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李忠傑

    一、一個富有感召力的口號

    在“5.31講話”中,江澤民同志提出了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黨的莊嚴使命。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事實上,近年來,江澤民同志已經多次提出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問題。

    1999年12月31日,在首都各界迎接新世紀和新千年慶祝活動上,他回顧既往,展望前程,表示堅信:在新世紀裏,中華民族將在完成祖國統一和建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上實現偉大的復興!

    在“七一”講話中,江澤民同志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任務,指出:“從二十世紀中葉到二十一世紀中葉的一百年間,中國人民的一切奮鬥,”都“是為了實現祖國的富強、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偉大復興。”他把“這個歷史偉業”,分為兩個五十年,“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已經奮鬥了五十年,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再經過五十年的奮鬥,也必將勝利完成。”

    江澤民同志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懷有一種浪漫主義的憧憬。他曾經以詩一般的語言指出: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正在發生深刻而又充滿希望的變化。人類幾千年文明進步聚積的能量,迸發出無窮的創造力。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已是躍出東方地平線的一輪絢麗紅日,這輪紅日是註定要高高升起來的,它的美麗霞光正在照耀祖國的大好河山。

    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是一個很有感召力的口號,也是一個內涵豐富的目標。既然江澤民同志已經多次提出這個問題,所以,我們也有必要對其內容、任務和要求,作一個科學的分析和界定,以便能夠正確而堅定地朝著這一個目標前進。

    二、對“民族復興”要作科學的理解和界定

    民族復興,顧名思義,當然是相對於歷史上的曲折而言的。作為這種復興參照係的,一方面,是歷史上曾經有過的輝煌;另一方面,則是後來曾經陷於的悲慘境地,包括直到現在還在某種程度上存在的落後狀態。正因為有這兩方面的情況,才談得上“復興”二字。

    這種歷史的比較,有利於激發愛國主義的熱情,增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努力奮鬥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因此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

    但在進行這種比較時,我們也應當注意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態度。

    首先,應該注意,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性質和社會制度是不一樣的。復興中華民族,並不是認為歷史上的一切都是美好的,都要“復興”,更不意味著尊崇和恢復任何封建主義的糟粕;

    第二,應該注意,落後與先進都是相對於當時的參照係而言。昔日的輝煌,無論如何,都僅僅是在落後生産力基礎上的輝煌。今日的落後,也只是相對於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的一些方面而言。從縱向的歷史進程來看,中華民族的發展水準,早就不能與往昔同日而語。我們講“復興”,並不是頌古非今、厚古薄今。

    第三,應該注意,復興中華民族,決不是提倡狹隘的民族主義,更不構成對其他任何國家的威脅。中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家和民族,中國追求的是自身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決無任何試圖淩駕於其他國家之上的意思。

    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內容

    基於這些重要的區別和界定,我們認為,所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根據黨和國家的一貫主張,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大力發展社會生産力,進一步增強以經濟科技文化力量為主的綜合國力。加快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使我國的經濟總量和發展水準有更大的提高,到21世紀的中葉,爭取進入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水準,使人民的生活水準基本達到現代化的程度。

    第二,大力推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實現社會各個領域的整體協調發展。堅持科教興國,使中國的科技、教育水準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提高人民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水準。鞏固和完善我們的各項基本制度。鞏固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大團結。

    第三,大力建設和弘揚新時代的中華文明。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摒棄糟粕,吸收精華,在新的更高的層次上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中華文明。立足中國現實,正確處理與世界其他文明的關係,以海納百川的胸懷,科學地鑒別和吸收世界優秀的文明成果。使中華文明立於世界,跟上時代,在新的世紀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第四,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中華民族是一個統一的大家庭,中華民族的領土和主權不容分割。沒有祖國的完全統一,就不會有完全意義上的民族復興。堅持統一,是炎黃子孫的共同願望,是我們長期追求的目標。我們期望著,在中華民族海內海外同胞、包括兩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早日實現祖國統一的目標。

    第五,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維護和保持國家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以及在國際舞臺上的民族尊嚴。積極發展與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友好合作關係。高舉和平的旗幟、發展的旗幟,樹立中國維護世界和平和致力共同發展的形象,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和文明新秩序,與世界人民一道,共同建設一個和平、安寧、繁榮和昌盛的新世界。

    需要強調,民族復興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也是一個激勵中國人民奮鬥的理想。它有可以量化的內容,但並不是都能夠用具體的指標衡量的。而且,目標的內容也會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不斷地加以充實和調整,不可能是完全靜止、絕對不變的。所以,如果試圖事先完全描繪出非常詳盡的藍圖,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必要的。

    四、怎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必須堅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要求,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必須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始終堅持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道路。

    中國人民在解救自身苦難、實現民族復興的過程中,曾經尋求過多種救國救民的道路,但都失敗了。只有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選擇了社會主義,才使國家和民族出現了生機和希望。從中國國情出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堅持共産黨的領導,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治保證。進入新世紀,只有在黨的領導下繼續堅定不移地沿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前進,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第二,必須始終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不動搖。

    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形成的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是我們黨的寶貴財富,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證。這些基本的東西不能變。抓住這個主心骨,我們就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就能真正抓住國際國內的各種機遇,迎接來自方方面面的各種挑戰。

    第三,必須始終跟上時代潮流,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生命活力。

    民族是否振興,不僅要從縱向上作歷史的比較,更重要的是看在橫向比較中是否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時代的前列。當今世界,時代在進步,文明在昇華。這種加速奔騰的潮流,既給我們提供了機遇,也向我們提出了挑戰。中華民族要保持生命之活力,躋身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就必須緊緊把握時代的脈搏,緊密關注世界經濟政治科技文化政治發生的變化;以敏銳的眼光,及時捕捉反映世界潮流的最新趨勢;以正確的戰略策略,把握住中國與世界的雙向互動關係,努力取得和保持在世界舞臺上主動和領先的地位。

    第四,必須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保持生機勃勃和國泰民安的局面。

    改革、發展、穩定,是關係中華民族大局的三枚棋子。發展,是中華民族活力之所在。發展是硬道理。“5.31講話”還進一步提出“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又要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才能夠得到實現。要通過改革,從根本上消除束縛生産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穩定,是中華民族治國之要。歷史上,種種內憂外患,次次社會動蕩,無不給國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災難,大傷中華民族的元氣。面向新階段,“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

    第五,必須堅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實現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大聯合。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所有炎黃子孫的共同願望,也需要把中華民族所有愛國同胞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人越多越好,心越齊越好,力量越大越好,阻力越小越好。所以,江澤民同志在“5.31講話”中指出:“必須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添新力量。”

    第六,必須把遠大理想和階段任務結合起來,腳踏實地,艱苦奮鬥,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新的“三步走”戰略。

    江澤民同志在十五大上已經提出了新的“三步走”戰略,即: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産總值比二○○○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在“5.31講話”中,他再次強調了這個“三步走”戰略。如果一步跟著一步地實現了這三個階段的目標,那就意味著不斷地接近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作者為中央黨校校委委員、科研部主任 )

    中國網 2002年6月11日


怎樣理解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 
我國各地認真學習江澤民“5.31”重要講話
寧夏就學習江澤民“5.31”重要講話發出通知
全軍和武警部隊:學習“5.31”講話 全面貫徹“三個代表”
江澤民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發表重要講話
三個代表與中華民族復興之路
迎接黨的十六大
學習實踐“三個代表”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