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實際失業率已達到警戒線  
鄧科

    “中國城鎮的實際失業率已達到7%的警戒線。”這是不久前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社科院2002 年度《人口與勞動綠皮書》披露的資訊。

    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就業形勢日漸嚴峻的背景下,中國社科院這一具有“半官方”性質的調查結果頓時引起各界高度關注。在這一結論中,不僅7%的數字比官方歷來公佈的登記失業率高出許多,而且首次提出了失業率已達警戒線的判斷。

    本報記者就此採訪了該書的主編、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日方和該書的作者之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莫榮。

    7%是怎麼來的

    南方週末:7%的城鎮失業率是怎麼來的?

    莫榮:我們是用德爾菲法調查出來的。德爾菲是古希臘神話中可預測未來的阿波羅神殿所在地,美國蘭德公司在20世紀40年代以“德爾菲”為代號,研究如何更為可靠地收集專家意見,德爾菲調查由此得名。這個方法實際上就是把調查內容徵求一定數量的專家學者的意見,然後把意見進行綜合,最後形成結論。

    當時我們選擇了50余名從事就業和勞動統計研究的著名學者以及相關政府部門的專家(官員),發問卷請他們對失業率、城鎮失業承受能力的大小等問題進行判斷和預測。這些專家學者長期關注這一領域的問題,注意收集這方面的資訊,預測應該還是有根據的。當年蘭德公司把這種方法叫德爾菲法,可能也是認為專家們具有“德爾菲”般的預測能力吧。

    與德爾菲調查相似的一些做法實際上在日常也被大量運用。比如世界盃前請專家預測哪個隊要奪冠,還有在股評中,分析證券機構、股評家個股推薦的情況。只是這些方法沒有德爾菲調查那麼規範、嚴格。

    我們的調查進行了兩輪,為保持調查中立性,在最後一輪中,學者和專家(官員)各佔一半。

    專家學者回答的結果經過數據處理,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城鎮當前的失業率已經達到7%,近一兩年還有增加的趨勢。

    我們在這中間發現一個現象,官員對中國真實失業率的估計偏低(不到6%),而學者的估計偏高(高於8%)。

    南方週末: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呢?

    莫榮:我們後來也琢磨了一下,考慮可能是身份不同造成的。官員往往下意識地會覺得是代表組織在發表意見,因此估計比較保守。而學者則可能有強調問題的嚴重性以引起社會關注的心態。

    南方週末:警戒線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

    莫榮:它實際上就是指城鎮失業承受能力的大小。過了這道線,社會就承受不了了。目前我們把警戒線定為7%,這也是德爾菲調查中綜合專家學者的意見而得出的一個標準。

    失業率如果超過這個標準,老百姓會不滿,社會不穩定因素就會增加,嚴重的會引發一系列反社會的行為。因此就業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在調查中,72.73%的專家學者認為近一兩年城鎮失業率增加1到2個百分點的可能性最大。事實上目前我們的就業形勢很嚴峻,新增加的勞動力源源不斷地擁入社會,而需求則在下降。

    登記失業率不等於全面失業率

    南方週末:目前官方公佈的登記失業率是3.6%,你們調查出來的失業率是7%,這兩者為何相差這麼大?

    莫榮:登記失業率和失業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登記失業率是對在勞動保障部門登記的符合失業條件的人員進行統計得出的,這個數字反映的是最困難的一部分失業者的情況,而不是反映失業的全面情況,因為一部分沒有登記的失業者不在裏面。而我們做德爾菲調查,就是想了解失業的整體狀況。

    南方週末:那麼中國現在有反映失業全面情況的一個官方數據嗎?

    莫榮:聽説實際上有關部門在做這方面的調查,但數據沒有公佈。

    蔡日方:不公佈可能是有很多考慮。但據我所知,官方掌握的失業率並不是很高,公佈出來可能還有助於打消人們的疑慮,否則,老百姓可能在下面瞎猜,猜得很高。

    就業就是經濟增長的目的所在

    南方週末:我們注意到,在綠皮書中,你們提出經濟政策應以就業為核心。為什麼把就業放到這麼高的一個位置?

    蔡日方:我們追求經濟發展的目的是什麼?還不是為了人的發展。如果一個人長期沒有工作,他就很難感覺到自己的價值所在。一個理想的社會,就是能夠給想工作的人提供足夠的施展能力的崗位的社會。

    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在現代社會,就業就是經濟增長的目的所在。

    從中國的國情來看,樹立就業的核心地位是必然的選擇。入世後我們和別的國家處在同一個競爭環境中。我們如何競爭、如何發展?惟一的選擇就是以己之長攻其之短,把自己的比較優勢發揮出來。我們的比較優勢在哪?就在於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相比之下,中國的資金和技術較為匱乏。

    按照一國當前的比較優勢來選擇産品和技術進行生産,將使整個經濟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具有更大的競爭力,佔有最大的市場份額,積累最大的剩餘。目前,中國仍然是勞動密集型産品具有比較優勢。

    加入世貿組織的最大意義,即在於限制了政府以行政手段來扶持不具有比較優勢的産業的能力,使中國的産業能夠更好地遵循比較優勢的道路來發展。

    在世貿組織的框架內,産品、資本和其他生産要素都會得以更自由地流動,但相對而言,勞動力資源在國際間的流動卻困難得多。所以,我國的勞動力資源優勢有別於發達國家所具有的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模式方面的優勢,勞動力優勢更可能成為一種長期的優勢。

    廉價勞動力轉化為比較優勢需要條件

    南方週末:有不少發展中國家跟中國一樣,擁有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但它們為什麼卻沒有轉化為比較優勢而一直陷於貧困呢?

    蔡日方:大量供給的勞動力要成為競爭優勢也需要一定的條件,以下兩點尤為重要。

    首先,發揮勞動力資源優勢要取決於勞動力的素質。要將極為豐富的勞動力供給轉化為有效勞動供給還需要一個過程,需要相應的人力資本投資的政策來完成這個過程。

    加入世貿組織後,如果勞動力素質不能獲得一個全面的提升,勞動力的市場供給必然會出現結構性的短缺。也就是説,勞動力市場可能會充斥大量沒有就業機會的勞動力,但是企業迫切需要的崗位卻沒有合適的人選。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係必然會因為這種結構性矛盾而趨於緊張,勞動力的工資水準也會隨之上漲。到那時,豐富的勞動力供給的優勢也就蕩然無存了。這也是很多發展中國家勞動力眾多、卻無法成為資源優勢的原因之一。

    其次,勞動力資源優勢的發揮,還取決於是否有一個全國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極為豐富的勞動力就像一個巨大的蓄水池中的水,而勞動力市場的種種羈絆就像蓄水池的閘門,只要閘門不開啟,水永遠無法流動。如果沒有一個全國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沒有勞動力的流動,勞動力的供求關係就有可能在局部地區失衡,從而出現工資水準上升的情形,勞動力資源的優勢就會大打折扣。

    哪些現行就業政策需要檢討

    南方週末:對於面臨的就業問題,我們目前的一些政策是不是需要反思?

    蔡日方:當前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在發展戰略上我們還沒有鮮明地提出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這個比較優勢,目前的戰略比較含混,有的提出高、精、尖戰略,比較優勢的意識還不強;

    二是有一些政策實際上有違勞動力市場的規律。特別是一些反失業的政策,用排斥外地勞動力進入的方法,來保護本地居民的就業,這樣做在一天兩天內會見效,但從長期看,它侵害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封閉會使當地工資上漲,企業因此會減少用工,反過來影響就業。

    南方週末:你們在綠皮書中提到,在現階段,我們應該把主要資源投到義務教育和中等專業教育上,而不應該投到更高階段的教育上。這是為什麼?

    蔡日方:一個社會人們受到的教育,要與該社會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相適應,如果在經濟發展的較低階段上就把更高階段的教育作為發展重點,則有可能出現較高的工資和大量失業並存的局面。

    南方週末:我們目前有這樣的問題嗎?

    蔡日方:應該説有。從這幾年的改革進程來看,有財權上收、事權下放的跡象。更多的財政收入上移到了中央,但是義務教育還是由地方政府負擔,這在客觀上造成了對基礎教育投入的削弱。

    與此相對應的是,大學的經費卻連年猛漲。大學當然要發展,但我們目前最應該做的恐怕還是提高大多數人的基本素質,而不能只顧少部分精英的提高。大量文盲的出現只能導致結構性失業的加劇。

    南方週末:我在書中看到你們對目前一些地方實行的最低工資標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蔡日方:到目前為止全國已有30個省、市、自治區建立了最低工資標準。2001 年中國城鎮單位的工資大幅度增長,各城市的最低工資標準普遍抬高。最低工資標準實際上是人為地干涉勞動力的價格,本意是為了保護職工的利益,這是對的,但在目前我們最需要解決的是什麼?是一部分職工的利益?還是大多數人的就業問題?

    目前中國存在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和城市傳統企業的下崗、失業人員。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城鎮職工工資的大幅度上漲值得思考。一方面勞動力無限供給,一方面工資大漲,這在市場經濟下是很難理解的事。如果由於制度性的原因人為抬高工資,會對就業有不利影響。

    《南方週末》2002年6月14日


去年底城鎮登記失業率3.6%
香港最新一季失業率上升至7.1%
以巴衝突不斷 巴經濟癱瘓失業率幾乎達100%
澳門失業率降至6.3%
香港最新失業率為6.8%
德國去年12月份失業人數逼近400萬
中國將採取四條措施將失業率控制在4.5%
3.6%!廣州失業率突破警戒線
2001-2002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
2001-2002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
2001-2002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