台灣經濟增長2.57%,其中島外凈需求的貢獻率為3.81個百分點,島內需求貢獻率為負的1.24個百分點。下半年,民間投資有所增加,尤其是2億元以上的製造業重大投資增加較多,1-10月累計達6200億元,但全年民間總投資仍呈下降趨勢,加上消費需求有限,影響到經濟復蘇。不過,因下半年外貿增長較快,帶動經濟增長升高,第三季度增長4.8%。全年台灣經濟增長率一般預測在3.1%左右,其中,台灣“主計處”預測為3.27%,台灣綜合研究院預測為3.12%,亞洲銀行預測為3.1%。

    (二)通貨緊縮趨勢明顯。受整體經濟不景氣與需求不足影響,台灣出現明顯的通貨緊縮趨勢。2001年,台灣的消費物價指數出現0.01%的負增長,2002年繼續呈現負增長,1-10月下跌0.26%,11月又下跌0.55%,預計全年下跌0.2%。同時,2002年以來,廣義貨幣供給量偏低,不足5%,遠低於90年代以來的平均值9%。台灣通貨緊縮壓力增大,是整個亞太地區近年出現的一種普遍現象。除了國際原油與原料價格持續走低外,經濟不景氣,失業率上升,需求不足,利率持續下調,貨幣供給降低以及入世後市場價格戰等均是重要原因。

    (三)失業率持續上升。2002年,在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台灣失業率在上年升高的基礎上持續上升,月平均失業率超過5%,前10個月平均為5.2%,創下50年代以來的最高紀錄。失業人口超過53萬人,若加上“隱藏性失業人口”(失業但未找工作者)23萬人,10月份廣義失業人數達76萬人,廣義失業率達7.45%,預計全年失業率在5.2%左右,廣義失業率將超過7%,平均失業時間在30周左右。其中,因中高齡失業人口增加,導致受失業涉及的家庭人口數達到117萬人。失業問題已經成為台灣經濟發展中的一大障礙。

    二、主要行業與部門經濟形勢

    (一)外貿與工業生産逐步好轉。2002年上半年,台灣對外貿易持續衰退,但衰退幅度縮小,出口與進口分別衰退1%與6.4%。下半年,對外貿易逐漸回升,出口與進口出現中速增長。1-11月,台灣外貿出口增長5.7%,進口增長4%;預計全年出口增長6%,遠高於年初預測的3%,進口因內需嚴重不足下調至5%;預計全年外貿順差將達到173億美元,將創下15年來的新高。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外貿出口呈現兩極化發展,對美國、歐洲、日本等出口衰退,但對亞洲地區出現較快增長,尤其是對大陸及香港出口呈現兩位數的高增長,成為台灣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1-11月,台灣對美出口比重降為20.7%,對日本出口比重為9.3%,兩者合計為30%;對香港出口比重為23.7%,對大陸出口比重為7.4%,兩者合計為31.1%,超過對美日出口比重之合。

    尤其是台灣的外銷訂單出現顯著增加。2002年4月以來,台灣的外銷訂單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10月份訂單金額高達134.6億美元,創下近兩年來單月最高訂單。其中,訂單仍主要來自美國,但比重已由2001年的32%降至2002年10月的30%;而來自大陸的訂單金額所佔比重則由19%上升為21%,大陸市場對台灣外貿的意義越來越重要。

    外銷訂單的增加,不僅有利外貿出口,而且有助於工業生産的發展。在外銷訂單增加的帶動下,2002年台灣製造業生産出現較高增長。前三季度,台灣工業生産較上年同期增長6.5%,其中同期製造業增長7.7%。10月份,製造業生産量較上年同期增長8.6%,其中以金屬機械工業增長最顯著,達15.4%。尤其是台灣高科技産業表現依舊較佳。依台灣“經濟部資訊工業發展推動小組”估計,2002年,外商對台資訊硬體業的採購金額高達430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4%左右,創下近3年來最高紀錄;預計全年資訊業硬體産值為478.5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1.2%,資訊服務市場增長7.1%。

    (二)外資流入減少,對外投資兩極化。由於台灣島內投資環境的惡化及國際資本流向的變化,2002年,外商對臺投資持續大幅衰退。依台灣“經濟部”統計,2002年1-10月,外商對臺投資金額為26.8億美元,較上年同期衰退37.2%。從投資結構看,外商投資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險(佔25%)、電子電器製造業(18.9%)、批發零售(12.1%)與電信業(6.6%),即外商對第三産業投資佔了50%以上。投資主要來源地為維京群島、開曼群島、美國與日本,合計佔對臺投資的66%。不僅如此,台灣歐美商會在臺會員有逐漸減少的趨勢。據報道,台北美國商會會員從2001年初的875家減為2002年8月的750家,歐洲商會會員也由260家減為230家。不過,在台灣當局租稅優惠政策與兩岸直航升溫的背景下,下半年以來出現一些跨國公司有意在臺設立區域營運總部或研發中心,上述調查中也有18.6%的外商考慮在臺設研發中心,是否會成為一種趨勢值得觀察。

    台灣對境外投資呈現兩極化趨勢。一方面對大陸投資持續增長,1-10月份台灣批准對大陸投資為30.3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0.2%,佔了台灣對境外投資的一半以上。另一方面,臺商對大陸以外地區的投資則持續衰退,同期批准投資金額為26.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衰退26.1%。其中對外投資以英屬中美洲與美國最多,但對台灣當局推動的“南向政策”的重點地區東南亞則投資不多。

    (三)金融與財政形勢不佳。金融問題一直是近年來台灣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因此台灣當局採取多種措施要求金融機構打銷壞賬,其中七大公營銀行前11個月累計打銷壞賬1924億元,並自第二季度開始呆壞賬比率有所下降。依統計,到2002年9月底,全體金融機構的呆壞賬比率由3月底的8.3%降為7.1%,10月底降至7%以下,預計全年降為6.5%,呆壞賬金額降到1萬億元新台幣以下。若加上所謂“應觀察貸款”比率,七大公營金融機構的廣義呆壞賬降至10%以下。另外,基層金融機構的呆壞賬比率由6月底的18.2%降為9月底的16.4%。但總體呆壞賬問題仍然嚴重,存在著較大的金融風險。

    財政問題也日益嚴峻。民進黨上臺後,相繼推出金融營業稅減徵五年、土地增值稅減半,高科技産業租稅優惠、老人年金與幼兒福利發放等及各種優惠貸款等政策措施,加上經濟不景氣,企業經營困難,稅收收入下降,在2001年下降6%的基礎上,2002年1-10月稅收收入為10452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68億元,預期全年減少750億元,導致財政收入減少,支出持續增加,財政狀況持續惡化,2001年度與2002年度,財政赤字分別為2424億元與2586億元,2003年度財政赤字增加到2700億元。同時,政府未償還債務餘額不斷增加。依台灣“監察院”審計部發佈的報告,到2002年底,政府一年以上的未償還債務餘額2.35萬億元,加上各種短期債務,合計政府未償還債務餘額達3.36億元。政府財政赤字與債務的增加,將對臺當局的施政與重大經濟建設造成巨大壓力。

    (四)股市下跌,匯市波動。2002年,台灣股市漲少跌多,成為台灣經濟不景氣的顯著寫照。2002年年初,台灣股市一度出現回漲,到4月下旬台灣加權指數一度突破6400點。但由於總體經濟表現不如預期,加上政治與經濟等多種不利因素的影響,此後股市一路下滑,8月5日首度跌破4000點,10月7日再度創下3924點的全年最低點,成交量也只有352億元。隨後,儘管股市小幅反彈,但大環境不佳,未能突破5000點,基本上在4600點左右調整。

    外匯市場是先升後貶,波動增大。年初,新台幣匯率尚呈穩定,但隨後因美元走軟,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出現升值趨勢,在7月中旬漲到1美元兌33元新台幣的價位。隨後在經歷一段時間的波動後,新台幣開始貶值,一度貶到1美元兌35元新台幣的價位。進入12月中旬,美元又一次走弱,日元轉強,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又開始趨貶。

    (五)入世對經濟的影響逐漸顯現。入世後,市場開放對台灣經濟的影響逐漸顯現。2002年1-10月,台灣農産品進口雖只有57.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下降2.3%,但原本限制進口的稻米與雞肉等農産品進口顯著增加,其中稻米進口增長23倍,活畜禽與肉類進口金額增長21.3%,水果及其製品進口金額增長6.7%,導致二期稻穀收購價格創新低,秋冬主要水果價格平均下跌三成。

    入世後,隨著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島內出現價格大戰。尤其是頂新集團在台灣低價推出大陸創出品牌的“康師傅”方便食品,引起同業的低價競爭。同時由於入世後煙酒市場的開放,引起市場的激烈競爭與價格的波動。台灣正式開放大陸啤酒的進口,大陸知名品牌青島啤酒、燕京啤酒等進入島內,引起市場的激烈競爭。另外,由於台灣開放釀酒市場及政策的重大調整,台灣出現米酒價格大幅上漲與假酒氾濫現象。

    三、2003年台灣經濟展望

    儘管全球經濟復蘇緩慢、不確定性因素增多,甚至有關機構調低2003年全球經濟增長率,但普遍預測經濟增長高於2002年,對外貿易持續擴張,有利台灣經濟外部環境的改善。特別是大陸經濟與外貿發展勢頭良好,將繼續成為台灣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在島內,儘管政治因素與政策因素仍制約台灣經濟的發展,但投資與消費將有所回升,有利經濟的逐漸復蘇。依台灣“經建會”預測,2003年,台灣經濟增長率為3.53%,每人平均GNP為12205美元,失業率為4.5%,消費者物價指數增長0.87%。其他主要機構對2003年台灣經濟增長的預測分別為:台灣經濟研究院為3.27%,中華經濟研究院為3.77%,台灣“主計處”為3.38%,世界銀行與亞洲開發銀行均為3.5%。由此觀察,2003年台灣經濟增長率在3。5%左右。

    企業對2003年台灣經濟景氣也逐漸趨樂觀。依台灣經濟研究院公佈的10月份景氣動向調查,對景氣看好的廠商比例增加,認為未來半年景氣好的比例由18.9%上升為20.4%,認為景氣持平的比例由51.7%上升為61.1%,認為景氣轉壞的比例由29.4%減少為18.5%。但企業對臺投資意向仍較保守,投資意願仍低。據《天下》雜誌對2002年外商暨島內大企業CEO調查,73.8%受訪者認為台灣投資環境“正在變壞”,未來兩年計劃在台灣擴大投資的外商佔19.7%,計劃撤資的為15.8%。在這種背景下,外商對臺投資不會有大的增加,對外投資可能略有回升。

    在經濟形勢復蘇力度不足的情況下,加上結構性的因素,台灣失業問題仍不易解決。在市場價格戰持續,信用持續緊縮下,利率仍有望走低,加上周邊地區普遍存在通貨緊縮下,台灣的通貨緊縮也難以有大的緩解。若發生美英攻打伊拉克的戰爭,則可能出現油價上漲及其他原料價格的上調,可能改變通貨緊縮形勢。

    由於經濟形勢不穩,加上島內政治動蕩局面難以改觀,2003年金融市場仍將難以穩定,股市難有大的長幅,台灣證券商預測將呈多頭格局,股價指數在4000點至7000點之間。新台幣匯率也會有較大波動,但在美元可能走弱的情況下,外界預測有升值空間,國際數大機構預測2003年新台幣兌美元匯率3個月為34.8:1,6個月為33.9:1,12個月為32.8:1。

    就部門與産業而言,在外銷訂單持續大幅增長下,2003年對外貿易有望持續回升,出口有望達到兩位數增長。工業生産仍呈現穩步增長態勢,主要産業將有較佳表現。

    (本文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

    中國網2003年1月2日


大陸學者感受台灣經濟景況
臺報社論認為,"民進黨應為台灣經濟空轉負責"
台灣有關專家表示産業西進大陸正引領台灣經濟上升
台灣經濟增長率:今年3.12% 明年3.42%
蕭萬長認為發展台灣經濟一定要考慮大陸因素
臺商分析:台灣經濟走出困難要依賴兩岸關係
台灣經濟解困要靠兩岸“三通”
台灣經濟現狀及“三通”可能産生的影響  
臺商指兩岸“三通”將有助於搞活台灣經濟環境
台灣經濟景氣綜合指標連續兩個月下降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