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移民給三峽人帶來了什麼?

    又是一個新年景。目前,三峽庫區已經歷了8年的移民試點和近10年的移民實踐,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二期截流就在今年年底。三峽工程是世界上已開工建設的最大水利樞紐,其最終動遷移民人口將達到120余萬人。

    辭舊迎新之際,記者踏訪庫區,深切地感受到:移民百萬,對世居高山幽谷的三峽人來説,從經濟到政治、從社會到文化、從生活方式到思想觀念,都産生了極大的衝擊和挑戰,同時更帶來了亙古未有的機遇。三峽庫區,已是一片充滿希望的熱土。

    開發性移民的方針,400億元的投入,120余萬人的遷移,大量的城鎮、企業搬遷為庫區重構經濟結構創造了條件與機遇

    三峽工程蓄水後,淹沒之處涉及湖北、重慶的兩座城市,21個縣,356個鄉,1711個村,127個城鎮,1599個工廠,動遷人口120萬。

    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涉及的大部分縣,位於川鄂邊境的大巴山南麓和鄂西山地的長江干支流兩岸,是我國著名的連片貧困區。多年來受三峽工程不上不下的影響,國家對這一地區少有投入。庫區每人平均耕地僅0.93畝,農業主要屬商品化較低的傳統農業,交通、通訊、能源等基礎設施落後,工業主要是一些傳統項目,規模小,發展後勁不足,城鎮發育程度低。20世紀90年代初,庫區的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和每人平均收入低於全國的平均水準。

    現實的矛盾推動三峽庫區走了一條創新之路──開發性移民。

    如今,走進三峽庫區,到處可以看見一片片移民新村,一條條新開的梯田種滿了臍橙、李子、桃等經濟作物,鄉鎮企業、個體商業星羅棋佈。借移民之機,庫區的農村傳統農業模式正在發生變化,“九五”期間,重慶庫區已實施的高效生態農業項目已有120余個。來到萬州五橋移民開發區黃柏鄉,140多公里長的沿江高效農業帶已成雛形,累計開發土地近萬畝,從國外引進雷竹、甜瓜、龍眼等40萬株名優水果樹在此安家落戶。據介紹,至2003年,這個産業帶可安置移民1.2萬人。

    三峽庫區移民大搬遷,為庫區工業的結構調整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庫區規模小、設備陳舊,污染環境,虧損嚴重,競爭力差的企業,借移民搬遷之機,得以重組,一批名優企業得到重點扶持。到現在,萬州區破産關閉企業65戶。與此同時,扶大扶強了一批産銷額過億元的企業,工業經濟整體扭虧,2001年實現利潤8000萬元。上市公司朝華科技的前身涪陵建陶原來只是一個生産榨菜罈子的小企業,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企業利用移民補償資金技改,建立了釉面磚生産線,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搶出了一片天地。有關專家指出,庫區企業大搬遷,也是對庫區工業結構的大調整,重新構建了庫區的工業體系。

    20世紀90年代初,清華大學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就認為,三峽工程所引出的庫區大規模的城鎮遷建,對城鎮化的推動將是巨大的。三峽庫區的重慶、湖北兩省市,共有秭歸、巴東、巫山、奉節、雲陽、開縣、豐都縣城將全部搬遷,萬州、涪陵兩座城市和忠縣部分搬遷,另外,還有更多的場鎮要遷移。專家指出,搬遷給這些城鎮規模的擴張、人口的集聚、功能的更新、老百姓生活品質的提高、投資環境的變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隨著庫區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三峽庫區一個新的城鎮體系正在形成。有著1400多年曆史的雲陽縣城,坐落在一個滑坡體上。舊城面積狹小、道路曲折,建築佈局極不合理。經過8年的建設,一座現代化的新城在舊縣城以西30公里處拔地而起,走進雲陽新城,街道寬闊整齊,樓房鱗次櫛比,醫院、學校、商場、電信大樓都已投入使用,6個功能小區已初具規模。

    移民工程建設同時也是庫區基礎設施的大建設,庫區用了十年時間,基本建立了與全國同步水準的通訊系統。庫區多年來主要依靠水運的交通格局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未來將有3條高速公路橫貫庫區,包括東西走向的318高速公路,經萬州、奉節、巫山、巴東到宜昌的沿江高速公路,以及重慶至長沙的高速公路。交通部還將把重慶、萬州港作為內河重點港加以復建。“九五”期間,重慶開始在庫區實施移民公路建設,這條沿江公路全長1735公里,涉及庫區12個區縣。公路建成後,可連接庫區沿江109個淹沒鄉鎮、695個村、470個居民規劃點,為農村移民致富創造了條件。基礎設施建設,交通格局的變化給三峽庫區區域地位帶來了新的變化。

    移民政策的兩大調整,實現了西部大開發所倡導的新的發展觀,為庫區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峽庫區山高坡陡、人多地少,農民的密集耕作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力越來越大,庫區的森林覆蓋率已由50年代的26%下降到目前的17%,基本找不到成熟的森林。三峽庫區共有土地21667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佔62%,庫區總産砂量平均每年1.55億噸,入長江的泥砂約為4000萬噸左右。加之這一地區地質條件複雜,每年汛期山體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環境問題,已是三峽庫區的隱患。

    現實條件向最早提出的“就近安置、後靠移民”的移民方式提出了挑戰。三峽水庫蓄水後,淹沒耕地多達39萬畝,淹沒線以下的農村人口34萬人,加上人口自然增長等因素,共需要安置的農村移民41萬人,需要耕地多達40多萬畝,而用盡各種手段,全庫區能得到的土地僅34萬畝。繼續在25度以上坡地開墾荒地,不僅會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而且會給這部分移民今後的生産生活帶來很多困難。1999年,根據三峽工程建設的實踐,中央對三峽庫區移民搬遷進行了兩大政策調整,一是決定將庫區12萬無法就地後靠安置的農村移民,向湖北、重慶兩省市的非庫區和11個省市安置。二是對污染、虧損、産品無市場的企業實行破産關閉。

    據估算,12萬農村移民外遷,將使大量坡耕地退耕還林,大大減少對庫區環境的壓力。而在全庫區關閉1000多家企業,將大大減少污染源,凈化庫區水質。大規模的移民外遷和大量企業的關閉,給庫區生態建設帶來了積極的影響。有關人士評價,兩項調整的積極意義在於實現了西部大開發所倡導的新的發展觀,為庫區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峽工程成庫後,對生態環境要求會進一步提高,三峽庫區因此而成為國家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地區被列入“十五”計劃。國家規劃用10年時間使庫區水污染得到根本治理,到2010年庫區水質總體上基本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品質2類水域標準,用大約30年左右的時間,建立起基本適應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實現庫區的山川秀美。國家為此對環境脆弱的三峽生態環境建設將進行大的投入,對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工業廢水、工業固體廢物及危險廢物處置、船舶污染進行治理,僅重慶庫區就要新建城市污水廠39座,垃圾處理場30座,其中“十五”期間完成21座污水處理廠和16座垃圾處理廠。用20年時間退耕還林還草322萬畝。

    按照這一規劃,約用10年到20年的時間,在長江兩岸可望再現青山綠水的秀美景色。

    移民是對庫區人觀念的巨大衝擊,觀念轉換是庫區人巨大的精神財富

    忠縣九蟒村是長江邊上的一個村莊,198戶擇岸而居的農民均需要搬遷,在三峽庫區屬比較典型的移民村。知道九蟒村外遷湖南郴州後,村民們都問:郴州有大河麼?這些聽慣了船工的號子的三峽人,普遍存在對故土的依依不捨的戀土情結。

    觀念曾經是制約移民工作和庫區經濟發展的重要障礙。全國勞模、全國十佳公務員之一的冉紹之曾感嘆地對記者説,都説計劃生育工作是農村工作的第一難事,在三峽庫區,移民才是第一難事。為了一個村的搬遷,他曾與村民連續開會32次,為了做通一個移民的思想工作,他曾9次到府做耐心細緻的工作。

    對世世代代居住在三峽庫區的老百姓來説,移民是對庫區人峽谷觀念的大衝擊,觀念轉換是痛苦的。1999年,國務院決定12萬三峽農村移民處遷長江中下游及沿海11省市。對三峽移民來説,這是一場心靈的考驗,是對三峽人傳統的故土情結的一種挑戰。雲陽縣首批外遷的一位移民,就曾堅持要把一個祖傳的水缸帶到幾千里外的上海。

    觀念轉換是痛苦的,但觀念一旦轉換,往往就會變成巨大的精神財富。通過近十年的移民,庫區的幹部群眾正在走出狹隘的峽江意識,以開放的胸懷擁抱世界。

    “走出夔門天地寬”。外遷的移民,在全國各地正發揮三峽人勤勞的美德,與當地人民一道,共創美好的明天。外遷廣東博羅縣湖鎮的巫山移民劉迎春,被這裡發達的經濟環境所吸引,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辦起了一個燈飾配件廠,成為外遷移民第一廠。

    就地後靠的移民,正借助移民機遇,走出傳統農業的小圈子,勇闖商品經濟的大潮。雲陽縣故陵村的移民,辦起了預製件廠、水泥廠,全村從事加工、建築業的有200多戶,辦飲食業的有300多家,另外還有30多家從事車船運輸、200多家從事個體販運。

    與此同時,庫區也是目前東部沿海企業在西部投資最多的地區之一。庫區企業借搬遷的機遇,打破地域局限與發達地區企業開展了多種方式的合作,娃哈哈、白貓、森達、常柴、格力、匯源等一大批外地企業落戶庫區辦分廠,庫區如今已是名牌匯集之地,外來企業成為庫區經濟強大支柱。對外開放,也正在成為庫區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大主題。

    三峽人,正敞開胸懷、舒展雙臂,擁抱世界,擁抱美好的明天!

    新華網 2002-01-05


考古隊雲集庫區 衝刺搶救三峽文物
三峽庫區最大地面文物搬遷 張飛廟今起"搬新家"
三峽永久船閘建設進展順利
三峽庫區安置移民39.5萬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