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科技扶貧紀實

    西藏那曲地區,平均海拔高達4500米,空氣中含氧量僅為內地的48%,不少地方被譽為“生命禁區”。那曲軍分區官兵幾十年如一日扶貧幫困,讓黨的陽光灑遍了這“生命禁區”。

    用科技開啟農牧民致富之門

    吃蔬菜,對於這裡的廣大藏族群眾來説,還是近兩年才開始的事。不是群眾不吃蔬菜,而是高寒缺氧的那曲地區以前根本就種不出蔬菜。那曲軍分區官兵推廣吃菜、種菜,給廣大農牧民帶來了一場相信科學、依靠科技勤勞致富的思想變革,使他們明白了養牛放羊需要科技,生存發展更離不開科學的道理。

    美龍達,一個貧困山村的名字。當解放軍官兵帶著蔬菜來到這裡時,群眾都不知道怎麼吃法。戰士們就分頭到各家各戶,手把手地教群眾炒菜。群眾嘗到了蔬菜的鮮美味道後,官兵們就在這裡開始了蔬菜種植實驗。他們帶著當地的土壤樣品到內地的農科院找專家化驗分析,購買了各類蔬菜種植技術書籍,針對這裡氣候寒冷但日照充足的特徵,搭建起了保溫塑膠大棚。2000年春天到來的時候,官兵們試種的20多個蔬菜品種全部獲得成功。隨後官兵們大面積向群眾推廣,美龍達村蔬菜大棚裏各式各樣的蔬菜蔥蔥綠綠,群眾真的富起來了。

    從吃菜、種菜開始,軍分區科技扶貧的喜人成果一個接一個:班戈縣人武部為解決當地草畜矛盾而試種推廣的萬畝優質草場,被農業部評為二級示範草場;巴青縣人武部和當地政府聯合開發的蟲草系列藥酒打進了“廣交會”;安多、聶榮、班戈人武部抓住修建青藏鐵路的大好時機,出資對當地的藏族青年進行特種車輛、建築施工等培訓,組織勞務輸出……

    讓草原深處盪漾朗朗書聲

    治窮先治愚,扶貧重扶根,農牧民貧困的根源之一在於文化知識的貧乏,這是軍分區在藏北草原扶貧的深刻體會。

    軍分區領導曾做過抽樣調查:擺脫貧困先富起來的農牧民,90%以上受過一定程度的教育;而缺少知識的人很難真正走出草原,很難有所作為。軍分區把“支援地方發展教育事業”作為一項基礎性工程常抓不懈,併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軍分區設立助學基金,依託各人武部的“民兵之家”開辦夜校和掃盲班,對農牧民進行文化普及教育;開設“帳篷小學”“馬背小學”,提高牧區適齡兒童的入學率。近5年來,軍分區投入30多萬元用於支教,開辦了11所夜校、23個掃盲班。

    尼瑪縣申亞鄉一村地處偏僻,全村無一人上過學,是典型的“文盲村”。縣人武部決定在村裏辦一所夜校,可初步估算至少也得花10多萬元,軍分區領導聽了人武部的彙報後,一致同意捐建學校。2001年5月,夜校在海拔5000米的風雪灘動工了,為了節約經費,人武部官兵自己動手打土坯,壘石塊。很快,一座可容納80人上課的校舍落成了,官兵和村民們為學校起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名字--“光明夜校”。第一學期開學時,就來了70多人,年齡最大的73歲,最小的只有6歲,祖孫三代成為同學的有好幾戶。不到一年時間,這個村50%的牧民從“光明夜校”畢業,能讀懂一般的藏文書籍,能進行簡單的漢語對話,有20多名青壯年終於走出家門外出打工。

    讓健康文明的生活常駐藏胞家庭

    藏北草原地廣人稀,醫療條件相對落後。軍分區部隊利用遍佈全地區的醫療扶貧點開設“便民診所”,農牧民就醫一律免費,並免費培訓鄉村衛生員,組織“醫療服務隊”定期到農牧區送醫送藥,宣傳衛生常識和計劃生育政策。

    在比如縣,有一位知名度頗高的人物,他就是比如縣人武部軍醫李孝文。對當地群眾來説,在沒有弄懂科學的含義之前,科學的東西顯得有些遠,但李醫生是實實在在的。他們看到了李孝文用科學創造的神奇事實,那就是為許許多多群眾治好了病,同時李醫生傳播的那些衛生知識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好處。農牧民找他求醫,説他是共産黨派來的好醫生。

    就是這樣,那曲軍分區官兵,以科技、教育、醫療為突破口,大力開展科技扶貧,讓廣大藏族群眾感受到了黨的陽光的溫暖,讓廣大群眾走上了奔小康的康莊大道。(鄒陳東 劉永華 )

    新華社 2003年2月5日


新疆西藏邊防官兵執勤條件發生巨大變化
西藏“五大行動”
促農牧民增收
西藏去年接待遊客85萬人次
西藏經濟增速居西部省區之首
西藏綠色産業蓄勢待發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