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北方最大淡水湖完全乾涸 山東盼水解渴(圖)

    瀰漫在低空的浮塵像是湖面蒸騰的晨霧,籠罩著視線內的景物。與之迥異的是,空氣中沒有絲毫水分,乾裂的河床張開口子,似乎在有氣無力地喊著:“渴、渴、渴!”——這是持續十幾個月乾旱的山東給記者最深刻的印象。

    從去年冬季持續至今的大旱,是山東省有水文氣象記錄以來遭遇的最嚴重的旱情。就是在降雨最集中的6月至9月,平均降雨量也只有238毫米,只有歷年平均降雨量的12。雖然,憑藉改革開放多年積累的經濟實力和各級黨委、政府的有效措施,百年不遇的旱情並未帶來民不聊生的災情,人們對戰勝旱災保持了充分的信心,但是,面對十幾年來日益頻繁的乾旱,人們對水利建設和治水方略有著更高的期盼。

    汽車碾過南四湖乾涸的湖底,駛向湖心島———南四湖已經“死透”了

    這是記者第二次來到南四湖,也是第二次登上湖心島南陽島。所不同的是,這次是從乾涸的湖底驅車上島的。

    位於微山縣境內的南四湖,由南陽、昭陽、獨山、微山4個相連成片的湖組成,是我國北方地區最大的淡水湖,淡水資源佔山東省的16。就是這麼一個湖面達1266平方公里、最大庫容54億立方米的湖泊,如今卻沒有任何“湖”的形象了。水利上有一個名詞——“死水位”,即湖泊的水面海拔與湖底平均海拔相同,湖底的殘存水只能保證湖泊基本的生態用水。南四湖在“死水位”時,還有5.74億立方米的“死庫容”,但持續十幾個月的乾旱,讓南四湖已經“死透了”——1266平方公里內,所有湖底坑洼處的水加起來,也只有0.37億立方米。

       1997年也是大旱之年,記者曾來到南四湖,與當地水利專家和農民一道,憂心忡忡地探討如何治水、節水。那時處於“死水位”中的南陽鎮,依然保持了北方水鄉的特色———南陽島和周邊的80來個小島,依然舟楫相通。南陽人仍然驕傲地對遊客介紹説,這個總面積3.5平方公里的鄉鎮,是全國惟一沒有任何機動車、島內外交通往來只靠渡船的鄉鎮。有1200多年曆史的南陽鎮,主要街道寬不過四五米,甚至連自行車都罕見,各部門配備的交通工具不是汽車,而是機動船。

    但是,今年10月13日,當記者來到碼頭時,發現渡船已擱淺在高高的溝壑中。

    船被曬裂了,漁民望“湖”流淚———政府鼓勵他們在湖底種小麥維生

    現在的南陽鎮,“陸路”四通八達,往常至少需要半個多小時的“船程”,開車只用了十幾分鐘。

    京杭大運河把南陽島一分為二,南來北往的漕運和湖區豐富的漁業資源,曾讓南陽鎮成為繁榮千年的名鎮。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日益頻繁的乾旱和周邊工農業需水量的急劇增加,令古老的大運河干旱成鎮裏傾倒垃圾的溝壑,如今留守在鎮裏的大多是婦孺。

    “能賺錢的人大都外出了,生意難做呀。”下午2點半左右,在“清真民族飯莊”,業主李殿卿這樣説。在往年的乾旱時節,午飯時分店裏也能有七八桌的生意,營業額有千把塊錢。但是,大運河斷航和湖底乾涸後,人都往外跑了,生意清淡了許多。那天,包括記者一行兩人的這“桌”,才來了兩撥客人。

    在聯興漁業村,談到今年的旱情,一些漁民連抹眼淚。擱淺四五個月的漁船,許多都被曬裂了。在南陽湖上生活了大半輩子的60歲漁民黃繼慶説,就是船保住了,可面對湖底長得比船還高的雜草,即使今後湖能蓄滿水,哪又可能有魚呢。為了維持這些漁民的生計,當地政府已經鼓勵他們開墾湖底土地,種些蔬菜、小麥。

    黃河解不了山東渴,長江成了山東人的夢裏水鄉———渴盼“南水北調”

    目前採取的種種抗旱節水措施,對北方地區日益嚴峻的用水危機來説,恐怕還只能是“兵臨城下”的“緩兵之計”。大旱當頭,山東上下對規劃建設的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儘快開工,懷著前所未有的迫切心情。

    山東是北方缺水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全省多年水資源可利用的總量(包括地面、地下)只有159.2億立方米,實際需求卻在260多億立方米以上。每人平均和畝均佔有水資源量分別只有359立方米和302立方米,僅為全國每人平均和畝均佔有量的14%和17%。

    從黃河調水,一直是山東沿黃地區和魯西地區緩解乾旱的重要措施。但是,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黃河頻繁斷流,天津等地需水量大幅增加,黃河水不但杯水車薪不解“渴”,而且還時常根本就無水可用。千里之遙的滾滾長江水,成為山東人謀求解決乾旱問題的希望所在。

    目前最被各方看好的,就是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東平湖至濟南段輸水工程。這個全長90公里的工程總投資近30億元,途經泰安市的東平與濟南市的平陰、長清、槐蔭等4個縣、區,被確定為南水北調山東段今年計劃開工建設的一號工程。

    “這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膠東輸水幹線的渠首工程,也是山東省水資源優化配置的關鍵工程,對山東來説非常急迫。”山東省水利廳南水北調辦公室的同志呼籲道。因為該工程建成後,可將長江水直接調到全國缺水最嚴重的膠東半島。而在長江水沒有到達山東前,可以將東平湖水供應給玉清湖水庫,以緩解濟南市的用水緊張局面。

    據記者所知,利用現有的水利工程,來自江蘇江都水利樞紐的長江水,數年前就可以經蘇北的駱馬湖、大運河進入山東境內。利用大運河,進入南四湖的水可以送到黃河之濱。目前這條水路不暢,主要原因一是配套的節制工程尚不完善,水污染問題難以解決;二是有關方面對調水費用和水價尚未達成共識。

    北方地表水開發利用高達八成———該認真研究水資源承載能力了

    無論是開源節流還是投鉅資跨流域調水,水資源都不可能無限制地開發利用,興利除弊是有條件的,不可能長期無限度地透支下去。於是,在頻繁的乾旱面前,尋求經濟增長與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協調發展,才應該是治本之策。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北方地區持續乾旱,水資源短缺的威脅日益突出。目前,我國每年缺水總量約300億立方米至400億立方米,供需缺口主要靠超采地下水或者過度開發地表水彌補。包括山東在內的乾旱缺水地區,在水資源開發利用方面有兩個突出問題不可忽視。一是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居高不下,二是水資源浪費嚴重。

    國際上通常認為,對一條河的取水量不能超過徑流量的40%,否則就可能對生態帶來災難性影響。但是,在數十年的水資源利用開發中,人們對水資源的承載力幾乎處於無知狀態,為單純追求經濟發展而把水看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東西。北方地區對地表水的開發利用率達80%,乾旱年份甚至超過95%。在河、湖枯竭的情況下,轉而不停地大規模開采地下水,直到因為地下資源的枯竭帶來嚴重的地質災害和嚴重的生態危機後,這才感覺到水的稀缺和珍貴。

    水的匱乏和對水的嚴重浪費同時並存———亟待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水的匱乏和對水資源的嚴重浪費同時並存。這一方面表現在對待汛期的雨洪資源上,一味地清庫騰容、排澇泄洪,讓寶貴的水資源白白東流。另一方面是對水資源重復利用率低和污染嚴重。資料表明,山東省的農業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系數只有0.5左右,工業企業的重復利用率不到70%。全省水資源利用率提高一個百分點,就相當於增加了數億方供水。

    經濟發展速度與電力供應有一個被各方認可的關聯繫數:1:1.02。也就是説,經濟每增長1個百分點,電力供應必須增長1.02個百分點,否則,經濟發展就要遭遇“瓶頸”。專家認為,水與經濟發展之間客觀上也存在這樣的關聯繫數。但是,一些地區在考慮經濟發展速度和規模時,卻漠視這一規律。

    對水資源不切實際的需求,是乾旱成災的重要原因之一。有關專家呼籲,要解決北方地區乾旱問題的出路,應該認真研究水資源承載能力,據此開源節流、調整産業佈局和本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就山東而言,急需研究解決的問題,一是對現有幾大水系的水資源狀況和承載力進行客觀評估和分析。二是全面評估和預測水資源超載對經濟社會發展及生態環境的危害和影響。

    從這個角度看,加強水資源承載能力的研究不僅是迫在眉睫的抗旱策略,也是關係一個地區乃至一個流域、全國的可持續發展的一項戰略。

    南四湖正挖1.4萬眼應急井,不是給人喝,而是為了讓野鴨、水貂們不被渴死———人與動物相濡以沫

    讓人感動的是,山東省目前正在實施一項“南四湖應急保生態”計劃:在乾涸的湖區挖應急深井1.4萬多眼,以開采地下水的方式補充水源,同時從黃河遠距離應急調水,目的不是保證人畜飲水,而是盡最大努力保持湖區生態物種的延續,讓世代捕魚為生的漁民日後有魚可捕,更為了讓荷花蕩和生活在其中的野鴨、水貂等物種,能度過有史以來最嚴峻的乾旱考驗。

    人民網 2002年10月18日


山東汛期結束旱情依舊 今冬明春水資源形勢嚴峻
國家緊急支援 8億方黃河水下瀉為山東“解渴”
山東省抗旱秋種急調黃河水
黃河見底趵突泉停噴 山東旱情嚴重向中央求援
黃河水利委員會:投資73億治理山東黃河段
山東遭遇百年罕見大旱 政府再撥1500萬元抗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