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超常教育步入世界前列  

    來自權威部門的消息説,中國對於智力超常者的教育實踐和研究已經步入世界先進行列,形成了大、中、小學相聯繫的超常教育體系,對智力超常者進行全面系統的培養,成效顯著。

    超常教育是指對智力超常的兒童進行超越常規的教育,在中國習慣上稱之為“神童”教育,在歐美通常叫作“英才”教育。

    據了解,自1978年以來,中國有13所大學、20所中學和一些小學相繼開展了超常少兒教育研究,這些學校在大範圍內有組織地成批選拔天才少兒,對他們進行集中、系統和嚴格的特殊培養和教育。率先進行這一探索的是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國科技大學。

    24年前,經中國科學院批准,21名不滿15歲的“神童”經過嚴格考試,成為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首屆學生。如今,少年班已畢業的700多名學生中,80%以上考取了國內外高校及研究機構的研究生,100多人獲得博士學位,這一比例遠遠高出普通本科生。

    科大少年班還培養出了中國年齡最小的大學生(11歲)、最小的研究生(15歲)、最年輕的博士(23歲)、副教授(26歲)、教授(30歲)。少年班的優秀畢業生正在國內外學術科研和經濟領域中嶄露頭角,出色的成績令世界矚目。

    經研究,對超常少兒進行特殊的開發教育符合教育規律,世界各國對此都十分重視,美國約有100所高校准許早慧少兒提前入學。但是,即使在世界範圍內,“超常教育”整體水準能與中國科大少年班相比的也不多。

    中國科技大學程藝教授指出,科大少年班根據“神童”的心理、生理等特點,探索出了一條通才教育和因材施教相結合,專業教育與全面素質教育協調發展之路,在教育中強調寬厚紮實的基礎訓練,新生進校首先集中進行二至三年的基礎知識學習,全面打好數理化、電腦、現代實驗技能和外語基礎。少年班還打破常規,允許學生單科跳級、橫向選課,允許提前參加科研工作,提前畢業和考研究生。

    從事少年班心理學教育多年的孔燕女士説,“這些‘神童’的智力水準、記憶力比同齡人高出許多,大腦的反應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較強。”通過研究,她發現,在智力相等情況下能否成為傑出人才,主要取決於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因此少年班特別重視心理健康和挫折教育方面的培養,通過開設法律課,組織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等活動,讓他們更多地了解社會,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責任心。

    據了解,中國超常人才教育專家在對數百名超常兒童進行了20多年的追蹤調查後,總結了超常兒童的類型、心理特徵及成長的主要因素,研究出了一整套認定“神童”的標準,從智力、學習能力、特殊才能、個性特徵和身體發育狀況等方面實施科學的數量評估。

    專家發現,超常兒童的認知模式以創造性、思維發達為特徵,並且他們在抱負、求知欲、獨立性和好勝心等方面優於一般兒童。

    中國科學家近期進行的抽樣調查表明,智力超常的兒童約佔全部兒童總數的3%,按此比例計算,中國3億多兒童中,約有智力超常少兒近1000萬。

     神童不“神” 教育有“道”

     在中國,大學少年班往往被蒙上神秘的面紗,少年班學生更是充滿傳奇色彩。對大多數人來講,少年天才就是“神童”,是普通人可望不可及的。然而,記者連續跟蹤採訪發現,其實,這些神童並不“神”,有特色、有針對性的教育方式才是他們成功的秘訣。

    在美國斯坦福大學朱棣文實驗室工作的莊小威博士,天資聰穎,勤奮好學,1987年考上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她的父親莊禮賢和母親朱仁芝都是科大的教授。兩位教授説:“我們從沒有給小威以特殊的教育,也從不強加給她額外的學習內容,我們要做的是尊重和引導她的愛好,讓她學得輕鬆,玩得快活。”

    進入科大的“神童”有幾個共同特點,即家庭教育比較好;早期教育開發得好,基本上都上過幼兒園;學習習慣好,按時就寢;有自己的學習方法。

    中國科大少年班的一位班主任説:“神童70%以上來自知識分子家庭,其中父母是中小學教師的佔多數。”他説:“中小學老師比一般的知識分子更懂得如何‘早期誘發’,啟迪智力,特別重視培養和調整孩子的學習興趣。”這位班主任批評説:“很多家長對教育的功能不了解,一味望子成龍,違背了教育規律。教育還是孔夫子説的要因材施教。”

    如今中國人的生活水準提高了,城市獨生子女家庭佔絕大多數,對於教育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但是,有關專家指出,目前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中,對孩子期望值過高,忽視全面素質和生活能力的培養,忽略對孩子獨立人格的尊重,使一些青少年滋生依賴和索取心理,生存能力弱化。

    曾給少年班授過課的莊禮賢教授説:“對任何孩子都不能刻意當作‘神童’來培養,即使是智力超常兒童也應用平常心對待。”

    記者日前走進科大少年班學生宿舍,看到孩子們已經習慣了不在父母身邊的日子,自己打飯,自己洗衣,自己安排作息,有條不紊地生活、學習著。

    繁重的高等教育課程,會不會影響孩子們的健康。少年班老師介紹,學生們每天由班主任或體育教師帶領,在校園裏跑步、打球;每天下午堅持課外活動二、三個小時;每週有兩次體育課和三次課外體育輔導;還組織了排球隊、足球隊、圍棋隊等,經常進行比賽。許多學生家長反映,孩子進了少年班以後,改變了過去愛靜不愛動的習慣,個頭長高了,身體也結實了。

    中國科大曾對少年班學生進行形態、機能、素質等23個項目的測試,結果顯示,少年班學生有83%的項目超過全國平均值。

    中國科大校長副校長程藝教授認為,所謂神童只是比別的孩子更早掌握了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科大開辦少年班不是為了製造“神童”、培養天才,而是想從教育角度出發,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創造一種具有補充性和靈活性的教育機制。

    程藝説,20多年來,少年班根據“神童”的心理、生理等特點不斷總結、完善,探索出了一條通才教育和因材施教相結合,專業教育與全面素質教育協調發展的路子。過去,少年班偏重理科,現在開始注重培養全面的科學知識和寬闊的科研視角,開設文學、歷史和藝術等課程,允許學生選修自己感興趣的其他專業課程,構建廣博的知識基礎。

    少年班定期為學生舉辦心理講座,指導學生用自我激勵、心理補償、昇華、轉移、宣泄等方法來調節受挫折後的心理不平衡。還通組織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等活動,讓他們更多地了解社會,增強民族感、責任感和歷史感。

    中科大20余載培養數百名“神童”成材

    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張亞勤、網大董事長黃沁、被授予美國 “青年科學家總統獎”的盧徵天、發現了世界上最小的奈米碳管的秦祿昌、世界上第一位認知學博士張家傑……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畢業生名單上,有著一連串炙手可熱的名字。

    “少年班成立20多年來培養出數百名傑出人才,他們活躍在國內外知名學府、科研機構和經濟領域,一般在30歲左右就做出了令世界矚目的成績。”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興奮地對記者説,“理想遠大,對在尖端科學領域趕超國際一流水準有一種緊迫感,是少年班畢業生的一個共同的特點。”

    據中國科大副校長程藝教授介紹,已經畢業的700多名少年班學生中,85%以上考取國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生,100多人獲得博士學位。

    獲得美國青年科學家工程師總統獎和美國能源部青年科學家與工程師獎兩項殊榮的盧徵天博士,談起少年班來十分激動:“我15歲到17歲在少年班度過,這3年的學習,生動、活潑、自由,讓我終生受益。”

    盧徵天在阿貢國家實驗室從事原子物理研究,他發明瞭“原子陷阱追蹤分析法”。以往的原子、分子探測法最多只能計算出5萬年前的化石環境與年份,他的發明可以推算出地球數十萬年前乃至100萬年前的地形、氣候、太陽活動史、海洋形成與流向等情況。

    據中國科大跟蹤調查,有相當一部分少年班畢業生在從事兩個或兩個以上領域裏的交叉研究或實際工作,而且往往能另辟蹊徑,取得開創性的成就。

    中國著名網路教育機構網大集團的董事長黃沁、總裁蔣繼寧、副董事長劉民,曾是當年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同班同學。少年時期結下的情誼,以及各自在工作背景、融資、投資和公司管理經驗方面的優勢,使他們成為今天默契的合作者。

    教育專家分析説,科大少年班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它的教學模式。一般來説,中國大學生入校就必須分專業,而少年班學生入學後不分專業,首先強化基礎課,三年級以後再自選專業。這樣學生就能選準有天賦且有興趣的專業,取得成績的可能性也就大得多。

    據中科大少年班管理委員會主任馬文淦介紹,這些卓有成就的少年班畢業生都能以平常心清醒看待自己在智力上的優勢,不論是學習還是工作,他們都表現出勤奮刻苦、踏實肯幹的精神,而老師們在授課之餘,十分注意培養他們謙虛謹慎、勇於挑戰的作風。

    由於科大少年班成才率高,在社會上享有良好聲譽,每年都吸引大批品學兼優、智力超群、15周歲以下的非應屆高中生報考。據統計,今年有1764名學生參加報考,比去年增加600多人,是歷年來報考人數最多的一次。(周劍虹 陳芳)

    新華社 2002年9月19日

    


父母因材施教 澳大利亞17歲華裔神童讀博士
14歲神童自薦讀研 為何被浙大拒絕
“氣定神閒、光芒四射”的小神童——黃晨達(圖)
“我會做得更好”記匈牙利神童波德羅吉
美國華裔數學神童11歲跳級讀大學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