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景源談今年外貿前景及農民增收 
王燾

    4月17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記者招待會。會上,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新聞發言人姚景源介紹了今年第一季度國民經濟運作情況。姚景源指出,我國一季度國內生産總值達23562億元,同比增長9.9%,比去年同期加快2.3個百分點,是1997年以來同期增長最快的。

     經濟發展政策穩定是首要

    姚景源表示,一季度的經濟增長達到9.9%,確實是一個很高的速度。一季度的經濟發展應該説是速度、結構、品質和效益的統一。一方面整個經濟增速處在9.9%這樣的高位,另外一方面,財政收入增長了36.7%。收支相抵,盈餘大於支出1300個億。企業效益也是在迅速地增長,企業效益增長盈虧相抵以後達到1.2倍。城鄉居民收入,城市增長8.4%,農村增長7.5%。在工業上,六大行業對整個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5.1%。

     姚景源稱,個別地區、個別行業還是存在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的過熱苗頭和傾向,對這些個別過熱的苗頭,我們要給予高度重視,但是對整個宏觀經濟來説首要的還是穩定政策。面對經濟高速增長,以及經濟發展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應當穩定政策、適當調控。穩定政策就是要堅定不移地繼續實施擴大內需的基本方針和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適當調控,就是要用發展的辦法、用經濟的辦法區別對待,解決經濟生活當中的一些比較突出的矛盾和問題。重要的在於把各方面發展的積極性保護好、發揮好、引導好。

     今年貿易還會是順差

    姚景源指出,中國一季度對外貿易出現了逆差,是多年以來的首次。貿易逆差的出現主要原因是進口增長迅速,一季度出口增速是33.5%,進口增速是52.4%,顯然進口的增速大大快於出口。進口當中成品油和原油增長幅度很高,一季度進口原油2222萬噸,進口成品油595萬噸。一方面,進口數量是大幅增加,另外一方面,由於國際市場油價的上漲,導致整個進口額也得到了較大增長。一季度原油進口額增長1.38倍,成品油進口額增長1.48倍。

    進口的增長還由於關稅下調和國內投資增長,一季度進口鋼材858萬噸,增長了74.7%,進口汽車和汽車底盤是47000輛,增長了1.74倍。 進口增長的原因首先是由於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帶來了能源和原材料進口需求。其次是消費結構升級也帶來了對國外商品的需求。第三是由於我們兌現加入世貿組織時的承諾,進一步開放了市場。我們可以判定中國的進口依然會繼續以一個較快的速度增長。對一個國家的經濟運作來説,個別季度,或者在一定時期出現貿易逆差是正常的。一季度迅速增長的進口也為一季度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力量。從全年情況看,預計出口和進口都會有較大的增長,但外貿還會是順差。

     農民增收今年會有成效

    姚景源介紹,城鄉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差距仍在擴大,擴大的原因主要是農民增收緩慢。現在農村消費品零售總額佔全部消費品零售總額的三分之一略強一些,可以説,佔整個人口三分之二的農民僅僅消費了三分之一的全社會商品。

    姚景源強調,“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三農”問題當中,農民收入問題又是核心。解決農民增收緩慢的問題已經不單純是一個農業和農村的問題,它是我國擴大內需的基本方針能不能得到貫徹,是國民經濟能不能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農民增收緩慢勢必影響全社會的消費增長,中國經濟近幾年來增長主要是靠投資拉動,消費一直處於平穩增長的狀態。中國經濟,如果講到問題的話,應該是供給結構不合理和有效需求不足,需求不足主要原因是農民增收緩慢。解決農民增收問題,應當説是一件艱苦的、長期的任務。但是今年肯定會有成效,中央對“三農”問題解決的政策是一方面加大對農村和農業的投入,另一方面要用改革的辦法來解決“三農”問題,例如農村的稅費改革、農村的糧食購銷體制改革、對農民補貼方式的改革,以及農村金融和醫療的改革。姚景源透露,現在中央已經決定,農村稅費改革今年在全國推開。

    姚景源表示,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中國的全面小康。城鄉在消費問題上的差距,可能在未來一段時間還會繼續拉大,但最終趨勢還是共同富裕。

    中國網2003年4月17日


姚景源談“非典”對中國經濟影響 
姚景源:農民增收會有成效
姚景源:今年貿易還會是順差
姚景源:經濟發展穩定是首要
姚景源談非典對中國經濟影響
中國經濟表現勝過印度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高度評價中國經濟的發展情況
匯市大幅波動 匯率風險考驗中國經濟
專家:中國經濟增長出現新軌跡
一季度種種市場訊號預示:中國經濟步入新一輪增長週期
陳錫文:農民增收是擴大內需的關鍵
鼓勵農民打工應成為當前解決農民增收重要途徑  
農民增收的五條道路
陳錫文:農村小康建設的關鍵在農民增收
圍繞農民增收推進農業産業化
幫助農民增收 壯大縣域經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