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問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中國經濟增速如何産生?

    正值年初,各類統計數據不斷發佈。這些數據是如何産生的,是否可信,如何理解這些數據的內在含義?就此,本報記者獨家採訪了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先生。

    一問:經濟增速為何超過預計

    “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來形容2002年的中國經濟再恰當不過了。”邱曉華在向記者描述2002年的經濟增長情況時多次這樣説,“意料之外是説,大多數指標達到的水準、跨越的程度都好過預期;情理之中是説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態勢早就預示了這種結果。”

    在2002年初的新聞發佈會上展望全年經濟時,邱曉華曾經説,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肯定在“7%以上,8%以下”。現在,2002年經濟增長8%已成定局。對於自己的“預言”偏差,邱曉華笑著説:“看來我還是太保守了。”

    記者了解到,2002年中國經濟再登新高,各項經濟指標紛紛刷新歷史紀錄:經濟總量預計突破10萬億元,投資總量和消費總量雙雙突破4萬億元,外貿總量超過6000億美元,利用外資總量超過500億美元,外匯儲備總量超過2700億美元等。多項指標的增幅也創出新高。

    經濟穩定的發展態勢不僅體現在“量”的突破上,經濟運作的品質也明顯增強。“結構性突破也十分明顯,”邱曉華舉例説,高技術産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貿易經營主體的格局越來越明顯,市場經濟的作用進一步增強。

    “ 這一切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為我們有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進一步深化的改革調整。經濟穩定增長的態勢不容置疑。”

    二問:統計數據能否反映小康生活

    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設小康社會,有六個“更加”: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學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邱曉華向記者透露,國家統計局將建立一個全面的統計體系,來對小康社會的進程進行監測。這項工作已經被排在了國家統計局的工作日程上。

    記者了解到,不久前在上海召開的全國統計局長會明確要求,今後在做好經濟統計的過程中,體現社會進步、文化、科教、人民生活等與小康生活相關的社會指標將被作為重點而納入統計範圍。

    “我們現在正加緊制訂相關方案,希望能夠儘快拿出衡量社會進步的統計數字體系。社會指標與經濟指標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記者了解到,如果可能,官方統計數據的發佈中將加入社會指標數據。

    三問:統計數字是否可信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字基本上反映了中國經濟的全貌。”在描述中國統計數字時,邱曉華説:“我們公佈的統計數字都是真實、可信的,它能夠反映中國經濟的實際、潛在的增長狀況,至少統計數字揭示的趨勢和實際的發展趨勢是不會錯的。是增長就是增長,是下降就是下降。”

    統計數字和實際之間是不是會有一些差異,邱曉華説,“我想,就全國來説,差距不是很大,比較接近實際。就地方來説,可能會有偏低、偏高的情況。”因為統計數據是把偏低、偏高的差異抽象,它反映的是一種平均的水準。“因此,就平均而言,它還是可靠的”。

    四問:經濟增速是否安全

    對於有人認為,“中國經濟發展就像美國電影《生死時速》中的情節,它的發展速度不能夠低於某個數值,否則就會出現巨大的危險,甚至是崩潰的危險”,邱曉華不同意,他説,“太慢了不行,但這並不意味著要崩潰。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絕對不會有要崩潰的危險。因為我們已經找到了一些正確的道路,我們也正在實施一系列正確的政策,我們還有10多億人口都想改變自己國家面貌的積極性。”

    什麼樣的經濟增長速度對中國來説是合適的,邱曉華認為,在目前的經濟發展水準下,中國需要一定的增長速度。這個速度的最低底限為7%,最高上限為9%。

    “必要的經濟發展速度對中國來説是必要的。”邱曉華説,“底限7%是改善中國13億人口生活、滿足新出生人口生活的需要,改變國家落後面貌的需要。如果經濟增速低於7%,中國在解決就業、建設高水準的小康社會、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等方面的速度都會變慢,矛盾也可能變得更多。從這個意義上來説,速度太慢不行。”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經濟增長的基礎更加堅實,經濟發展的物質條件更加齊全。整個經濟正在向著可持續、高效益、低消耗、人民能夠得到更多實惠的方向發展。

    “為什麼説經濟增長在9%以內都是安全的呢?”邱曉華解釋説,經濟增長超過9%就有可能帶來速度過高的一些負面影響,通貨膨脹、市場緊張以及其他問題都會接踵而生。

    “所以還是要從實際出發,從資源的承受能力、市場的容納能力來看經濟增長的速度。”邱曉華認為防止經濟泡沫産生的辦法有:發揮市場的作用,同時又要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把那些盲目增長,特別是低效率的重復建設儘量控制住。

    五問:如何正視“地下經濟”

    “地下經濟”在中國確實存在。邱曉華説,有學者根據各種資料得出估算結果,中國目前“地下經濟”大約有國民經濟10%左右的規模,也就是説,在我國10萬億的經濟總量以外,還有1萬多億元的“地下經濟”存在。邱曉華説,不管這種估計是否準確,至少説明這個現象在中國是存在的,而且在某種意義上説還“相當可觀”。

    記者了解到,“地下經濟”又被稱為“隱性經濟”,主要分兩大類型:一是其所從事的生産經營活動本身是合法的,但因為逃避稅收等原因沒有從國家稅收、工商、質檢等部門獲得相關的手續,如隱性就業的隱性收入(我們常説的灰色收入)、沒有營業執照的經營行為、偷稅、漏稅等;另一大類是經濟活動本身嚴重違反法律,如走私、販毒、賣淫、黑社會、制假賣假等行為。兩種類型在性質上存在差異。“地下經濟”是世界上每一個國家都要面對的問題。

    邱曉華説,“我國從前的‘地下經濟’很少,在實行改革開放以前幾乎沒有。”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在利益的驅動之下,偷稅、漏稅的,不領執照從事生産的,冒著被法律懲罰的危險從事犯罪的地下經濟活動時有發生,“在有的地區還相當普遍”。

    中國目前的官方統計中沒有“地下經濟”的內容。但從學者估算的結果看,中國“地下經濟”保持著增長的態勢。邱曉華説,官方統計機構對此十分關注。“對於第一種類型的‘地下經濟’,雖然還沒有納入統計的範圍,但國家統計局也在和一些國際組織合作,對這種不規範的經濟行為進行觀察。”而這類經濟現象更是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如國務院整頓市場經濟的秩序就是一個最大的舉措,目的是要消除不規則經濟可能給整個社會帶來的不利影響,使市場經濟在守誠信、守秩序的環境制度下運作,在公正、透明的環境下運作,而另一類犯罪的經濟活動,目前國家統計機構還難以把它作為研究的對象。

    六問:怎樣保證今年高增長

    “ 2003年的中國經濟還將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邱曉華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作出預測説,“7%以上的經濟增速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如果好的話,還可能超過8%。”他説,2003年中國經濟要保持高增長是因為有四個動力在一起推動。

    一是政策的支撐力。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擴大就業的方針,還將繼續為中國經濟的穩定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二是市場的活力為經濟發展不斷注入新的動力。市場秩序的進一步整頓規範、市場體系的進一步完善並將要素的使用更加有效、要素的流轉更加快速、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將帶來經濟活力的增強,效率的提高。

    三是民眾的創造力。邱曉華説,“中國民眾的創造力是巨大的,黨的十六大又為民眾創造力的施展和發揮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政治環境、經濟環境。可以預期,隨著市場準入門檻的進一步降低,政府管制的進一步解除,投、融資環境的進一步改進,法律環境的進一步健全,一個更大範圍的民眾創業的高潮會在中國的土地上出現。它將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一個強有力的推動。”

    四是國際經濟的推力。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擴大,世界經濟相對平穩的發展,中國加入世貿後,經濟平臺由國內向國際的轉變,中國經濟還會獲得一個新的外部推力。世界經濟在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積極支援的同時,也使得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七問:經濟預測準確率有多高

    在被記者問及統計部門的預測準確率有多高時,邱曉華説,統計學家對經濟的預測是建立在對歷史數據的把握和分析、對現實進行追蹤的基礎上,對未來經濟變化的趨勢能夠作出比較準確的估計。與非統計人員相比,邱曉華坦言, “搞統計的人還是有優勢的。”儘管如此,邱曉華還是説,統計部門還是儘量多地不涉及預測。

    干擾經濟預測準確率的因素正在不斷增多。邱曉華説,中國經濟發展中出現了許多新的因素。如利益格局多元化、經濟主體的多元化、市場經濟下企業優勝劣汰的加劇、技術進步越來越快,“這些都給經濟預測帶來難度。”邱曉華説,“不過,干擾經濟預測準確率的因素又恰恰是經濟發展的因素。”

    

    《北京青年報》 2003年1月1日


2002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將達到10.2萬多億元
邱曉華點評2002中國經濟數字
中國經濟發展自主增長能力大增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發生重要變化
國家統計局解析:全國GDP緣何小于各地之和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