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浪底水庫將進行世界水利史上最大一次人工試驗  

    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李國英在鄭州正式對外界宣佈,黃河歷史上首次調水調沙試驗將於7月4日開始,歷時10天,這是我們國家探尋自主調控黃河泥沙的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實踐。

    黃河的主要問題是泥沙問題。由於長年泥沙的沉積,黃河在下游地區已經成為一條地上懸河。此次調水調沙試驗主要是通過調控小浪底水庫下泄流量,尋找黃河下游不淤積的臨 界流量和臨界時間,同時還要達到對下游河床沖刷的目的。

    根據數次模型實驗和計算結果,此次黃河小浪底水庫調水調沙試驗的下泄流量將控制在每秒2600立方米,主調時間為6天,整個過程不少於10天。利用黃河小浪底水庫實現調水調沙已具體準備了兩年。黃河調水調沙是迄今為止世界水利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工試驗,蘊含著很高的科技含量,是黃河人經過長期探索後對自然規律的一種認識和把握。

    為保證黃河首次調水調沙試驗的成功,黃委會所屬河務、水文等部門已做好充分的準備,下游浮橋已全部拆除,並對灘區內串溝等進行了淤堵,確保灘區不出現漫溢。

    黃河的根本問題:泥沙

    黃河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國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9省(區),在山東省墾利縣注入渤海,幹流全長5464公里。她雖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但在歷史上又多次氾濫成災。

    黃河根本的問題就是泥沙。由於泥沙長年沉積,堵塞河道,導致歷史上黃河多次決口改道,而且黃河在下游地區已經成為一條地上懸河,河床高出鄭州5米,高出新鄉近20米,有人形象地比喻為“在黃河下游地區近億人的頭上懸著一個大水庫”。

    黃河是著名的多泥沙河流,平均含沙量為每立方米35公斤,平均每年有16億噸的泥沙被衝到下游,居世界大江大河的首位。黃河80%以上的泥沙來自汛期,汛期泥沙又集中來自幾場暴雨,常常形成高含沙量洪水。記者余勇小浪底擔負重任:調水調沙

    多年來,治黃人一直在探索通過人工的手段,利用自然的力量改變當前天然的不平衡的水沙關係,塑造一種理想的水沙關係。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黃河水利委員會專家明確提出“調水調沙”的理論,通俗地講,調水調沙就是利用水庫控制水量,達到沖刷黃河河床沉積的淤沙。這種手段主要靠黃河干流上佔有關鍵地位的水利工程來完成。去年年底,完全竣工並投入使用的黃河小浪底水庫,是一座以防洪(防淩)、減淤為主,兼顧供水、灌溉、發電的水利樞紐工程。利用小浪底水庫進行調水調沙,儘量減少黃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積,是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的主要任務之一。

    此次黃河調水調沙試驗的下泄流量將控制在每秒2600立方米,主調時間為6天。也就是説,小浪底水庫將以每秒鐘流過花園口水文站的水量在2600立方米的標準,放水6天,大約13.5億立方米的水量。為了實施這次調水調沙試驗,黃委會已經準備了兩年。在調水調沙試驗期間,還將動用衛星觀測下游河勢情況。調水調沙開始後,河南、山東兩省將出動數萬人,不但要進行氣象、水位、流量、泥沙、淤積斷面等的觀測,還要準備好對黃河下游786公里範圍內險工、險段的搶險。

    《大河報》 2002年7月1日


科技進步和電腦廣泛應用 黃河啟動"數字防汛"
黃河斷流非人為所致
黃河小浪底(多圖)
小浪底工區停止開展旅遊活動
黃河小浪底工程:國際慣例為何“水土不服”
小浪底交出綠色答卷
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完工
遠足王屋山 盡興小浪底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