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開發再次引發人們關注風景名勝區命運  

    -新版本的景區出讓在操作上更具隱蔽性

    -為何非要變相轉讓,究竟誰獲好處

    -對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問題,存在兩種觀點

    “國內一些地區賣山賣水賣瘋了”,這句令人悚然的媒體評語直擊現象,但多數人都相信表像後面一定隱藏著更令人震驚的故事。

    與今年春天一起半路擱淺的著名山水景區買斷案相比,最新版本的類似景區開發案例在操作上變得更悄無聲息,更隱蔽,更迅捷。

    真的是絲毫不破壞?

    最新的故事來自湖北,這一回事件的主角知名度絕不亞於以往任何一家,它就是武當山。

    就在上周,武當山旅遊特區宣傳部的陸家良明確否認此前有關媒體的説法,而是稱:武當山既沒有賣,也沒有出讓,開發引資也不是10億元,而是只有2.6億元。但在隨後對一系列有關開發問題的解釋中,帶有濃重鄂西北口音的陸家良講話混沌不清,甚至給人的感覺是講話前後矛盾。

    陸描述了他們的“開發計劃”,其內容之核心是八大項目開發:

    武當山火車站改造工程;武當山太和大道改造工程;武當山劍河改造(倣建清明上河圖工程);五龍宮改造——旅遊生態項目;太子坡開發——在峽谷中建生態項目,原始植物園;武當山引水工程;武當山石道修復;武當山文物博物館。

    陸家良在談話中不止一次重復説,一切開發都是在絲毫不破壞景區、保證世界文化遺産的條件下進行。他説開發的項目都是基於保護的原則進行,沒有一項是違反有關規劃,違反有關規定的。

    地處鄂西北的武當山是一座道教名山,此外北宗少林,南宗武當,武當山更是中華武術的發源地之一。武當山文化資源、旅遊資源異常豐富,當地政府現在的思路是“以項目促進發展、促進維護”,即“項目興區”。為此地方成立了武當山地區招商局,其職能就是全年向海內外招商。

    按照他們的説法,武當山開發的核心就是一條——“項目興區”,即通過各種形式的投資方式啟動並完成上述8大項目。據説在8大項目中的資金來源中,既有國家的國債資金,也有企業出資,更有引入了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亞的投資者。

    按照常理,對於武當山這種名勝古跡,國家投入專項資金予以保護,但海外資金的介入註定不那麼簡單,過去的很多例子錶明,在名勝古跡、文化遺産面前,大多數情況下海外資本仍然是要逐利而生。對於這樣的懷疑,陸家良先是説海外的一些投資是無償的,但之後他又舉例説,在太子坡項目中,外方在此投資,將建武術培訓基地,我們負責武術培訓,至此不難看出這個項目會通過怎樣的形式獲取商業利益。

    武當山開發比媒體報道的要快得多,至6月,太子坡工程已經有了模樣,倣建的清明上河圖完成了一期,太和大道、火車站基本竣工。

    “投資方正在考察立項,下一步我們還有更多的開發項目,”陸家良談到工程進展之快就很興奮,他所説的“下一步項目”包括“度假村”、“武當文化村”等等。

    遺憾的是,在北大世界遺産研究中心的謝凝高教授那裏,武當山的做法遭到了質疑。

    作為研究風景與風景區專家,謝凝高教授曾在20世紀80年代末參與武當山景區的規劃評審。“不可能不破壞景區,太子坡就在景區之中。”謝先生對湖北的一些做法感到不可理解,“武當山的景區規劃早已完成,景區的建設開發都應按照經國務院審批的規劃進行。”

    謝先生認為武當山的做法是“違法之舉”,在他看來,受商業利益的驅動,一系列的開發將破壞這座名山上至少有四五百年曆史的完整的文物古跡與文化遺産。

    資本市場的“山水宴”

    在持續升溫的山水投資熱中,引資(許以條件,主要是土地)、合資、上市是最近幾年中使用最多的手段,武當山的開發思路也大致離不開這幾套路數。

    於是,一些地方將“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發揮得淋漓盡致,先是地方景點進行嘗試,後進而省級、國家級風景區也大膽策劃,推出項目,在資本運作者看來,這更像是端出了一道資本市場的“山水宴”。

    較早引發企業介入與保護之間爭論的事件是武漢黃鶴樓上市,1999年黃鶴樓從武漢市園林局劃入武漢三鎮公司運營,於是引發了黃鶴樓上市的擔憂與討論。

    其後一年,江西滕王閣、湖南嶽陽樓的收購、上市引起了更大的爭議。特別是岳陽樓,由於其文物價值之所在,把之拿去做經營性發財項目立刻引起社會多方的反對。

    媒體評彈一浪高過一浪,但地方利益之舉難以阻攔,各地方我行我素。在轉讓之風升溫之時,一股旅遊資源上市熱又在各地興起,各地競相包裝旅遊資源,以圖能在資本市場圈到一筆錢。

    至2002年,股市一路疲弱,地方上見股市投機不成,於是開始策劃更有膽量的圈錢方案,一些“買斷”之類的字眼開始出現。當然這一切行動的理由都是開發旅遊資源,提高旅遊收入。

    依謝凝高教授看來,無論是武當山,還是前文提到的那段因中途擱淺未賣成的山水,都不需要大規模投資開發就可以直接利用,甚至稍加整理就可以向遊人開放,還可以通過門票收入來保護自然資源與文化遺産。既然如此,那麼地方上還為什麼非要引資招商呢?

    各地方都有一個自己的説法。就武當山來説,前不久的一家媒體就披露了十堰市胡仲軍的想法:大的景區經營權轉讓早就有先例,為什麼他們發展快?因為有了現代企業的介入,改善了管理,也帶來了巨大的資金,大家都這樣做了,我們也可以,又不是搞什麼新的東西。通過這段表白,顯而易見的可以看出,各地方競相向山水開刀的目的,就是開發旅遊,向山水要效益,一句話就是目前的效益還不夠。

    謝凝高教授認為向旅遊資源要效益沒有錯,但不能以破壞自然與文化遺産做代價,他説這種開發應該實現職能的分化,旅遊開發區應嚴格限制在風景區之外,實現旅遊區與風景區的功能分區。

    應該可以相信,無論是武當山人還是其他地方人,對謝教授的觀點不會絲毫不知,更何況許多國家級風景區都有規劃在案,按照記者的分析,向海外資本、民營資本變相出讓、租賃風景區經營權,很可能是某個利益階層、某個部門甚至某個人在其中起作用。

    幾年前山東泰山風景區的遊覽索道使用到期,當地群眾及各方專家強烈要求拆除索道並恢復泰山原貌,但事態發展的結果是,不但索道沒有拆除,而且還由一條變成了三條,規模也相應擴大,有理由相信,這一切都是既得利益者和旅遊部門的保護使然。

    兩種觀點

    中國的名山大川與文化遺産正在兩種觀點下被爭論著,同時也因缺乏保護而遭受著煎熬。

    在地方政府看來,旅遊招商是改革思路之舉,前不久的媒體報道説,一位省級負責人曾表示,歡迎各界人士以租賃、買斷等方式投資景點景區。十堰市副市長胡仲軍也表示:“對武當山進行經營管理,實行企業化運作。政府制定一個科學可持續發展的規劃,企業在此規劃下發展。”

    地方上更多地將景區予以企業化的色彩,專家也認為旅遊資源地保護應開拓新思路,一個專家認為,傳統的旅遊區管理委員會模式往往導致幾百平方公里的旅遊區成為管委會自己的財富,既不能富市,也不能富民。市場運作機制的缺乏,使風景區收入不足,常常處於虧損狀況,用於旅遊資源保護和開發的投入就更不足。其結果是,既無力開發,也無力保護,而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並不意味著國家對風景名勝失去了監管權,這其中建立對經營者的約束和監管機制是關鍵。

    一些地方景區的嘗試性改革,的確也取得了成效,例如四川碧峰峽在由成都萬貫集團入主並取得經營權後,開發生態旅遊資源,一年繳稅五百多萬元,成為旅遊資源整合的成功案例。

    但是恰恰與上述觀點相反,業界還流傳著另外一種觀點,特別是對於像武當山這樣的國家一級風景區來説,更有一批人士擔心,更大的可能是開發導致破壞。

    建設部有關人士上周在談到風景名勝開發時,就表示雖然部裏對這一問題還沒有明確表態,但是他們認為:“一開發就會動,一動就會破壞自然風貌,無論是古跡還是名勝都是由建設部管理。”

    “風景區的作用主要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精神文化活動的場所,不是進行經濟開發的地區。”謝凝高教授認為,“武當山原貌反映出的就是建築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一旦開發就會將這種關係破壞。”

    “目前中國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面積僅佔國土的0.55%,而在一般國家都應該達到2%以上,受人口等因素的限制,本應繼續擴大的風景區比例已經擴大不下去了。”謝教授用8個字對當前的風景區開發予以概括,那就是“錯位開發,超載開發”。按照謝教授的觀點,風景區內不能開設豪華賓館,不能開設太多的過夜床位,風景區的主要功能就是科研、教育、遊覽、啟智及創作山水文化的體驗活動,而像此前傳出的開設美食街一類的策劃是十分荒唐的。

    資本的力量在市場經濟中是特別強大的,更何況是在那些沒有任何資源的風景區所在地,受利益驅使,風景資源的管理者太容易與資本結合,這不得不令人們對未來相當的擔憂。

    “山水盛宴的可怕之處是資源的不可恢復與有限,幾千年的文化遺産與自然風景一旦失去,永遠不會再回來。”一位專家這樣説。

     《北京青年報》2002年6月3日


湖北十堰:醞釀"出售"武當山?
建設部要求各地制止風景名勝資源過度開發
新歌迭出廣為傳唱 探秘武當山“民歌家族”
武當山大型生態旅遊項目全面啟動
武當山金殿須彌座巨石之謎被破解
120處國家風景名勝區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由國務院審批
國家將嚴格控制風景名勝區的各類建設活動
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