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談中國經濟增長方式

    資本市場順利改革,再保持20年高速增長沒有問題

    ●中國經濟的增長主要不是靠本土企業,而是靠規模龐大的基建投資和外資持續增長的直接投資

    ●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最佳途徑是激活民營企業,為此必須改變中國現有的市場和資本分配格局

    ●如果説第一次體制改革是微調的話,那麼現在必須進行第二次體制改革,就是資本市場的改革

    中國經濟是一個奇跡,從上世紀80年代起飛以來,以年均8%—9%的速度高速增長,儘管國內外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從來沒有停止過。統計部門最新預測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增幅,有望達到9%,這是近幾年來同期的罕見高位。

    當記者帶著“中國經濟為何總能保持昂揚向上的姿態”這個問題採訪著名經濟學家、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張軍教授時,發現專家們關注的並不是簡單的GDP,而是中國經濟的增長表現與中國企業的績效表現所形成的劇烈反差。不僅大多數中國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生産率在整體上處於不斷惡化的趨勢之中,而且至今沒有造就許多與中國經濟的規模和增長率相稱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自己的企業。

    問題於是變成:在微觀經濟基礎看起來比較薄弱的條件下,中國經濟何以持續保持高速增長?張軍認為,中國經濟的增長主要不是靠本土企業,而是靠政府每年規模龐大的基本建設投資的支撐以及外資企業在中國持續增長的直接投資。但對外資依賴程度越大,經濟的穩定性就越差,受國際環境的影響也越大;政府依靠積極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增長的效用也在趨於減弱,居民儲蓄餘額居高不下就是證明。擴張政策作用的有限,一方面是因為公眾行為正處於大量負債期,隨著房産市場化程度的加深,養老、教育等費用的增加,這種排浪式的負債階段還要持續一段時間;另一方面是因為現在大量的國有企業缺乏企業家,不具備發現市場的能力,所以微觀企業投資不旺。企業投資不旺,就得政府投資,政府必然背上很多包袱,這種投資是迫不得已的。要連續地維持這樣的增長,必須要持續地搞基礎投資,這種“雪球效應”是很危險的。

    張軍説,中國經濟的增長已經到了蠻微妙的地步,到了必須反思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時候了。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最佳途徑是激活民營企業——民營經濟對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很好,是中國經濟未來十年、二十年增長的最重要源泉。要激活民營企業,必須改變中國現有的市場和資本分配格局。張軍直言:我國的資本市場目前是保護國有企業的,證券市場還是國有企業的天下,所以必須給民營企業以更多的國民待遇,為他們打通更多的市場準入渠道。要知道,資本市場的存在給企業提供的不僅僅是一種籌資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它是為那些有活力的企業的成長壯大提供了快車道,因為只有在資本市場上,有效率的企業才有可能容易地去“消滅”那些沒有效率但有投資價值的現有的企業。

    如果説第一次體制改革是一次微調的話,那麼我們現在必須進行第二次體制改革,就是資本市場的改革。在經濟學家眼裏,中央有關國有資産管理模式的改革,國資委的誕生,QFII政策的推出,諸如此類的動作或許都是信號。好的資本市場,好的市場環境,就會出好的企業家,為經濟增長形成良好的微觀支撐。展望中國經濟的前途,張軍樂觀地表示:既然在體制微調的情況下能夠實現如此高的增速,那麼資本市場的順利改革,將使中國經濟更具發展活力,再保持20年高速增長沒有問題。(鄭紅)

    

    《解放日報》 2003年4月17日


就業增長取決於經濟增長方式
劉樹成:我國經濟增長現新軌跡
邱曉華:內在動力加強 國民經濟增長有望“坐七望八”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