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河源頭的憂患——黃河首曲荒漠化嚴重

    8月15日上午,瑪曲縣委宣傳部的李幹事站在該縣歐拉鄉歐強村附近的一塊山坡上指著遠處的黃河首曲自豪地對記者説,天下黃河往東流,而只有在瑪曲,黃河在向西流。順著李幹事手指的方向記者抬眼望去,在高原陽光的印襯下,一條銀色的飄帶從天際緩緩飄來,逶迤前行,在茫茫草原上經過數個“S”型的轉折後,又緩緩向青海方向流去。這就是聞名中外的黃河首曲,水流和緩、清澈見底,但就是在這裡,隨著近年來全球氣候的轉暖,風蝕作用的加劇,草原鼠害以及過度放牧的影響,不同程度的沙化現象已經在首曲兩岸顯現,牧民的天然草場正在被風沙一點一點的侵蝕,而更重要的是,黃河首曲的沙化給黃河中下游帶來的生態危機是不可估量的。

    瑪曲縣位於我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的純牧業縣,擁有被喻為亞洲最優質的天然草場,它的面積恰好是我們國家國土面積的1/960。行進在草原旁的公路上眺望遠方,膘肥體壯的牛羊象黑白珍珠一樣灑落在無際的綠毯上,使人頓覺心曠神怡。除了優質的草場、漫山遍野的牛羊、熱情好客的藏族同胞,“天下黃河第一曲”的特殊地理地貌使瑪曲這一僅有4萬人口的牧業小縣成為許多人們關注的對象——黃河從青海省果洛州門堂鄉進入瑪曲,受南部松潘高原、東部岷山余脈、北部西傾山的阻擋,經南東北三面環繞瑪曲,在境內流過433.3公里後,由西北部歐拉繡瑪鄉阿格托再返青海省。但是,這種關注不僅來自河流、草原那近乎天然的旖旎風光,更多的是一種深深的憂慮,因為如果照目前的狀況發展下去,不需幾年,日益嚴重的草原荒漠化現象將使被稱為黃河“蓄水池”的瑪曲首曲失去它為黃河蓄水的作用。

    瑪曲縣素有黃河“蓄水池”之稱,是黃河水量的主要補充地。從瑪曲縣委宣傳部為我們提供的資料來看,黃河在瑪曲縣內的流程達433.3公里,流域面積9590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94%,年平均流量554立方米/秒。黃河在這裡支流眾多,較大的一級支流有尕魯曲、尕藏曲、頭道河等27條,較小的二三級支流達300余條,均發源於瑪曲縣境內的阿尼瑪卿山和西傾山的南翼。據測量,黃河從青海省門堂鄉進入瑪曲時水流量只佔黃河總水量的20%,而從瑪曲縣歐拉秀瑪鄉境內再返回青海省河南縣時,流量增加到黃河總水流量的65%左右,補充水量達45%,其黃河“蓄水池”作用可見一斑。

    近年來,隨著瑪曲草原乾旱現象加劇,草場沙漠化擴大,黃河首曲地區也出現了大面積沙化現象,生態惡化的警鐘已經敲響。據了解,瑪曲縣草地以亞高山草甸為主,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全縣草場沒有一點沙化,到處都是一片“風吹草低現牛羊”的景象。到六七十年代,由於社會、環境和人為因素的影響,草場開始出現零星沙化。從1980年到1998年,瑪曲縣的沙化面積由最初的2.16萬畝發展到67.18萬畝,平均沙化速度達21.8%。在靠近黃河岸邊的植被,因黃河水長期侵蝕,淘空了植被下面的流沙層,形成大面積塌陷沙灘。象這樣的沙化帶,在瑪曲縣境內的黃河沿岸已達119公里。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瑪曲縣這一“亞洲最優良的牧場”荒漠化現象日益嚴重呢?記者在兩天的採訪時間裏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走訪了不少沙化現場,發現導致瑪曲日益荒漠化的原因主要有五點,即黃河沿岸有豐富的沙源、氣候乾旱降水減少、草場超載放牧、濫挖亂採中草藥和嚴重的草原鼠害。黃河在瑪曲縣境內流程為433.3公里,有不少河段一級階地土壤主要為沙質土和沙壤質土,這為首曲地區沙化及草原沙化提供了豐富的沙源。據瑪曲縣有關資料顯示,該縣近20年來降雨量一直偏小,1967——1987年間降雨量平均為615.5毫米,1988——1997年降至530.2毫米。年平均氣溫從20世紀80年代的0.9攝氏度上升至目前的1.1攝氏度,年均大風日數從80年代的24.0天升至目前的25.7天,全縣的氣候特點開始從幹冷、大風向幹暖型轉化,受此影響,全縣的乾旱草場面積不斷擴大。瑪曲縣20世紀50年代有各類牲畜24萬頭只,60年代為33萬頭只,70年代為45萬頭只,80年代達到64萬頭只,1998年這個數字上升到70.53萬頭只,草場不堪重負。瑪曲縣還是蟲草、貝母等重要中草藥的産區,每年青海、四川及我省臨夏、隴南等地的大量人口進入瑪曲採挖中草藥,嚴重破壞了當地的植被資源。同時,中華鼢鼠、高原鼠兔、草原毛蟲等草原主要蟲害也在局部地區成災,它們專食草的根莖葉,危害植被。鼠蟲害嚴重的地區,許多草場逐漸演變為沙化區。目前,全縣鼠蟲害重度危害面積達15萬公頃,佔全縣可利用草場面積的18.1%。在採訪中記者就曾看到,草原上隆起一個個小土包,一群群的中華鼢鼠在這些土包中穿來穿去,時而奔跑,時而鑽洞。

    8月14日下午,在瑪曲縣委宣傳部楊格九副部長的陪同下,記者一行來到了距縣城5公里、黃河首曲大橋南岸的一塊沙化現場。車一過首曲大橋,那種青山綠水的草原風光忽然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漫天飛舞的塵土,向遠方望去,早已看順眼的綠色丘陵不知怎的卻變成了一個個沙包。在路上,楊部長告訴記者,不久前,瑪曲縣已被列為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同時隨著縣生態稽查大隊等專職管理機構的成立,目前瑪曲黃河首曲沙化的現象已經開始得到遏制,過去在草原上濫挖藥材,過度放牧的行為已經得到制止,現在風蝕作用已經成為黃河首曲沙化進度加快的最大元兇。站在一個沙丘上,記者耳邊只有呼呼而過的風聲,而楊副部長卻説,這風力算是輕的了,深秋和冬季的大風颳起來,人想站在沙丘上都很困難。記者看到,伴隨著大風的呼嘯,已經沙化的地方騰起一股股沙塵,飄向不遠處還未被沙化的土地,在風力的作用下,黃河首曲岸邊的沙丘地帶正在緩慢的向前推移。在現場,已沙化和未沙化的草場只相隔一條公路,記者指著一公里開外的綠色草場問楊副部長,如果照目前的沙化速度發展下去,2年後那裏的草場是否也會沙化。他沉思了一會兒,輕聲地説,恐怕比2年要快。楊副部長告訴記者,縣上準備把已經沙化的草場承包給當地牧民負責治理,由牧民自己來捍衛他們的家園,但前提是治沙的方式必須簡便、可行,牧民群眾能夠方便地掌握。承包後,政府每年根據植被的成活率對牧民進行獎懲,付給錢款,充分調動當地牧民治沙的積極性。記者了解到,隨著近年來草原沙化現象的加劇,瑪曲縣曼日瑪和歐拉兩鄉的可利用草場面積正逐步減少,沙區的2500多牧民,16.8萬頭只牲畜已完全退出沙區,淪為貧困人口。當地牧民已經深刻的認識到沙化給他們今後生活帶來的嚴重影響,發動他們投入到治沙活動中將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令人欣慰的是,瑪曲黃河首曲沙化現象已經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針對沙化治理,重現草原生機的一系列科學研究活動已經展開。記者了解到,由甘肅省林業科學研究所承擔、針對黃河首曲沙化治理的“甘肅省黃河上游瑪曲(黃河首曲)荒漠化綜合整治研究與優化模式建立”項目已於今年初開始實施。該項目實施後對提高黃河上游水源涵養能力,防止水土流失,減少黃河泥沙含量,維護上游生態系統的平衡,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保證黃河中上游、甚至下游地區的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據甘肅省林業科學研究所有關課題負責人介紹,“甘肅省黃河上游瑪曲(黃河首曲)荒漠化綜合整治研究與優化模式建立”項目主要包括六個方面的研究內容,分別是,優化河岸防護林及沙化草地生態系統組成研究、優化河岸防護林及沙化草地生態系統結構研究、優化河岸防護林及沙化草地生態系統功能研究、恢復和修復河岸防護林體系及沙化草地生態系統的措施研究、適於高寒高原的優良防護林樹種、草種的篩選研究、優化河岸防護林體系及草地生態系統模式的建立。在試驗研究方案設計方面,該項目又包括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與功能調查研究,高原地區河岸防護林樹種的收集、引進與篩選研究,固沙試驗研究,沙化草地綜合整治與人工草地建設,高原鼠害的防治五個方面。據了解,該項目執行年限為5年,項目結束後將建立試驗示範區100——200平方公里,試驗區植被覆蓋率提高50%,土壤侵蝕模數下降20%——30%,每人平均年收入增長30%,提供沙化河岸防護林建造優化模式,提供沙化草地人工修復和重建優化模式,提供沙化草地防治鼠害的有效方法。8月15日上午,在瑪曲縣畜牧局有關負責人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甘肅省林業科學研究所實施“甘肅省黃河上游瑪曲(黃河首曲)荒漠化綜合整治研究與優化模式建立”項目的試驗區。這塊試驗區傍河而建,總面積近千畝,為避免牛羊進入已被用鐵絲網隔離開來。記者看到,在已完全沙化的山坡頂部治沙人員已經用麥草建起一個個彼此聯繫的方格,這些方格長寬都為1米,而在背風的山坡下各種沙生植物成行的排列著。隨行的縣畜牧局克智苞局長告訴記者,採取這種在坡頂固沙,坡下栽植的治沙方法可以把坡頂的流沙固定下來,使其無法隨風流動,坡上的植物長大後可以阻擋風力,坡下的植物成活後將使這片沙化土地得到改良。一旁的畜牧局宗文傑副局長指著黃河邊的一片冷杉、側柏高興地説,全活了,沙棘也有不少生出了綠芽。可別小看這些不起眼的植物,正是它們組成了阻擋黃河首曲風沙南侵的屏障。宗副局長介紹説,照這樣的長勢發展下去,這片沙地封育三年就能見到效益,逐步沙化的草原將會恢復往日水草豐茂的景象。

    在瑪曲縣委,我們了解到了這樣一組數字,自“九五”以來,瑪曲縣先後投入資金6515萬元,完成草場承包1245萬畝,人工種草20多萬畝,草原圍欄247萬畝,乾旱草場治理11.2萬畝,治蟲滅鼠360多萬畝,改善草場面積180萬畝。同時,近年來他們還積極論證爭取並實施了或正在實施總投資達14549萬元的全國十大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天然草場植被恢復、天然林保護工程及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投資實施的濕地保護工程,一個誓與荒漠化抗爭到底的生態戰役正在瑪曲打響。在兩天短暫的採訪中,雖然受到語言條件的限制,記者無法與當地的牧民群眾直接取得溝通,但是他們那種對綠色草原的深深渴望卻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隨行的縣委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當得知政府要在黃河首曲進行治沙試驗後,許多當地的牧民自發前來出工出力,不計報酬,對他們來説,失去了草原就意味著失去了家園。儘管面臨許多問題,但是質樸的瑪曲人民已經展開了一場生態保衛戰,同樣生長在黃河邊,吃著黃河水的我們能否為他們做些什麼呢?

    《蘭州晨報》2002年9月4日


中國正投鉅資“綠化”黃河
我國投鉅資“綠化”黃河並建國內最大的人造草原
海內外優秀學者匯聚東營探討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
我國將用10年投資1508億建設黃河防洪減淤體系
黃河第一彎打響生態保衛戰
黃河岸邊的地下人家
中國確立黃河治理開發新目標
黃河水賤賣造成巨大浪費 國家將建合理水價機制
國務院批復黃河近期重點治理開發規劃
國務院批復黃河治理開發規劃
膠東引黃調水工程即將啟動
黃河三角洲投資近億元實施濕地生態恢復保護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