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浪底交出綠色答卷

    2002年新春,小浪底人除了喜獲7年主體工程完工的消息外,還收到了一份意外的禮物:3萬多只候鳥落戶小浪底。

    這可樂壞了建管局環保處的同志們。“我們總算等到了這一天,10年的努力沒有白費,隨著濕地面積的擴大,小浪底將變成鳥的天堂。”負責人動情地説。

    説起小浪底,大家都略知一二:它是黃河的大型樞紐工程;它由世界銀行貸款11億美元;它聚集了51個國家的700多名專家和上萬名中國建設者;它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大的國際招標工程。但小浪底人10年書寫綠色答卷的故事一直鮮為人知。

    小浪底施工區地處河南孟津、濟源兩地。此處曾是出血熱、瘧疾、腦炎的高發病區,加上工程規模大,建設週期長,施工期人員多,極易給自然環境造成破壞。一旦工程開工,幾千人甚至幾萬人會在短時間內聚集施工區,如果管理滯後,常會發生因污水、垃圾污染而引起的一些流行性疾病。這在國內外都有慘痛的教訓。為此,1993年小浪底建管局專門設立了資源環保處。在企業設這樣的部門,小浪底是國內首家。

    小浪底率先把環境保護條款列入工程合同,並與工程監理同步進行環境監理,開創了我國水利水電施工環境監理的先河。

    資源環保處的擔子真不輕,“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要把這些事管好,環保處織了一張特殊的網:9名國內外專家組成了國際諮詢專家組,每6個月對環保工作進行實地考察;12名環境監理工程師每6個月寫一份“環境監理報道”,提交國際諮詢專家組和世界銀行官員評議;環境監測隊伍對水、氣、噪音、土壤等進行不定期監測,為業主抉擇提供正確的依據。7年來,每月第一個星期一的“環境例會”雷打不動地開。

    參與環境管理的專家和專業人員達上百名,環保的合同簽了幾百份。“要把環保合同像聖經一樣來讀。”負責環保的同志頻頻向記者提起這句話。

    正是有了這本“環保聖經”,小浪底出現了許多新氣象:75噸位的大型汽車行駛在工地上,看不到多少灰塵,整個路面濕不起泥,幹不揚塵,因為每隔1個半小時就會有灑水車給路面灑水。一輛灑水車一天要跑6趟,灑水180噸,僅大壩這一個標就有灑水車6輛,僅一條施工主道的日耗水量,就可供一“三口之家”用上4年。

    工地上材料物資碼放整齊,沒有大家司空見慣的工地上的臟亂。因為,所有可能對環境造成污染的廢棄物都要特殊處理,該回收的回收,該掩埋的掩埋。

    修車時,廢油滴在路上,立刻就會有人將這塊土鏟走,再拉來新土鋪上。

    工地上,有人渴急了,低頭就喝自來水管流出的水,不用擔心鬧肚子。因為,水經過了最先進的技術處理,水質化驗員每隔8小時進行一次化驗。

    每個月都會有人對施工區的老鼠和蚊蠅密度進行本底值調查,一旦超標立即滅殺,主體工程建設7年間,施工區未發生一起傳染性疾病。

    為了保證洞內施工的空氣品質,規定禁止汽油車入內。一家聯營體從北京買回20部汽油工具車,不得不按合同條款全部該裝成柴油車。

    在營地上,工人們的菜盆在開飯前都罩上了塑膠紙;工人們就紮營在黃河邊,但他們洗浴後的水卻偏偏要繞很遠的路經凈水池後才流進黃河。

    為了環保,小浪底還搞了一場“廁所革命”。在“幹打壘”的年代,地上挖個坑,四面圍圈竹蓆就成了廁所。即使80年代大型水利工程,也以河道邊坡上的懸空式、吊樓式廁所為主。在小浪底工地,踩不到“地雷”,卻能看到很多的“WC”,按照環保要求,它採用了水衝式廁所,並由專人打掃,每天由抽糞車清潔便池,並把糞便專門運往指定地,用先進的進口生化處理系統處理。

    10年內,小浪底植樹130多萬株,生活區綠化面積達4萬多平方米,按國家園林城市標準———每人平均5.5平方米的綠化面積,小浪底每人平均達80平方米,算是不折不扣的“綠色莊園主”。

    “誰説我們築起的僅僅是一座大壩,我們用了10年的時間在建一座大花園,而且我們還將繼續幹下去。”——環保處的同志如是説。

    《中國青年報》 2002年1月0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