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2003春季報告 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

    昨天社科院發佈的2003年春季報告預測指出,2003在年繼續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和力度,及時主動進行宏觀政策調整以適應各種新的變化,同時國際經濟環境不出現重大突發事件衝擊的情況下,我國GDP增長將保持2001年以來出現的較好的增長勢頭,增長率有望達到8.6%。

    報告預測,2003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規模將達到5.03萬億元,實際增長率為16.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達到4.5萬億元,實際增長率為11%;進口和出口將分別增長21%和5.6%。進口速度仍將快於出口增長速度,且對外貿易逆差的數量將會減少,但仍會有一定數量的貿易順差。2003年各種價格指數都將出現一定程度的止跌回升態勢,通貨緊縮的壓力將得到相當程度的緩解。

    報告分析指出,近年來,我國經濟工作的重點是通過擴大投資需求來拉動內需,這種做法産生了越來越明顯的效果,投資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逐年上升。但這種趨勢將會造成國民收入分配宏觀比例的失衡,現在必須認真考慮國民收入分配關係中積累與消費的適度平衡問題。還有,在關注投資佔GDP的份額不斷上升時,也要警惕已經在某些地區和行業出現的局部過熱的問題,警惕由於結構不合理而可能形成的通貨膨脹壓力,以及未來由於供給能力結構性過剩而可能形成的通貨緊縮能力。

    另外,與投資率相對過高相應,我國的最終消費率從長期來看存在著下降的趨勢。與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的最終消費率明顯偏低。消費率長期偏低,會使投資增長最終失去消費需求的支援。

    報告建議,2003年首先要繼續積極擴大內需,立足內需應該是我國長期不變的國策。其次是認真提高居民收入。這是不斷擴大國內消費需求,保持宏觀經濟長期穩定快速增長的關鍵。第三,要努力加強宏觀調控,積極財政政策應適應新的形勢進行相應地調整和轉變,要加強貨幣政策與積極財政政策地配合與協調。另外,還要防止局部經濟出現問題。密切監控宏觀經濟運作的情況,及時採取必要的措施。(段春華)

    權威報告:中國社科院2003年春季報告 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

    200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實現十六大提出的在本世紀頭20年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第一年,也是黨的十六大以後新一屆國務院領導班子開始工作的第一年。我國宏觀經濟增長已經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同時又面臨著在進一步深化改革和保持適度快速增長過程中存在的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以及國際經濟政治環境風雲變幻的嚴重的不確定性。面對各種嚴峻的挑戰,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強宏觀調控,努力保持宏觀經濟繼續較快增長的勢頭,爭取經濟發展取得更加令人鼓舞的新成績。

    上證報告將在模型模擬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基礎上,預測和分析2003年我國經濟發展的趨勢和問題。

    一、主要國民經濟指標預測

    如果我們能夠在2003年繼續較好地把握宏觀調控的方向和力度,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主動而及時地進行宏觀政策調整,以適應宏觀經濟形勢發展中出現的各種新的變化,同時國際經濟環境不出現重大的突發事件的衝擊,那麼,據預測,2003年我國國民經濟仍可以保持較快的增長,GDP將保持2001年出現的較好的增長勢頭,增長率有望達到8.6%。第一産業增加值增長率為2.9%左右,與上年基本持平;第二産業增加值增長率為10.7%左右,高於上年。其中,重、輕工業的增加值增長率分別為11.7%和9.9%左右,重工業增長較為明顯地快於輕工業增長,差距幅度大於上年。重工業增長快於輕工業,預示著由投資帶動的新一輪經濟較快增長週期可能出現;第三産業增加值增長率為7.6%左右,增長速度略快於上年,但是與第二産業增長速度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規模2003年將達到50370億元,實際增長率和名義增長率分別為16.1%和16.6%左右。2003年固定資産投資的持續快速的高水準增長,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拉動國內需求的增長,有助於我們克服多年來世界經濟增長緩慢給我國宏觀經濟增長帶來的困難,併為我國經濟未來的持續快速增長奠定較好的物質基礎;但是,另一方面,國民收入分配中投資佔GDP的份額卻在進一步上升,按現價計算,2003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佔GDP的份額將達到 45%,這是一個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的問題。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我國的零售價格指數和消費價格指數都出現了明顯的下降。2002年零售價格指數和消費價格指數的下降幅度都大於2001年。但是,在2002年中,由於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一系列促進最終需求增長的各項政策起到了較為明顯的需求拉動作用,預計在2003年各種價格指數都將出現一定程度的止跌回升勢態。國內目前出現的投資的高速增長和國際石油市場原油價格的波動,都是可能拉動價格上漲的因素。預計2003年社會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和消費價格指數的年變動率將分別為-0.8%和0.3%,與上年相比,通貨緊縮壓力將會得到相當程度的緩解。投資品價格指數變動率為0.5%左右。

    2002年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收入都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增加。2003年這種居民收入增加的勢頭將會繼續保持下去。預計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在2003年將增長8.6%,增速與2002年基本持平;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的增長率在2003年為5%左右,有望略高於上年,但是仍將低於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長。

    2003年,消費仍將保持較穩定的增長,成為促進宏觀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預計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將達到45030億元人民幣,實際增長率和名義增長率分別為11%和10.1%,都將略高於上年的增長水準。

    2003年將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但是由於財政赤字的增長速度將會有所減緩,2003年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有望略快於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另一方面,雖然近年來稅收快速增加,但是財政赤字的數額還會進一步擴大。預計2003年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分別為16.4%和14.5%,財政赤字約為3200億元。

    2002年我國的對外貿易出現了出人意料的高增長局面,使得凈出口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由負轉正,對拉動宏觀經濟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2003年,雖然多數有關國際機構預測世界經濟增長和貿易量會略有上升,但是國際環境中的各種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同時我國必須認真履行加入WTO的承諾,因此,與上年相比,2003年我國的出口增速將會有所下降,而進口增速基本與上年持平。預計2003年進口和出口的增長速度將分別為21%和15.6%。在2003年中,進口增長速度仍將快於出口增長速度。與前幾年相比,對外貿易順差的數量將會減少,但是對外貿易的總格局仍將會有一定數量的貿易順差。

    總的來看,我國國民經濟在2003年中將出現較高的增長勢頭,但是國內外各種因素存在的不確定性需要我們審時度勢,繼續努力做好宏觀調控工作,抓住有利時機,積極化解消極因素,力爭在深化改革和加強經濟結構調整的同時,保持國民經濟適度快速穩定協調的健康增長。

    2003年主要國民經濟指標預測結果如下:

    二、宏觀經濟形勢分析

    2003年我國宏觀經濟具有一些明顯的有利條件,能夠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

    首先,在投資方面。2002年我國固定資産投資實現了15.8%的快速增長,增速為1996年以來的最高水準,成為拉動宏觀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2003年第一季度,這種投資較高增長的勢頭不減,預計全年固定資産投資增長速度不會低於上年。

    投資的較高增長首先是由於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拉動作用。2003年雖然長期建設國債的發行數量有所減少,但只是微調意義上的減少,國債投資對於宏觀經濟的拉動作用仍將是十分明顯的。更具有積極意義的是,連續多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對民間投資的帶動作用,正在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來。2002年集體和個體經濟的投資增長率接近15%,比2001年明顯提高,已經基本接近全社會投資的增長速度。民間投資的進一步活躍,是實現我國未來宏觀經濟穩定持續快速增長的重要保證。此外,2002年外商直接投資增長12.5%的良好勢頭,在2003年也將保持下去,成為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保持高速增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將促進內外資投資快速增加。投資準入政策的完善,公平競爭原則的體現,所有制界限、部門壟斷和地區封鎖的破除,適應民間投資需要的多層次金融體系的建立,中小企業擔保體系的完善,以及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深化,將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提高投資效率,保證投資的快速增長,以拉動宏觀經濟快速增長。

    其次,在消費方面。2003年,城鄉居民收入仍存在著繼續快速增長的有利因素。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將使增加就業、完善社保體系、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成為各級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同時,"三農"問題已經成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實增加農民收入的工作將得到有力的推動。廣大城鄉居民收入的提高,是消費需求穩定增長的基礎,是實現宏觀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的根本保證。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升級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汽車、住房和高檔家用電器逐步成為越來越多的家庭的消費對象。消費結構的升級,使我國居民消費需求對宏觀經濟的拉動作用逐漸增大。一些社會調查表明,我國消費者信心有所上升,消費信心指數目前在亞太地區名列前茅。只要我們不斷提高居民收入水準,努力完善消費政策,消費對宏觀經濟的拉動作用將會繼續加強。

    雖然2002年中使我國出口實現高速增長的某些特殊因素可能不復存在,以及一些新因素的出現,將使得2003年對外貿易順差減少,但是如果世界經濟和貿易能夠保持不低於上年的增長速度的話,我國進口和出口仍可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對國內生産和消費仍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有利於宏觀經濟的快速增長。

    我們在分析2003年宏觀經濟增長的時候,特別應該注意到貨幣政策執行中出現的一些積極的變化。到2002年末,M2和M1的增長均達到16.8%,增幅比"九五"期間的均值高約3個百分點。2003年制定的全年貨幣供應量調控目標也比上年要高些。這些措施使得穩健的貨幣政策在執行過程中變得更為主動,對宏觀經濟運作的調控作用更加到位。同時,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深化、利率市場化的推進、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聯繫渠道的拓寬等等政策措施的落實,將使得穩健的貨幣政策能夠更有效地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從而使宏觀經濟保持適度快速增長得到更充分的保證。

    當然,我們還必須看到,2003年仍然存在著制約宏觀經濟增長的因素。除了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需要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逐步解決以外,2003年我們主要需要注意如何應對國際環境中存在的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特別是伊拉克戰爭可能引致的世界經濟波動,以及原油價格劇烈波動對我國宏觀經濟以及有關産業造成的影響。此外,在國內的投資方面,一方面需要注意國債投資數量的減少可能産生的影響,另一方面更需要密切關注投資結構不合理和投資增長過猛可能産生的局部過熱,以及對價格水準波動産生的影響。在消費方面,需要進一步採取措施,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增加居民收入,特別是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保證國內消費需求的正常增長。在外需方面,要重視關稅水準進一步降低和外國對我國商品出口非貿易壁壘增加對我國實現一定數量的凈出口目標所可能産生的影響,還需要關注人民幣面臨的升值壓力對進一步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所可能産生的影響。

    三、進一步重視消費需求在宏觀經濟增長中的作用

    自1998年以來,為抵禦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宏觀經濟增長帶來的影響,我們開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積極擴大內需方針已經取得了重大的階段性成果。依靠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帶動,宏觀經濟增長逐步擺脫了過分依賴外需的局面,逐步進入了主要以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軌道,保持了宏觀經濟增長的穩定。但是另一方面,我國的有效需求不足,特別是消費需求相對不足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宏觀經濟的實際增長水準與可能達到的潛在增長率還有一定差距。

    在開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之初,我們工作的重點是通過擴大投資需求來拉動內需。這種做法逐步産生了越來越明顯的效果,投資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逐年上升。隨著連續多年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固定資産投資的增長速度明顯高於GDP增長速度,投資佔GDP的份額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我們必須認真考慮目前國民收入分配關係中積累與消費的適度平衡問題了。在五六十年代,人們認為適度的積累率應該在25%至28%左右。十幾年前在制定"八五"計劃時,人們認為30%左右的投資率可能是合適的。1997年按現價計算的投資佔GDP的份額為33.5%。而隨著積極財政政策的執行,這一份額逐年攀升,2002年已經超過42%,預計2003年將達到45%左右。這種趨勢延續下去將造成國民收入分配宏觀比例的失衡,影響宏觀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

    目前我國固定資産投資的增勢較猛,特別是由於多年國債投資的帶動,民間投資日趨活躍,這是未來我國宏觀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的重要基礎。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在關注投資佔GDP的份額不斷上升的同時,也要警惕已經在某些地方和行業中出現的局部過熱的問題,警惕由於結構不合理而可能形成的通貨膨脹壓力,以及未來由於供給能力結構性過剩而可能形成的通貨緊縮壓力。

    在進一步提高國內需求拉動宏觀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的工作中,目前需要進一步重視消費需求在宏觀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由於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相對穩定和消費需求的相對剛性,消費需求的波動性相對較小。消費需求的相對平緩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削弱投資需求波動給國民經濟造成的動蕩,阻止宏觀經濟過於劇烈的上升或下降。

    我國自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投資的增長速度快於GDP增長,但是分析表明,在1978年至2001年間,消費增長對經濟增長的彈性明顯大於投資增長的彈性。因此,消費需求的增加不僅是保證宏觀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源泉,而且是促使經濟內生性增長機制形成的關鍵。

    與投資率相對過高相對應,我國的最終消費率從長期來看存在著下降的趨勢。與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的最終消費率明顯偏低。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平均消費率約在80%左右,而我國在1990年至2001年期間平均消費率不足60%。消費率長期偏低,會使投資增長最終失去消費需求的支援,導致生産能力的閒置,引發企業經濟效益下降、失業率上升等一系列問題。

    我國目前消費需求相對不足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居民收入增長相對緩慢。連續多年來,我國居民收入增長速度明顯低於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特別是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長速度更是較大幅度地低於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同時低於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長速度。這種狀況的存在是與現行的收入分配政策相聯繫的。

    第二,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在收入分配中,一方面,我國城鄉居民收入絕對量高速增長;另一方面,不同階層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明顯拉大。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不僅使消費需求結構發生了變化,而且對居民的消費傾向也會産生影響,增加有效消費需求不足的程度。同時,收入差距的擴大還可能産生弱化擴大內需政策的效果。

    第三,居民收入與支出預期趨緊。我國目前的就業壓力有增無減,直接影響到失業群體和工薪階層的收入和支出預期。醫療、失業保險、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尚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的過程中,導致居民預防動機增強,增加儲蓄,影響即期消費。職工工資體制改革滯後於住房商品化以及教育産業化的迅速擴展,也對多數居民的即期消費産生影響。

    第四,居民服務性消費明顯不足。雖然我國的社會商品零售額增長速度不低,但是由於服務性消費相對較少,造成一定程度的消費需求不足。

    在目前國有企業改革尚未徹底完成,同時社會保障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與加強之時,存在著相當數量的下崗待業群體和其他中低收入群體,全黨全國共同努力,千方百計積極解決就業問題,同時加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工作的力度,是一項及其重要的國策。我們必須積極改進和調整我們的就業政策。

    但是,僅僅強調就業政策還是不夠的,因為擴大就業一般只能解決低收入群體增加收入的問題。我們還應該注意如何提高佔居民大多數的中等收入各階層群體的收入問題。

    提高居民收入實際上是國民收入分配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宏觀層面上,要通過加強必要的宏觀調控政策,及時調整收入分配政策,在保持宏觀經濟運作持續穩定快速增長的基礎上,維持必要的投資率,努力提高消費率。在微觀層次上,則需要根據目前不同階層群體的收入特點採取適當的政策措施,達到不斷提高居民收入水準的目的。

    對於農民,要幫助農民調整生産結構,讓農民從單純的農業生産轉机移出來。同時,要增加國債資金中用於農村建設和發展的部分,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從根本上為農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創造條件,使農村居民能夠直接從積極財政政策的執行中得到好處。同時,各級財政支出也要盡可能地增加解決"三農"問題的部分。這樣做,不僅能有效地啟動農村市場,拉動佔全國總人口四分之三的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而且有利於減緩城鄉差距擴大的趨勢,保持全國社會和政治的穩定。

    對下崗待業群體,則要求各級政府廣開門路,努力為他們增加就業機會,切實使他們能夠得到有保障的收入機會。同時,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為那些真正的弱勢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在向社會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時,要注意區分真正的未就業者與隱性就業者,使真正的未就業者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促使隱性就業者,包括靈活就業者和非正規就業者,能進一步做到完全自食其力。

    對政府公務員,政府要承擔不斷提高他們收入水準的責任,使為公務員提高工資不僅能增加這一部分人的消費需求,同時也能起到對社會各方面注意提高自己僱員的收入水準的示範效應。

    對一般企業職工,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和落實不同地區和不同行業的最低勞動報酬標準。在雇用單位與被雇用者之間,要承認被雇用者的弱勢地位。因此,國家要通過立法,政府要通過加強管理,認真保護弱勢一方的利益。除了保證工資的按時發放之外,應鼓勵和支援在雇用單位和被雇用者之間建立和完善勞動報酬談判機制。此外,應考慮進行結構性減稅,例如,提高個人所得稅的起徵標準;如果用人單位提高勞動報酬標準,可以適當減少對用人單位的稅收,等等。

    在收入分配方面,政府還應該做兩件事情:一是,加強對高收入階層的稅收監管,加強維持社會公平的轉移支付的力度。二是,辦好公共教育,特別是職業培訓和再就業培訓,為新生勞動力和需要再就業的職工創造更好的就業條件。

    總之,就業與收入分配政策的掌握的實質,是如何在經濟社會的各個發展階段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係問題,需要我們努力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以"三個代表"的理論為指導,認真做好這一工作。

    四、財政政策分析

    自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後,我國一直在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據統計,1998年以來,我國用長期建設國債資金安排的國債項目總投資規模已達到6600億元,對國民經濟主要依靠擴大內需保持適度快速增長起到了很重要的拉動作用。為了克服世界經濟環境中不確定性因素可能對我國宏觀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集中力量解決目前擴大國內需求所需解決的問題,以及進一步為宏觀經濟的長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創造更好的條件,同時為了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在2003年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顯然是十分必要的。經過連續數年增發國債,我國財政赤字佔GDP 的比重已經由1998年的1.9%,上升到2002年的3%;國債餘額佔GDP 的比重由1998年的10%,上升到2002年的18.3%,平均每年增加兩個百分點左右。由於在增發國債的幾年中,我們保持了國民經濟的適度快速增長,因此,雖然財政的債務負擔在明顯加重,財政支付風險逐漸加大,但是目前宏觀經濟總體運作狀況仍可謂保持良好。

    財政政策本身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宏觀調控政策手段之一,在任何環境中都需要靈活地加以使用。而且,在任何條件下,財政政策的使用都應該是積極的。就這個意義來説,無所謂積極的財政政策"淡出"之説。自1998年開始實施的積極的財政政策的特定內容是:增發國債,籌集資金,主要用於投資項目。它只是一項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短期政策措施。然而,連續數年的實行,已經使這一具有特定內容的短期政策的實施中長期化了。因而,我們在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時候,必須認真總結實施這一政策以來的經驗教訓,分析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這項政策的繼續實行進行必要的調整。我們在2001年的秋季報告中已經提出,這種調整應該包括三方面的內容:第一,對國債資金使用方向的調整;第二,對財政政策措施內容的調整;第三,對宏觀政策調控體系的調整。從近幾年的宏觀調控實踐來看,這三個方面的調整確實是十分必要的。

    為了落實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根據經濟增長不同時期的不同特點,採取適當的宏觀調控政策是完全必要的。如何在宏觀調控中積極地使用財政政策,是我們經常面對的問題。在現階段,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如何進一步對積極的財政政策進行調整,以適應宏觀經濟增長的新形勢。這裡應該考慮實現三個方面的轉變:

    第一,實現政策擴張性強度的轉變。隨著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經濟增長速度逐步提高,特別是民間投資的逐步啟動,在調整國債資金的使用方向的同時,應該逐步減弱財政政策擴張性強度。這樣做既有助於國家財政狀況的調整,也有利於明確宏觀調控導向信號。

    第二,實現使用性質的轉變。自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我們發行的長期建設國債主要作為一種特殊的專項資金用於特殊的專門項目,其使用性質是非常單一的。國債的發行,既可以對國家財政平衡進行調節,為國家的重大項目的實施籌措資金,也是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實際上,國債的發行不僅是宏觀調控中財政政策的政策工具,同時國債市場的存在和發展完善,也為貨幣政策操作提供了一種必不可少的、行之有效的工具。因此,當前形勢下應該將國債的特殊性使用轉變為正常性使用,以使國債能夠發揮更綜合性的作用。目前應該將國債的年度發行總量控制,改為年底國債餘額總量控制,以增加國債使用的靈活性。同時,將目前的以國債發行量來決定項目的做法,改為以通過審批的項目的需要來決定建設國債的發行量的做法,以提高國債資金的使用效率。

    第三,實現政策目標的轉變。自1998年開始實施的積極的財政政策目標明確:通過擴大投資拉動國內需求,以保持宏觀經濟的適度快速增長。目標定位在總量上的宏觀調控。形勢的發展,要求我們注意將積極財政政策單純在總量上擴大需求的目標,轉變為利用財政政策手段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創造條件的戰略目標。在財政狀況允許的條件下,應該考慮利用國債資金的力量,推動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增加國家解決"三農"問題的物質手段、加強經濟結構調整力度、提高對科學技術和教育的國家投入等方面。總之,應該根據國家財政狀況的許可程度,積極發揮財政政策對市場的補充作用,為實現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服務。

    五、政策措施建議

    1、繼續積極擴大內需。2003年國際環境的各種不確定因素進一步強化,世界經濟出現動蕩的可能性增大。我們必須立足於擴大內需,以實現宏觀經濟的適度快速增長。中國作為一個大國,隨著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也必須更加依靠國內需求來拉動宏觀經濟增長。立足內需,應該成為我們長期不變的國策。

    2、努力加強宏觀調控。積極的財政政策應該適應新的形勢,進行相應的調整和轉變,在長期經濟發展中發揮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更加全面的政策功能。在目前形勢下,穩健的貨幣政策的提法十分重要。要加強貨幣政策與積極的財政政策的配合與協調,保持宏觀經濟運作的穩定。

    3、認真提高居民收入。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水準,是不斷擴大國內消費需求,保持宏觀經濟長期穩定快速增長的關鍵,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基礎。只有注意提高居民收入,才能形成和保持居民對未來的良好預期。當前,切實增加農民的收入,努力擴大就業機會,進而培育穩定的中等收入群體,應該是今後搞好經濟工作的重點。

    4、防止局部出現問題。進入2003年以來,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加快,投資增長勢頭較猛,進出口均以兩位數增加,價格指數明顯回升,特別是一些上游産品的價格上升較快。在此情況下,需要密切監視宏觀經濟運作的狀況,及時採取必要的調控措施,防止局部出現過熱和秩序混亂的問題。

    課題總負責:劉國光 王洛林 執行負責人:李京文 劉樹成 汪同三 執筆:汪同三 沈利生 萬東華

     2003年

    1.總量及産業指標

    GDP增長率 8.6%

    第一産業增加值增長率 2.9%

    第二産業增加值增長率 10.7%

    其中:重工業 11.7%

    輕工業 9.9%

    第三産業增加值增長率 7.6%

    其中:交通運輸郵電業 7.7%

    商業服務業 8.0%

    2.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

    總投資規模 50370億元

    名義增長率 16.6%

    實際增長率 16.1%

    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佔GDP的份額 45.2%

    3.價格

    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上漲率 -0.8%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率 0.3%

    投資品價格指數上漲率 0.5%

    GDP平減指數 0.2%

    4.居民收入與消費

    城鎮居民實際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 8.6%

    農村居民實際每人平均純收入增長率 5.0%

    城鎮居民消費實際增長率 11.9%

    農村居民消費實際增長率 4.2%

    社會消費實際增長率 10.3%

    5.消費品市場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45030億元

    名義增長率 10.1%

    實際增長率 11.0%

    6.財政

    財政收入 22010億元

    增長率 16.4%

    財政支出 25210億元

    增長率 14.6%

    財政赤字 3200億元

    7.金融

    居民存款餘額 102150億元

    增長率 17.5%

    新增貸款 35060億元

    新增貨幣發行 1875億元

    8.對外貿易

    進口總額 3575億美元

    增長率 21.0%

    出口總額 3765億美元

    增長率 15.6%

    貿易順差 190億美元

    《證券時報》2003年4月22日


伊戰爭難擋中國經濟增長 負面影響不斷減弱
張軍談中國經濟增長方式
張立群:中國經濟進入新一輪較快增長
一季度種種市場訊號預示:中國經濟步入新一輪增長週期
中國經濟進入持續增長新階段
許小年:中國經濟邁向開放和混合型
樊綱:樂觀看待中國經濟
2001-2002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
2001-2002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
2002-2003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
2002-2003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
2003年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報告
2003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報告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