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蹤20年而今要跨越 我國科技戰略發生重大轉變

    “跨越”首次成為我國科技發展的戰略目標,這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頭一遭”。科技部部長徐冠華日前明確表示,我國科技發展戰略必須加快實現從以跟蹤模倣為主,向以自主創新和實現技術跨越發展為主的轉變。

    

    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過科技攻關、技術引進和技術改造,解決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一大批關鍵技術問題,提高了産業技術水準和競爭力。但是,目前我國産業發展很多還是沿襲産業技術梯度轉移的模式,技術發展也是以跟蹤模倣為主。

    

    “加強原始性創新,努力實現這種戰略轉變,應當成為我國新世紀科技發展戰略的重要指導思想。”徐冠華説,“無論是在基礎研究、戰略高技術研究領域,還是在産業技術領域,都要著力強化原始性創新能力,更多地形成自主智慧財産權。”

    

    據悉,為實現技術跨越,國家將在“十五”期間投入50多億元,實施大型積體電路和軟體等12個重大科技專項,以迅速搶佔一批21世紀科技制高點,力爭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過渡期內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和實現産業化,提高我國在重點領域的國際競爭力,有效應對入世後技術壁壘的挑戰。

    

    無論是科技部組織實施的“十五”863計劃和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還是中科院正在實施的科技創新戰略行動計劃,都強調創新和注重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掌握。新世紀的中國科技發展戰略,正發生著從“跟蹤”到“跨越”的重大轉變。

    

    為實現跨越,從增加科技投入到科研院所體制改革,從人才爭奪到技術標準的制定,從智慧財産權的管理到大力發展科技仲介機構,從科技管理隊伍的建設到凝聚全社會科技力量,中國科技界正在厲兵秣馬。加強科學研究基礎設施建設、營造有利於原始性創新的良好文化環境等措施,也將為我國科技戰略的轉變提供保障。

    

    新聞分析:科技跨越會不會成為水中花、鏡中月?

    

    改革開放20多年來,“跨越”首次成為我國科技發展的重大戰略目標,也成為新年伊始中國科技界發出的最強音,不能不引起輿論和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在跟蹤、模倣20年後,我國科技決策部門緣何提出如此重大的戰略轉變?中國科技究竟如何跨越?跨越會不會成為水中花、鏡中月?

    

    專家指出,冷靜分析形勢後,強烈的危機感和緊迫感促使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危機感從何而來?正如科技部在一份調研報告中指出的那樣,目前,我國産業發展很多還是沿襲産業技術梯度轉移的模式,技術發展也是以跟蹤模倣為主。在傳統經濟形態下,跟蹤和引進戰略曾經起到了十分積極和有效的作用。然而,一味著重跟蹤,將難以越過跨國公司嚴密的專利壁壘,使得跟蹤發展的技術在市場上實際應用的空間十分有限。因此,如果今後的技術發展仍主要靠跟蹤模倣,將會進一步拉大我國同先進水準之間的差距,並將最終形成技術依賴。如果技術依賴度越來越高,勢必使我們逐步喪失科技和經濟自主能力。在今天的國際環境下,技術依賴遠比資金依賴、市場依賴所帶來的影響更加深刻和難以擺脫。

    

    科技部部長徐冠華説,跟蹤技術發展不成産業。我國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們要在擴大開放中積極學習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提升我國産業技術水準。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産業的核心技術、特別是前沿和戰略高技術是引進不了的。這一大背景迫使我們必須改變科技發展戰略。

    

    世界範圍內科技發展的形勢,也促使我國作出了實施技術跨越戰略的選擇。科技是先進生産力的代表和集中體現,是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能否順應當今國際科技、經濟發展的趨勢,增強我國的科技實力,將直接關係到我國在新世紀的國際競爭地位。科技的創新和跨越發展已成為國家經濟成敗的關鍵,成為決定國際産業分工地位的基礎條件。原始性創新往往帶來技術的重大突破、新型産業的崛起、經濟結構的變化和無限發展的機會,今天的産業競爭也正由生産階段前移到研究開發階段。為搶佔未來科技與經濟發展的制高點,主要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都在制定和實施各種基礎研究和前沿高技術研究戰略和計劃。

    

    跨越是有著堅實的基礎的。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過科技攻關、技術引進和技術改造,解決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一大批關鍵技術問題,使中國科技在世界上嶄露頭角,整體科技實力大大增強,科技競爭力大為提升。尤其是近年來,從每秒運轉4000億次的曙光3000超級電腦的誕生到人類基因組“中國卷”的提前繪製完成,從晶片設計的一系列突破到電信新標準的提出,中國科技界的一系列成績更是讓人看到了希望。

    

    當今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新興學科、邊緣學科不斷涌現,技術更新速度不斷加快,這就決定了即使發達國家也不可能在所有科學技術領域中具有絕對優勢。我國擁有豐富的智力資源和一定的科學技術基礎,完全有可能利用後發優勢,實現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因此,加強原始性創新,努力實現科技發展從以跟蹤模倣為主向以自主創新為主的轉變,應當成為我國新世紀科技發展戰略的重要指導思想。

    

    跨越會不會成為水中花、鏡中月?為避免這種結局,科技部已經確定了明確的原則和堅實的步驟:確立科技發展在新時期國家戰略中的核心地位,“十五”期間投入50多億元實施12個重大專項,搶佔一批科技制高點,抓緊實施人才、專利和技術標準戰略,大幅度增加投入。科研院所轉制將進一步激活蘊藏在科技人才中的“核能”,評價體系的轉變和創新氛圍的營造也將為跨越提供“溫床”。

    

    “面對國民經濟結構調整的緊迫需求,面對加入世貿組織後的各種機遇與挑戰,科技工作必須與時俱進,不斷開拓創新。”徐冠華的話斬釘截鐵,擲地有聲。

    

     評論:科技跨越,支撐共和國的明天

    

    新年的鐘聲還在耳邊迴響,我國科技在歷經20多年跟蹤、模倣的發展後悄然發生了重大的戰略性轉變。從跟蹤到跨越,在意識到這一轉變的歷史意義和深刻影響後,我們不禁要為這一戰略的提出拍案叫好。

    

    因為,從跟蹤到跨越,是中國人作出的必然選擇。

    

    今年是“十五”的第二年,也是關鍵之年。在人們仍然沉浸在入世的喜悅之中時,中國科技界對自身實力的審視已經有了結果。經過100多年的追趕,中國科技和世界的差距已經從過去的遙不可及縮短到今天的短距離。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一系列重大科技計劃的實施,使中國科技在世界上嶄露頭角,整體科技實力大大增強,科技競爭力大為提升。然而,形勢不容樂觀,連續三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缺空,反映了中國缺乏重大原始性創新的尷尬事實;國際科技競爭力排名連續下降的消息,更是敲響了警鐘。

    

    再看世界,科技發展以“日新月異”描述已經顯得落伍,科技發展之迅猛完全超越人們的想像,而在新的世紀,科技必將對人類社會和人類自身的發展産生更加深刻的影響,徹底改變這個世界。昨天還是“奔3”獨領風騷,今天“奔四”已成為市場的主角;昨天還是微米時代,今天奈米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科學家的新寵。不是我不習慣,是這世界變化快。在讓普通人眼花繚亂的科技發展中,中國科技界卻面臨著迄今為止最重大的一次抉擇:是沿襲20多年來的跟蹤老路,還是另辟蹊徑,直搗黃龍?

    

    在悲觀論和樂觀論之間,務實的中國人選擇了一條堅實之路。世界科技史上科技中心三次大轉移的事實,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70至80年代的東亞四小龍,90年代印度、愛爾蘭的軟體奇跡,無不給我們某種啟迪。正如中國科協主席周光召所説:我國重大科技創新産生的外部條件正在形成,只要充分發揮科研人員的智慧和主觀能動性,選好發展戰略和領頭人,團結協作,艱苦奮鬥,在科學發現中做到以弱勝強、後來居上是完全有可能的。

    

    科技是先進生産力的代表和集中體現,是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從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同志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産力”到1995年黨中央提出科教興國戰略,再到今天江澤民總書記提出的“三個代表”,一脈相傳的國家發展戰略已經決定了科技的必然命運:從跟蹤到跨越。

    

    從跟蹤到跨越,戰略的轉變要求我們重新定位和選擇,要求我們堅持自主創新,如果不抓緊提高自主創新的能力,我們就會始終處於被動的地位。創新,創新,再創新,我們必須在全國掀起一個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高潮。

    

    從跟蹤到跨越,要求我們排除萬難,奮發圖強。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面臨著優化經濟結構、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地區協調發展、提高人口素質、徹底消除貧困等嚴峻任務。實施“十五”計劃,關鍵在於大力發展中國科技,為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提供強大的動力和保障。對於中國來説,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極為重要,我們必須緊跟世界潮流,抓住那些對我國經濟、科技、國防和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性、基礎性、關鍵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課題,抓緊攻關,自主創新。

    

    從跟蹤到跨越,我們必須增強使命感和緊迫感。時不我待,時不我予,入世後的衝擊將是全方面的,科技也不例外。如果不積極應對,入世後的科技壁壘,將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橫亙起一堵厚實的城墻。縮小科技差距,關鍵在於我們抓住機遇,迎難而上,實施科技跨越戰略,為共和國發展奠定堅實基石。

    

    面對新世紀的挑戰,風帆已經鼓起,戰鼓已經敲響。像我國這樣擁有豐富智力資源和一定科學技術基礎的發展中國家,完全有可能利用後發優勢,集中力量在具有相對優勢的關鍵領域取得突破,實現技術的跨越式發展。作為一個曾經創造過燦爛文明的偉大民族,中國人民有責任、有能力創造出新的科學技術成就,為人類新世紀的文明進程做出新的貢獻。

    

    

    

    新華社2002年1月13日

    


“邏輯炸彈”炸翻科技功臣
上海:政府不再主持科技鑒定
全國科技管理系統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受表彰
科技成果為何轉化難?
中國重大科技計劃將對外開放
中國將對外開放重大科技計劃
“十五”科技方略:50億元打造12個制高點
徐冠華:中國科技實施三大戰略應對入世
2002年全國科技工作十大任務
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在京召開
提出科技工作的五項基本原則和今年全國科技工作十大任務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