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見底趵突泉停噴 山東旱情嚴重向中央求援  

    山東省旱情告急!齊魯大地遭逢百年不遇的旱情!《青島早報》派出特派記者,沿濟南、菏澤、濟寧、臨沂一線,奔赴受旱災嚴重的地區陸續發回新聞。昨日,記者抵達採訪第一站——泉城濟南。

    旱情快報:全省“旱”光一百億

    “今年全省旱情十分嚴峻,80萬人吃水告急,700多萬畝農作物絕産,全省因為旱情造成的經濟損失已超過100億元,我們今天就到北京向中央彙報旱情請求支援。”昨日,山東省防汛抗旱指揮部高級工程師馮國紅接受了本報記者的採訪。

    從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匯總的全省資訊看,今年山東省遭遇建國以來最嚴重的夏秋連旱,全省80%以上的農作物受到影響,366萬人和104萬頭大牲畜出現臨時性飲水困難,80多萬人只能靠送水、買水來解決吃水問題。受乾旱影響,創稅大戶濱洲市魏橋棉紡廠印染車間被迫關閉,素有“黃金水道”之稱的京航大運河濟寧段斷航近60天,上百萬噸的煤炭不能及時外運,濟寧微山湖、荷澤東平湖、沂蒙石嵐水庫等全部乾涸。濱州專門供應城市用水的水庫都達到了死庫容以下,城市供水面臨危機。

    此外,乾旱缺水還造成污染加劇、鹽漬化加重和海水入侵等問題,山東省的生態環境正在遭受破壞。

    未來幾月會更旱

    記者在濟南採訪時,正逢全省抗旱和秋種工作會議召開,從會議上獲悉,未來的幾個月,山東省的旱情會更加嚴重。

    省政府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山東省主汛期已過,有效的大範圍降雨可能性不大;全省各水利工程的蓄水僅為36億立方米,比歷年同期少一半以上;地下水位持續下降,21萬眼水井出水不足,近6萬眼機井吊空;黃河可引量減少,山東省引黃蓄水能力為27億立方米,可目前僅蓄水5億立方米,而沿黃地區抗旱急需用水19億立方米,秋種還需要27億立方米,蓄水明顯不足。山東省未來旱情不容樂觀。

    黃河水訊:黃河眼看無水可取

    昨日下午4時許,記者來到黃河濼口渡口水文站,工程師杜女士介紹,從昨日下午2時做的測量來看,黃河水位還在下降,泥沙含量增加。因為泥沙含量過高,已經停止用黃河水灌溉周圍農作物。

    在濼口渡口,記者看到隨著水位的下降,浮橋已經貼近河底,因泥沙粘稠度過高,河水成了橙黃色。周圍業戶告訴記者,往年同期黃河水的水位相當於現在的兩倍以上,再這樣下去,黃河周邊的莊稼難保。

    省黃河河務局工作人員介紹,截至昨日,黃河干流龍羊峽、萬家寨、三門峽、劉家峽、小浪底五大水庫可調節水量58.95億立方米。如果不考慮從上中游調水,九十月份下游可利用水量僅為20億立方米。這些水量在保證下游城市生活用水和河道不斷流的情況下,僅可維持到11月底。兼顧豫魯兩省秋種用水,到下月底,小浪底水庫將無水可供。

    記者目擊:泉城不見泉 黑虎泉幹了

    昨日上午10時許,記者來到位於濟南解放閣的黑虎泉,只見泉洞已經乾涸。景點旁賣冷飲的攤販張女士給記者算了筆賬:往年八九月她能賣掉近萬元的冷飲,可是今年因為旱,黑虎泉沒了泉水,遊客驟減,到目前她的銷售額不足兩千元。

    趵突泉停噴

    “今年4月以後,趵突泉就不冒水了。”昨日,趵突泉管理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因為連續乾旱,濟南地下水位降低,導致趵突泉停止噴水,趵突泉的客流量也因此減少了三成多。

    一線採訪:濟南市民説“旱”

    乾旱以影響到濟南居民的生活,節約用水已成了濟南人的談資。

    昨日,記者採訪了體驗到“乾渴”感覺的濟南市民。計程車司機宋先生介紹,前幾個月,濟南的日用飲水喝起來還有點甜,可進入9月以後,水開始發苦,口感明顯不如過去。在山東大學讀書的龐小姐也稱,過去她經常向家裏人稱讚濟南的水好喝,可最近飲用水變得發澀,許多原來不喝茶的同學為遮蓋異味也開始喝茶了。

    歷下區居民王傑告訴記者,最近濟南的報紙和電視都連續報道乾旱問題,看到郊區許多人都喝不上水,他們家也開始注意節約用水了。天橋區順河街河套莊居民趙旭飛稱,最近單位組織了給乾旱地區捐款的活動,同時還號召大家節約用水,如今衛生間河和飲水間裏都貼上了節約用水的紙條。

    行程預告--一站:平陰

    昨日,省抗旱防汛指揮部告訴記者,濟南平陰縣旱情最重,許多村莊人畜吃水困難。為保障群眾的生活用水,平陰縣政府調動了水罐車、消防車、畜力車等一切可以調動的車,給受旱村莊送水。今天,記者將赴平陰,第一現場採訪旱情。

    《青島早報》2002年9月19日


山東緊急下撥1500萬元抗旱
專家建議京津冀開發數十億噸“非常規水源”解水荒
春旱伏旱又接秋旱 蘇北地區遭遇百年大旱(圖)
寧夏中部乾旱帶實施全面禁牧
河北81萬人季節性飲水困難
地下水不足趵突泉停噴(圖文)
濟南百脈泉現成枯池
濟南趵突泉地下水位反覆
濟南趵突泉菊花會首次轉讓冠名權
趵突泉何以今秋噴涌? 解讀濟南泉群復涌五大疑問
“天下第一名泉”趵突泉有望復涌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