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生活:讓我看不懂如此這般的“新生活”

    這個時代變得太快,不要説跟上某些“新生活”的步伐,就是要搞懂有些人拋出的“新生活”概念都難。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小資”的概念流行起來。用“小資”來命名一種生活方式,多少帶有一點調侃的味道。“小資”是什麼?概括起來,“小資”的標準是:一張文憑,兩國語言,三室一廳,四季名牌,五官端正,六親不認,七千月薪,八面玲瓏。“小資”們在城市氣派的寫字樓裏享受工作,出入于星巴克,讀村上春樹和王小波,聽著爵士和藍調。

    聽起來“小資”的情調已經離我們夠遠,可突然又冒出一個什麼“布波族”。這個外來名詞真不好記,據説是“布爾喬亞”和“波西米亞”的結合體。

    “布波族”一齣場,就擺出了蔑視“小資”的姿態。為了比“小資”更脫俗,“布波族”出語驚人:“我要是吃馬鈴薯,我得知道這個馬鈴薯是哪來的;我要是吃雞,那一定得是在澳大利亞放養的雞。”連吃的都如此與眾不同,那就更不用説其他了。

    然而,“布波族”還沒有風光幾天,它又被新的“國際自由族”所取代了。如果説“小資”和“布波族”還有人夠得著的話,那麼“國際自由族”簡直就太玄乎了。“他們甚至可能在全球有好幾處房産,可以隨著好天氣在這個地球上的移動而選擇住處。”顯然,“國際自由族”比“布波族”又上升了一層,更“前衛”,更飄蕩在地球村。

    回顧一下從“小資”到“布波族”再到“國際自由族”的道路,我發現那些“引領潮流”的“先鋒人士”,是在為人們設定越來越脫離實際的生活標準。可這些生活標準的確定,歸根到底是為了確立不同的身份認同機制。也就是説,如果你擁有財富,擁有建立在財富基礎上的優越生活方式,你怎能再甘心混同於那些為生存而奔波的碌碌之眾?如果不使自己擁有一個與財富相當的標識,又如何炫耀作為精英的優越感呢?

    分析來分析去,我終究不是這些族群中的一員,也無法理解在自己臉上貼張標簽有什麼必要。看多了“浮華過去皆成空”的故事,我想説:還是腳踏實地安安穩穩地過現實的生活為上策。(小蓓)

    《解放日報》 2003年2月28日


生活方式:小資還是BOBO?
“村上”引領青春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小資們是怎樣的一群人?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