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生態還能恢復嗎?

    2001年12月29日,一份時間最新、內容翔實的調查報告,向公眾展示了目前令人堪憂的西部生態環境現狀。

    由國家環保總局、中科院、國家測繪局、西部12個省市區及有關科研部門舉辦的“西部生態環境現狀調查”活動,自2000年4月展開,歷時一年半。調查數據(截至1999年底)涉及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災害等多領域,共9類193項。主辦單位稱:該調查進程翔實、手段科學、結論客觀,完全可以滿足“公眾的環境知情權”。

    此前,已有不少生態專家指出,我國近年來對西部建設加大了各項投入,但投入的增加並未使西部生態得以儘快改善,有的地方甚至反而有惡化加劇的兆頭。這份“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現狀調查報告”有助於向公眾解釋這一現象。

    生態破壞到了什麼程度

    調查報告分析,西部地區生態系統目前呈現由“結構性破壞”到“功能性紊亂演變”的發展態勢。具體表現在:

    水土流失問題未有根本性改變。西部地區(不包括西藏)水土流失面積為10436.9萬公頃,佔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的62.5%。西部地區水土流失蔓延趨勢有所減緩,但並未得到根本性改變,部分省區水土流失面積超過其國土面積的一半,局部地區水土面積在增加。

    土地沙化依然嚴重。西部地區沙化土地總面積為16255.6萬公頃(內蒙古、甘肅、寧夏、陜西、西藏和新疆等省區的統計數據),佔全國沙化土地總面積的90%以上,沙化耕地和沙化草地的面積呈持續增長趨勢,且呈面積大、分佈廣、治理難度大的特點。

    局部地區土壤鹽漬化程度加重。由大水漫灌、新開荒地造成的土壤次生鹽漬化非常普遍。

    石漠化問題突出。川、渝、雲、貴、桂等西南五省(市區)石漠化土地總面積為729.5萬公頃,且分佈集中,危害嚴重,是西南地區最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之一。

    耕地總面積持續擴大,但卻主要來自“對林地和草地的破壞”。1986年到1999年,西部地區因草地開墾而增加的耕地佔新增耕地面積的69.5%,因開墾林地或果園而增加的耕地佔新增耕地面積的22.4%。此外,各地有大量耕地因産量低、成本高等原因棄耕,加劇了土地的水蝕、風蝕。

    森林生態系統“數量型增長與品質型下降並存”,森林類型比例日益不合理,生態系統調節能力減弱,病蟲害加劇。10年來,西部地區(不含西藏、雲南、重慶和新疆建設兵團)森林面積和覆蓋率均有增長,但森林活立木總蓄積量和單位面積活立木蓄積量均降幅很大;經濟林面積增幅達62.96%,而天然林、防護林面積卻分別下降14.5%和51%。幼齡林及中齡林所佔比例過大,達66.7%。

    草地面積持續減少,品質下降,鼠害嚴重。退化草地和草地鼠害面積分別佔可利用草地面積的29.5%和47%,且持續增長。根據“遙感”調查,90年代後5年,退化草地有55%轉化為耕地,30%淪為未利用土地;草地等級下降,優良牧草種類減少,毒草種類和數量增加。

    水資源開發不合理,導致河流斷流、綠洲萎縮、地下水位下降。此外還出現冰川退縮、雪線上升,天然濕地萎縮、湖泊鹽鹼化甚至乾涸等現象。

    因礦産資源開發造成的土地面積目前已擴展至181萬公頃(不含貴州、西藏數據)。可比資料顯示,青海、陜西、寧夏和內蒙古四省區由此造成破壞的土地面積,1999年比1986年增加了1.2倍。

    此外,伴隨生態破壞而來的還有:沙塵暴、旱災在上個世紀90年代起明顯回升,洪澇災害發生率90年代比80年代增長了近50%!西部由此遭受的經濟損失巨大。

    據可比資料,西部地區中的9省(市區)因生態破壞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佔同期GDP的13%。環保總局自然司司長楊朝飛説:“實際上,間接和潛在經濟損失更大!譬如,青海省1993年由於生態破壞直接經濟損失3.8億元,但間接經濟損失和生態破壞後的恢復費用達11.3億元。而這尚未包括基因、物種消失、生態功能失調等損失要素。”

    破壞生態的罪魁禍首是人類

    調查報告分析説,造成西部生態問題的成因複雜多樣,全球氣候變暖,導致近40年西部地區氣溫增高,部分地區降雨減少,某種程度上加劇了西部地區生態退化速度,但“人為因素的作用是造成西部生態破壞首要原因”。

    這種人為破壞體現為以下幾方面的矛盾: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與有限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之間的矛盾;人口增長及對生態環境品質要求不斷提高,與生態環境日漸惡化之間的矛盾;生態環境退化與自然資源短缺導致的局部與全局、眼前與長遠利益之間的矛盾;對自然生態環境的脆弱性、複雜性認識滯後,與經濟開發利用的迫切性之間的矛盾;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監管水準要求越來越高,與實際監管能力嚴重滯後之間的矛盾。

    楊朝飛舉例説:“西部地區農業灌溉用水比重大,農業節水工作滯後,水資源浪費嚴重。如一些綠洲地區,耕地不多,卻對水資源消耗極大。此外,毀林毀草開荒、陡坡地開墾、耕地棄耕等粗放型耕作方式大量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如平原水庫修建氾濫。”

    西部生態如何恢復

    “西部生態只要措施得當,還是有望恢復。但必須做到三點。”來自中科院的生態專家對報告提出的眾多方針對策,簡約歸結為:

    一、解決貧困問題。“貧困是造成西部目前粗放型經濟發展、掠奪式資源開發等短視行為的根源。發展經濟,才能標本兼治。”

    二、解決“人”的問題,控制好人類自己的行徑。“以調整人們的經濟行為為主,以生態工程措施為輔,重點消滅草原開荒、亂採濫挖、超載放牧、天然林砍伐、陡坡開墾、濕地圍墾、大水漫灌、水資源和礦産資源不合理利用等人為破壞行徑。”

    三、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建設為輔,對重點生態破壞地區的生態重建和恢復應順應自然規律,大力推進人工封育、圍欄、退耕還林還水等,積極發展農村能源,對現有天然林地、天然草場、天然濕地實行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只要不攙雜更多人為因素,大自然的自我調節能力是驚人的。” (陳娉舒)

    《中國青年報》 2002年1月04日

    


戰爭污染整個星球
重慶保護三峽庫區流域水環境
青藏鐵路建設中大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紀實
加速西部發展:計生協對口支援忙
德國:聖誕樹帶來的生態問題
中國邁出專業化鳥類保護的步伐
環境監測網讓您明明白白看環境
陳保善:國家學位點建設應適當向西部傾斜
中國留芬學人舉行西部開發座談會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