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熱門行業人才需求摸底

  最近,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人事部公佈了一季度勞動力市場和人才市場的分析報告,幾家大型招聘網站也紛紛出臺了就業指數報告。熱門行業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必將繼續受到追捧。但整個宏觀經濟態勢是不斷發生變化的,熱門行業的熱點在哪?熱門還能熱多久?把握整個行業的人才需求趨勢,對職業發展無疑是有所幫助的。為此,我們選取了五個熱門行業,請人力資源專家對其未來的人才需求進行預測,以供參考。

  IT業:研發類人員仍佔上風

  IT行業在SARS時期大展身手,電子商務、網路教育、網路會議等等一系列網路服務項目讓人們感受了它的巨大力量。據世界著名的IDC預測,2001~2005年在亞洲還將創造425萬個工作機會。

  最近一兩年來,工程技術研發類的人員一直是IT行業最熱門的人才,不管是硬體工程師還是軟體工程師,總體需求量很大。

  中華英才網總裁張傑賢先生指出,軟體工程師的需求大於硬體工程師,今年下半年,IT行業仍以工程技術研發人員為第一需求熱點。非典期間,IT公司在銷售和市場方面受挫在所難免,但多領域經營人員招聘職位數卻呈現增加的趨勢。

  對此,張傑賢先生分析認為,多媒體軟體開發人員一般歸類到IT的研發人員中,多媒體創意和策劃人員屬於另一類別。後者招聘數在SARS期間有所增加,主要是因為網路遊戲等業務發展得很快。統計數據表明,包括幾大門戶網站在內的網站需要的人才有:短信寫手、彩信寫手、網路遊戲的創意、策劃、製作人員。但總體來説,企業對這些職位的需求量和IT研發類人員的需求量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同時,北京和上海依然是IT業職位需求的重鎮,兩個城市的IT職位需求數約佔IT職位需求總數的60%左右。民營企業的職位需求量在上半年大幅上揚,與去年同期相比,民企的IT職位需求增長了近一半左右,長勢驚人。近年來始終穩坐招聘人數“頭把交椅”的三資企業,首次讓位於發展迅猛的私營企業。

  汽車行業:複合型人才成競爭焦點

  談到汽車行業的人才需求,張傑賢先生指出,汽車産業是一個資金密集、技術密集、人才密集型的産業,而且集中在幾個大的汽車企業,不像IT公司遍地開花。但汽車産業帶動的産業卻很廣泛,比如汽車裝飾、維修、輪胎、汽車零配件、製造輪胎的橡膠産業、用於汽車生産的鋼鐵業等,在一個産業鏈條上專門為汽車生産服務、支援的行業都會被帶動起來。所以我們在分析汽車行業人才需求量增長的時候,要分析它屬於汽車産業的哪一部分人才。目前,我國的汽車産業剛剛起步發展,各個職位的人才,包括銷售、設計、維修、生産管理人員等都有所增加,相對而言,銷售人才的需求量將大一些。

  零點集團汽車企業研究部的高偉先生認為,現在談論得比較多的是汽車企業如何面臨入世後的挑戰問題。未來汽車業的競爭優勢將集中體現在企業“一體化”經營的能力上,即能有效整合汽車設計、原材料採購、整車生産、配件供應、銷售網路、服務渠道等整個産業價值鏈。零點調查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國內汽車業人力資源存在結構性短缺現象,一方面國內汽車企業急需的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多數流向國外或服務於外企;另一方面,國有企業人才機制缺乏活力,吸引不了人才。而該現象至少要持續到2005年。

  未來,複合型汽車人才將會成為中、外企業的競爭焦點,精通外語的汽車設計人才、具備汽車技術背景的行銷人才、具備汽車銷售背景的IT類專業人才,以及汽車信貸、保險等金融人才將有著廣闊的施展舞臺。

  比如行銷管理人員,他們既需要具備汽車行銷的實戰經驗,同時也需要十分熟悉汽車售後維修、保養等深度的專業技術知識。據行業研究報告顯示,電子商務將會成為入世後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十大趨勢之一,而目前國內能夠通過Internet完全實現“資訊諮詢、材料採購、訂單處理、汽車銷售、整車配送、配件供應、售後服務”的企業幾乎沒有。未來5年,市場對這類複合型IT人才的需求必然出現上升趨勢。

  醫藥、保健行業:人才需求跳升

  直接受益於SARS影響的是醫藥行業,醫藥行業人才需求主要體現在銷售人員和技術研發人員上,行政、財務人員也有需求。即使沒有SARS,近一兩年來,醫藥和生化行業的薪資都呈增長態勢。多個薪資調查顯示,生物制藥收入位列最高,特別是醫藥代表、中高級管理和技術研發等職位的薪酬收入可達到行業平均水準的1.5~2倍。在各個人才網站的行業排名中,生物、制藥、保健、醫藥不斷跳升,已經進入前十。

  但51JOB調查發現,不少知名的跨國醫藥公司人才流失非常嚴重。2002年該行業“醫藥銷售代表”的平均流動率近40%,一些企業甚至超過60%。張先生認為,短期內醫藥行業的確有所發展,但長期效果並不明顯。

  張傑賢先生分析,除了醫藥,SARS還帶動了健身、保健、休閒産業的發展。由於人們對生活、休閒、娛樂的看法發生了改變,將會更加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花更多時間鍛鍊、休閒。SARS之後,體育、健身、休閒行業的人才需求將有所增長。

  金融行業:用人高潮值得期待

  這裡所指的金融行業包括了銀行、證券和保險。科銳咨訊公司高勇總經理指出,業內的主要招聘單位首先是保險公司,其次是股份制商業銀行,然後是證券公司、金融行業的支援服務機構;還有一些想要進入中國的産業基金。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深圳分公司的洪亮經理認為,近年來,中國保險市場以兩位數的增長率高速發展,保險業最缺乏三類人才,一是行銷高手;二是各類專業人才,包括核保核賠方面的高級專家顧問、高級客戶服務管理師、行銷業務管理師、行銷培訓師、應用軟體開發工程師、資訊項目管理師、財務管理師、人力資源管理師等;三是大批有經驗的優秀投資分析師、投資家等高級資金運用管理人才。

  雖然現在該行業出現了一些人才的流動、跳槽現象,但高勇先生分析認為,這只是小規模、小範圍的。金融行業的人才需求還沒有被完全激發出來,比如高端金融人才市場尚未成熟。人才競爭與市場的成熟度、産業的成熟度有很大的關係。這個市場、這個産業在發展,在成熟,那麼整個行業人才需求趨勢則會繼續上升,這是無庸質疑的。

  也許金融行業的人才需求高潮是值得期待的,但我們發現在國家人事部公佈的今年一季度人才市場供求報告中,金融行業並沒有進入十大招聘行業。高勇説:“如果想在這個行業做出一番事業或獲得好的機會,你就需要耐心等待,你甚至可能會發現在兩年內都沒有什麼好的機會。”但這並不能成為不選擇金融專業的理由,需要注意的是,中國的金融人才在國際化方面還有待提高,包括國際化的眼光、全球化的資本運作意識、全球化金融管理工具的運用能力、在完全市場化環境下的運作能力等。人才的國際化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會,但高勇認為中國的金融人才還是應該關注本土市場,因為熟悉中國的消費習慣是他們的根本優勢,況且更多的金融工具還是服務本土市場的,當然對國際市場也應有一個了解。

  在激烈的人才競爭到來前,考慮獲取人才的方式可以未雨綢繆。洪亮先生指出,現在保險業“挖墻腳”的方式比較普遍,但若把“挖腳”當做一種文化,則無異於飲鳩止渴。“挖腳”進來之後,這些人是否適合公司的企業文化,順利度過磨合期也是一個現實的問題。儘管進入中國10年未盈利,美國友邦仍堅守不挖同業墻腳的原則。因為外資保險公司,尤其對於有成熟的公司文化和理念的大公司來説,國內其他保險公司的培訓體制也不很完善,還不如招收白紙一樣的新人,讓其接受自己的系統培訓。

  建築、房地産行業:高級人才需求飆升

  近年來,建築行業在招聘數量上一直穩居前10位。北京建築業人力資源協會劉哲生會長指出,隨著建築、房地産行業的轉型,建築、房地産行業的人才需求也出現了一些變化。2008年的奧運會無疑使北京成了建築、房地産行業的焦點。北京建築、房地産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呈現以下特點:以管理人才為主;要求從業人員具備一定的執業資格或職稱,現在企業非常青睞持有一定職業資格證書的熟練技術人員;對中高級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據東方慧博諮詢公司的統計,在招聘會上對中高層人才的需求從5%上升到了20%。目前有幾類人才非常緊俏,包括工民建管理人員、項目經理、工程造價管理人員、建築師(尤其是室內裝修方面)以及會計師。

  不只是北京,從全國來看,推動該行業人才需求的利好因素不斷,例如加快小城鎮建設、西部大開發、擴展海外市場等等,使該行業的人才需求保持了非常旺盛的態勢。劉會長預測,2003年到2006年將是北京建築、房地産行業的黃金時期,因為在這期間奧運會工程將大規模開工。但也是因為奧運會,將北京的城市建設提前了20年,2007年北京將停止所有大規模的建設,在以後相當一段時間裏,除了室內裝修、房地産經紀等行業,整個行業的人才需求將出現萎縮,也會有裁員的現象出現。但北京的建築、房地産行業可以考慮向北京以外的地區轉移,比如西部和海外。

  目前建築、房地産行業的跳槽現象比較普遍,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薪酬,劉會長強調,整個行業非常需要一些有奉獻精神的專業技術骨幹。另外,建築、房地産人才的國際化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隨著中國的開放和海外市場的拓展,越來越多的企業要求人才能熟練掌握至少一門外語,並了解一些國際慣例和國際條約。

  儘管整個行業的就業前景是樂觀的,但劉會長也指出該行業對應屆畢業生的需求量萎縮,那麼建築、房地産專業的畢業生應該如何應對這種局面呢?劉會長提出了三條建議。一是高度重視實習,在實習期抓緊對自己業務能力的培養;二是在校期間,盡可能取得一定的職稱或執業資格;三是對自己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適當降低在工資、福利方面的要求。(莫海燕 駱瀟)

《職業月刊》2003年8月5日


2003年二季度全國人才市場供求資訊  
北京市人才需求預測:三大熱門八大走俏行業
人事部公佈全國人才市場和人才流動統計結果
2003上半年人才市場新盤點:市場、房産類競爭激烈
全國人才市場供求資訊(週報)
全國人才市場供求資訊(季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