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韓打破關係堅冰的一系列措施   
種昕

    9月17日,朝韓雙方的國防部長正式簽署了旨在保障京義線、東海線連接工程軍事安全的“南北間非武裝地帶(DMZ)軍事保障協議書”,同一天南北連接鐵路及公路實務協議會上也簽署了“提供物資、裝備協議書”,這一天將成為朝鮮半島南北關係史上劃時代的一天。

    1953年7月27日,朝鮮戰爭“停戰協定”規定了南北軍事分界線,以軍事分界線為中心,各向南北延伸2公里,自此形成了南北寬4公里的非武裝地帶。同年8月,按照“民間人員進出非武裝地帶相差協議”,在非武裝地帶出現了由南韓百姓居住的“自由村”和朝鮮百姓居住的“和平村”。

    半個世紀以來,朝鮮半島的非武裝地帶人為地阻斷了南北間的陸路往來。自2000年6月15日《南北共同宣言》發表後形成的南北軍事緩和局面終於開花結果,南北間經過了反覆磋商最終簽署的“南北間非武裝地帶軍事保障協議書”和“提供物資、裝備協議書”預示著南北間軍事緊張狀態得到進一步的緩解,對南北和解起到積極的作用。

    一、南北齊心協力,打開了橫插在南北非武裝地帶半個世紀的門閂。

    南北間非武裝地帶軍事保障協議生效後的第一天,也就是18日,南北雙方同時進行了連接京義線和東海線鐵路、公路修復工程的開工式。

    2000年6月,南北首腦會談提出了連接京義線工程,2001年4月,朝鮮國防委員長金正日親自提出連接東海線鐵路和公路和建議。儘管連接南北陸路交通是由南北最高領導人親自提出的問題,但因為南北在軍事領域沒有達成協定,南北鐵路及公路的連接工程遲遲得不到落實。隨著南北國防部長在軍事保障協議書上簽字,在非武裝地區的排雷工作等將隨之展開,橫貫亞歐大陸的兩條“鐵絲綢之路”不日將會展現在世人的眼前。

    1998年11月隨著金剛山觀光,南北打開了海上通路,2000年6月南北進行了直航,打開了南北的空中通路,如今,隨著京義線、東海線連接工程的開始,了卻了朝南韓民半個世紀的宿願,開通了南北陸路通路,也可實現南北間的陸路觀光。

    二、象徵著對峙的DMZ終於成為南北軍事當局間建立合作與聯繫的舞臺。

    9月24日,南北將開通軍事直通電話。這是自1950年後南北構築軍事信任的第一個措施。而排除埋在非武裝地帶的地雷也將成為緩和南北軍事緊張的重要基礎。同時,南北非武裝地帶軍事事務級人員間開設軍事直通電話,亦將成為今後在南北高層軍事人員間開設直通電話的“軍事上的先例”,由此,也增加了人們對再次召開南北國防部長會談的期待。南韓國務代總理金碩洙在京義線連接工程開工儀式上説: “在南北非武裝地區開展的工程能緩解軍事緊張局勢,同時也能為構築相互信任關係做貢獻。”

    三、連接南北鐵路、公路具有連接“民族大動脈”的象徵性意義。

    京義線始建於1906年,當時日本政府為了運送軍需物資,建成這條鐵路。它起于漢城,經開城、沙裏院、平壤,止于新義州,全長499公里。1945年光復後,朝鮮保留了平壤至新義州(平義線)225公里的鐵路,僅朝境內的平義線就負擔了朝60%的客運和90%的貨運。在南韓境內只保留了漢城至汶山一段。東海線包括以京元線的安邊為起點,沿朝鮮東海向南經通川、高城、洋洋、江陵、永德直至浦項和由釜山鎮為起點,經東萊向北直至蔚山兩段區間,全長共551公里。東海線可將南韓江原、慶北的海産品和太白山的林産品和礦産品直接運往內陸,可彌補江原地區地理位置偏僻的不足。由此可見,連接京義線和東海線能夠為促進南北間的交流與合作打下物質基礎,也將成為“一項能洗刷掉分裂的痛苦,團結7000萬同胞的大事業。”

    但是,開放非武裝地帶需要得到由美國起主導作用的聯合國軍司令部的認同與協作。換言之,也就是需要得到美國政府的協助。若真正實現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乃至東北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朝鮮和南韓,以及周邊大國間的協商與合作是十分必要的。

    (種昕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

    中國網 2002年9月20日


南韓將提供朝鮮4100萬美元物資建南北公路
連接朝韓非軍事區的越界鐵路公路今日破土動工(附圖)
韓朝軍方就設立非軍事區共管區域達成協定
朝韓會談有重大突破 鐵路連接工程9月中開工
朝韓重開經濟會談 雙方意見態度積極
“十項協議”使朝韓交流步入實施階段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