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庫區最大的遷建文物張飛廟搬遷 原物組裝新家

    在現場眾多工作人員的朦朧淚眼中,據守長江1700多年後,叱吒風雲的張將軍起程了。昨日上午10點,三峽庫區最大的遷建文物張飛廟正式閉館動遷,不再接待遊客。

    張飛廟又名張桓侯廟,始建於1700多年前。該古建築與雲陽舊縣城隔江相望,江上風清,亭閣飛檐,樓層峭拔,煞是壯觀。因其館藏600多件歷代書畫碑刻,被冠以“巴渝一勝境,文藻一勝地”的美譽。2001年,張飛廟升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至閉館前,張飛廟平均每年接待中外遊客20余萬人次。

    張飛廟主要建築均在三峽庫區175米淹沒水位線下,必須在二期水位蓄水前全部搬遷。據介紹,張飛廟建築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有各種建築物50多間,均為穿逗式磚木結構。除了館內豐富的碑刻字畫等文物需全部搬遷外,這些建築物也要絲毫無損地拆下來,搬運到新址裝配,還原成一座原汁原味的張飛廟,明年7月1日,正式向公眾開放。

    昨天上午10點15分,數十響煙花爆響,張飛廟正式閉館,在場的眾多工作人員流下了眷戀的淚水。

    張飛廟新址在雲陽縣盤石鎮境內的長江南岸,與雲陽新縣城隔江相望。據介紹,新張飛廟建設規劃資金達7000多萬元。

    新聞特寫:讓我再看你一眼

    昨天早上4點多鐘,56歲的譚雲軒老人就醒了。他從租借的房屋裏走出來,發現天色仍然暗暗地。他習慣地朝幾十米外望了一眼,看見了朦朧中的張飛廟,聽到了嘩嘩的江水聲。他對記者説:“那一刻,我突然感到很憂傷。”

    譚是張飛廟管理處聘用的清潔工,負責每天撿拾遊客丟棄的垃圾物,每月獲取200元報酬。10月8日,隨著張飛廟的正式閉館,譚雲軒老人將結束他的清潔工使命,幾天來,強烈的失落感籠罩著老人的心。不單單是將失去一份工作,“我已經習慣了這裡的熱鬧,突然沒有了,我悶得慌。”他慼慼地説。

    5點,譚雲軒老人就背上背簍,拿上掃帚,出了門,借著朦朧的晨光,沿著張飛廟四週,撿拾頭天晚上游客扔下的飯盒、包裝物和其他垃圾。

    8點,老人將廟子周圍的垃圾撿得乾乾淨淨。然後,他將背簍等物交還給了管理處,離開了張飛廟。走了很遠,他回頭看了一眼張飛廟,突然哭了。

    張飛廟周圍幾個村子的村民對張飛廟同樣有著難以割捨的千絲萬縷的情結,多年來,張飛廟給他們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富。靠著在張飛廟向遊客兜售各種副食、日用品和旅遊紀念品,這些村民獲取了相當可觀的利益。更多的是,祖祖輩輩與張將軍為鄰,他們有著別人難以感受的依戀和自豪。

    連日來,聽説張飛廟要動遷,無數的中外遊客紛紛前來,最後看一眼存在了1700多年的張飛廟。幾乎沒有例外,他們都在張飛廟大門前留了影,作為永久的紀念。

    新聞縱深:11處文物景點集合張飛廟

    搬到新家後,張將軍將告別千百年來在長江邊孤獨守望的生活——雲陽將把11處文物景點搬到新張飛廟。管理人員説,有了它們的配合,張飛廟的遊客,可望從現在的每年20多萬人次,增加到50萬人次。

    張飛廟管理處溫小華副主任説,這種設想來源於對新張飛廟的樂觀信心。他分析,以前的張飛廟,由於受狹窄的地理環境限制、旅遊市場的推廣乏力、配套設施的缺乏等原因,年遊客總量始終在20多萬人次徘徊不前,

    近年來,因張飛廟是三峽庫區最大、級別最高的遷建文物,備受媒體關注。經媒體的大力宣傳,張飛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引起了國內外旅遊市場的廣泛關注,這使張飛廟的市場潛力大大擴張,未來的拓展空間有了堅實的輿論基礎。

    因此,雲陽縣決定借助遷建,將張飛廟由單一的景點,擴展為網路景區。具體的做法是,將縣境內11個縣級保護搬遷文物,全部挪到新張飛廟周邊,成為張飛廟的璀璨陪襯。這樣,張飛廟的旅遊價值將大為提升,會更加吸引國內外遊客的目光。

    另外,雲陽縣還規劃以張飛廟景點群為龍頭,建立生態旅遊城市,將傳統的過境遊改變為休閒遊。“如果能將遊客留住三天,我們就成功了。”溫小華興奮地説。

    更遠的規劃是,雲陽人已經注意到了該縣作為文物大縣的市場價值,他們打算將境內更多的人文及自然景觀精心開發包裝,形成一個以新張飛廟為龍頭的網路景區,吸引更多境內外遊客的駐足。(夏顯虎)

     《重慶晨報》 2002年10月9日


徒步三峽曆險全攻略
三峽旅遊的3種玩法
國家將對長江三峽區域旅遊發展進行統一規劃
湖北警方警告探險者:不可貿然徒步走三峽
詩人屈原故里新鎮落成 歸州古鎮將沉于江底
與高峽平湖交相輝映 未來三峽壯觀依舊
三峽風光欣賞 
宜昌:野人谷 古兵寨(圖文)
三峽大壩新辟一批旅遊景區
旅行社經營三峽遊又有新模式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