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頭二十年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
曾培炎

    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的新世紀頭20年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是未來相當長時期指導各項經濟工作的基本方針,對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從世界發展大勢和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高度提出任務

    (一)站在歷史的高度和時代的前列提出新世紀新階段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十六大報告以寬廣的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全面分析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的國際政治經濟局勢,深入研究和把握當今世界發展的大格局、大趨勢。儘管國際局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但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新的世界大戰在可預見的時期內打不起來,爭取較長時期的和平國際環境和良好的周邊環境是可以實現的。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給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有利條件。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迅速發展,全球産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以資訊技術為主要代表的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給人類社會的發展帶來新的巨大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這些既使我們面臨諸多嚴峻挑戰,也給我們帶來新的巨大發展機遇。因此,21世紀頭20年對我國來説,是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二)現代化建設新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提出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的立足點。一是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我們已經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戰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準,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階段,開始為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而奮鬥。與前兩步戰略目標相比,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時間更長、任務更艱巨。二是生産力水準上了一個大臺階,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市場供求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生産、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對經濟增長的要求,已經從量的增加逐步轉向更注重質的提高。三是工業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工業化的任務尚未完成,現在又面臨推進資訊化的艱巨任務。處理好資訊化和工業化的關係,實現資訊化與工業化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是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課題。四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體制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但還不完善,還存在很多制約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五是對外經濟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誌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我們將在更加開放的環境下,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

    (三)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是提出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的基本依據。我們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準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我國生産力和科技、教育還比較落後,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還沒有改變,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扭轉,貧困人口還為數不少;人口總量繼續增加,老齡人口比重上升,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大;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們仍然面臨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佔優勢的壓力;經濟體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體制還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鞏固和提高目前達到的小康水準,還需要進行長時期的艱苦奮鬥。

    形勢逼人,不進則退。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和高度的政治敏銳性,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充分估計經濟全球化和未來科學技術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巨大影響,增強緊迫感和憂患意識,順應世界潮流,瞄準世界經濟科技的先進水準,緊密結合我國實際,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為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全面推進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

    十六大報告提出,本世紀頭20年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基本實現工業化,大力推進資訊化,加快建設現代化,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準。可以説,這幾項任務抓住了新世紀新階段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關鍵環節。

    (一)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本保證。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經濟增長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速度,這是我國綜合國力、經濟實力、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強的重要條件。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還能不能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事關能否抓住機遇,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實現現代化的目標。今後20年,我國人口總量仍將繼續增長,又處在深化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就業矛盾十分突出。解決就業等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種種矛盾與問題,都需要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從目前的經濟基礎、市場潛力和體制環境看,我們完全有條件實現較快增長。儘管由於現在國內生産總值基數大了,保持較快增長的難度增大了,但只要我們在結構調整上確實取得成效,在體制改革上取得突破,經濟增長的潛力就會進一步發揮出來,繼續保持年均7%以上的增長速度是完全可能的。我們必須牢牢把握髮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衝破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改變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革除一切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千方百計加快發展。當然,我們所講的發展,必須是有效益、有品質的發展,是可持續的發展。

    (二)大力推動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環節。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加快經濟發展的著眼點要高,發展必須有新思路。新思路的核心就是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依靠結構調整促進發展,在發展中加快結構調整。我國以往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量的擴張解決短缺矛盾。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擴大,經濟結構不合理的矛盾日益顯現,經濟生活中的突出問題幾乎都與結構不合理有關。例如,我們在國內生産總值每人平均水準較低的情況下就出現了過剩現象,這是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結構以及地區經濟結構、城鄉經濟結構不合理的反映;長期困擾我們的“三農”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城鎮化水準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農村經濟結構不合理造成的;經濟效益差、市場競爭力低,直接與産業結構層次低、企業結構不合理有關;就業矛盾突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就業容量大的第三産業發展滯後。總之,我國經濟已經到了以結構調整促進發展的階段,不調整就不能繼續前進,不調整就不能健康發展。

    我們必須通過結構調整走出一條解決這些深層次矛盾的路子。一要通過發展和結構調整,推進産業結構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産業為先導、基礎産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新的産業格局。二要通過統籌城鄉經濟發展,提高城鎮化水準,調整城鄉結構,加強農業基礎,發展農業産業化經營,調整農業、農村經濟結構,使“三農”問題逐步得到解決。三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改造提高傳統服務業,提高第三産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這對擴大就業、加快城鎮化、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和國民經濟整體效率都有重大作用。四要通過推進西部大開發,加快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推進東中西部經濟交流與合作,優化地區經濟結構。還要支援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和改造,支援以資源開採為主的城市和地區發展接續産業,支援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發展,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三)基本實現工業化,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不可回避的艱巨的歷史任務。實現工業化的任務是新中國成立不久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提出來的。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奮鬥,我們已經建成獨立的、比較完整的、並有一部分達到現代化水準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但是,我國的工業化任務還沒有完成。基本實現工業化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使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顯著增加,城鎮化水準明顯提高,從事農業的勞動力比重大大降低,工業的技術水準和服務業比重大幅度提高。從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看,按照20年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7.2%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保持目前的水準計算,2020年我國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可以達到3000美元以上,大體相當於當時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準。從城鎮化水準看,國際經驗表明,工業化中期階段是城鎮化水準提高最快的時期。今後我國工業化進入加速階段,城鎮化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到2020年城鎮化率超過50%,是可以達到的。從農業從業人員比重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的加快,到2020年這個比重可以從2000年的50%降到30%左右。

    走什麼樣的工業化道路,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發達國家走過的傳統工業化道路,雖然使社會生産力獲得了極大發展,但也付出了資源過量消耗和環境生態遭到大規模破壞的代價。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們雖然一直在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是由於受歷史條件、經濟技術發展水準和經濟體制等限制,推進工業化、保持經濟快速發展,仍同保護資源、環境、生態之間産生了越來越尖銳的矛盾。資訊化不僅拓展和豐富了工業化的內涵,而且為我們解決工業化過程中的矛盾、加快工業化進程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我們要把資訊化和工業化結合起來,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資訊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在推進工業化過程中,要從國情出發,揚長避短,趨利避害,處理好幾個關係。一是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和傳統産業的關係。我國有龐大的傳統工業,相當一部分具有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水準。我們應當在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産業的同時,加大對傳統産業的改組改造,使傳統産業儘快提高水準,發揮更大作用。二是處理好資金技術密集型産業和勞動密集型産業的關係。既要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産業,提升産業結構,又要發揮比較優勢,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三是處理好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係。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産物,發展虛擬經濟要為促進實體經濟服務,並防止脫離實體經濟過度發展虛擬經濟。

    (四)大力推進資訊化,是促進産業優化升級和加快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推進資訊化,是黨中央面向新世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把大力推進資訊化作為本世紀頭20年經濟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表明黨中央高度重視資訊化在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巨大作用。

    實踐證明,推進資訊化,不僅可以促進一大批增長速度快、市場前景好、對整個國民經濟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培育眾多新的經濟增長點,還可以通過資訊技術的廣泛應用,改造和提升傳統産業,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成本,增強産品競爭力。資訊服務業的迅速興起,還可以促進第三産業的大發展。大力推進資訊化,將顯著地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水準,加快社會全面進步的步伐。我們要深刻認識、緊緊抓住資訊化這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把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資訊化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實現技術和生産力的跨越式發展。一是積極推進資訊技術在國民經濟和社會各個領域的應用,實施一批資訊化重大工程。圍繞結構調整,運用資訊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産業,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積極創造條件,促進政務、金融、財稅、貿易等領域的資訊化。發展網路資訊和各類專業資訊諮詢服務。二是加強現代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高速資訊網,建成結構合理、高速寬頻、面向未來的國家資訊網路。積極發展和利用先進技術,形成新一代高速傳輸網,提高網路傳輸性能和安全可靠性。強化網路與資訊安全保障體系建設。促進電信、電視、電腦三網融合。三是加快發展電子資訊産品製造業。積極開發核心技術,增強電腦與網路産品、通信和數字視聽産品及新型元器件等産品的製造能力,縮小與國際先進水準的差距。重點推進超大型積體電路、高性能電腦、大型系統軟體、超高速網路系統、新一代行動通訊裝備和數字電視系統等核心資訊技術的産業化。四是加快資訊資源的開發、整合和利用,努力改變資訊資源開發落後的狀況。

    (五)加快建設現代化,是同實現現代化第三步戰略目標直接聯繫的任務。現代化是一個歷史的、發展的概念。從當代發達國家的一般情況看,現代化的主要特徵是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勞動生産率、城市化率和科技教育水準等都相當高。我們要實現現代化,包括建設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就物質文明建設來講,主要指經濟的現代化。基本實現現代化,需要奮鬥幾十年,分階段逐步進行。在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所以,基本實現工業化,大力推進資訊化,就是加快建設現代化。當然,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也是加快建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必要條件。

    (六)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的客觀要求。發展必須依靠改革,這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驗。改革的不斷深入,成為過去20年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但必須看到,許多方面的改革還有待深化,制約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仍然存在,進一步解放生産力的任務仍然繁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需作艱苦努力。第一,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的任務尚未完成,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還需進一步深化。第二,市場體系還不健全,市場分割現象仍相當嚴重,生産要素市場發展滯後,以市場為基礎的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尚未完全建立。第三,收入分配關係仍未理順,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第四,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現象依然存在,公共管理職能比較薄弱。解決以上這些問題,必須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在改革上取得新的突破和重大進展,不斷消除束縛生産力發展的體制障礙。

    (七) 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準,是發展經濟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十六大報告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把提高人民生活水準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特別是對人民群眾普遍關心、關係廣大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如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就業和再就業問題、貧困人口脫貧問題等,給予了高度重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不僅包括要在經濟更加發展的基礎上使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而且包括要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更加完善的基礎上,使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安居樂業;要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使人民的思想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通過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使整個社會走上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準和品質。這些既體現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特點和要求,也再次表明,無論保持國民經濟較快發展,還是全面推進改革,無論基本實現工業化、大力推進資訊化,還是加快建設現代化,最終都是為了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發展和改革的任務完成得如何,最終也要體現在人民生活的改善上。把經濟建設和改革與人民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新特點,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在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堅持一切圍繞人的全面發展,一切為了人民、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的理念,深刻反映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內在聯繫。

    報告提出的新世紀新階段經濟建設和改革的各項任務之間具有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繫。例如,沒有資訊化的推進,基本實現工業化的任務就不可能在20年內完成;工業化任務完不成,城鄉二元結構就不可能打破,經濟發展的潛力就發揮不出來,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難度就會大大增加,現代化的進程就會受到嚴重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也難以實現。我們要按照十六大的總體戰略部署,堅定不移地把改革和發展推向前進,全面完成歷史賦予我們的各項任務。

    完成經濟建設和改革主要任務的重大措施

    十六大報告指出,為完成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奮鬥目標,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這是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和改革提出的總要求。就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來講,全面貫徹這“四新”要求,為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要採取以下幾方面的重大措施。

    (一) 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注重促進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為加快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産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必須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産力的作用。要根據世界科技發展趨勢,制定和完善中長期科技發展戰略。加強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優先發展資訊技術、生命科學、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大力推進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整合,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鼓勵科技創新,在關鍵領域和若干科技發展前沿掌握核心技術和擁有一批自主智慧財産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要以體制創新推進科技創新。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的轉化,建立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和科技創新規律的新型科技管理體制。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發揮大學和科研機構在知識創新中的重要作用,支援企業成為科研開發投入和技術創新的主體。發揮風險投資的作用,形成一套促進科技創新和創業的資本運作及人才匯集機制。

    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必須充分發揮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管理水準和品質。實施人才戰略,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大力吸引海外各類專業人才。完善智慧財産權保護制度。

    (二) 堅定不移地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增強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由於人口多、每人平均資源不足以及長期粗放經營,我們必須在收入水準較低、工業化任務尚未完成的情況下,就要下大力氣解決發達國家在完成工業化後的高收入階段才面臨的資源和生態問題。過去粗放經營,伴隨高增長的高投入、高消耗,以及不顧生態和環境的發展路子已難以為繼,今後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要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保持低生育率水準,控制人口增長。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各種自然資源特別是水資源,發展節水工業、節水農業,建設節水型社會。興建南水北調工程,抓緊解決部分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加強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戰略資源儲備。實施海洋開發,搞好國土資源綜合整治。國家和全社會都要加大投入,持之以恒地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強化城鄉環境污染治理。發展環保産業,增強全民環保意識。健全環境、氣象和防災減災監測體系。

    (三) 積極推進改革,擴大對外開放,不斷為經濟發展注入活力,拓展經濟發展空間。

    第一,繼續推進所有制結構改革,調動一切有利於現代化建設的積極因素,構築有利於發展的微觀基礎。既要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又要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援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使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要繼續調整國有經濟的佈局和結構,進一步探索國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積極推行股份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深化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在堅持國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産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産管理體制。發揮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在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和活躍市場方面的重要作用。放寬國內民間資本的市場準入領域,在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和對外貿易等方面採取措施,實現公平競爭。完善保護私人財産的法律制度。

    第二,健全現代市場體系,為加快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一要推進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發展産權、土地、勞動力和技術等市場。創造各類市場主體平等使用生産要素的環境。繼續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健全現代市場經濟的社會信用體系。打破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促進商品和生産要素自由流動。

    第三,轉變和規範政府職能,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一要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完善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提高宏觀調控水準。二要完善國家計劃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觀調控體系,發揮各种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長期的、基本的立足點。要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的方針,根據宏觀經濟形勢變化的需要,調整宏觀調控的方向和力度,充實和完善宏觀經濟政策內容,探索符合國際慣例的宏觀調控手段和方式。三要深化財政、稅收、金融和投融資體制改革。

    第四,深化分配製度改革,創造既有利於生産力特別是先進生産力發展,又有利於實現共同富裕的分配體制和機制。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發揮市場作用,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再分配注重公平,發揮政府的調節作用,通過轉移支付、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稅收等手段,援助社會困難群體,調節過高收入。規範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合理調節少數壟斷性行業的過高收入。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準。

    第五,堅持把“引進來”與“走出去”結合起來,提高對外開放水準,拓展經濟發展空間。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們一直以“引進來”為主。現在提出把“引進來”與“走出去”結合起來,實行雙向的對外開放。這表明,我國對外開放已提高到新水準。我國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必須在全球經濟的大背景下籌劃發展,經濟管理體制要逐步與國際規則銜接。要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契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經濟全球化,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發展開放型經濟,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在“引進來”方面,要大力改善投資環境,進一步擴大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規模,提高利用外資的品質和水準。鼓勵外資特別是跨國公司參與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國有企業的改組改造,投資農業、製造業和高新技術企業,興辦研發機構,把引進外資與引進先進技術、現代管理和專業人才結合起來,使利用外資成為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有步驟地推進金融、電信、貿易和旅遊等服務領域的開放。優化進口結構,著重引進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

    要把實施“走出去”戰略作為對外開放新階段的重大舉措。鼓勵和支援有比較優勢的各種所有制企業對外投資,帶動商品和勞務出口,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國企業和著名品牌。國家將通過制定境外投資發展戰略、規劃,健全境外投資服務體系,並從金融、保險、外匯、人才、法律、資訊服務、出入境管理等方面,為實施“走出去”戰略創造條件。

    (四) 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係,為發展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經濟結構深刻調整和經濟體制改革全面深化的時期,也是對外開放快步推進的時期,社會利益關係的深刻調整,將使各種社會矛盾比較集中。因此,處理好各種社會矛盾,保持經濟社會的穩定,對順利推進現代化建設至關重要。要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堅持發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相統一,在穩定中推進改革開放,加快發展,通過發展促進穩定。要密切關注影響社會穩定的各種問題,滿腔熱忱地解決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困難和問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擴大覆蓋面。特別要使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使他們感受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溫暖。

    (五) 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援。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要高度重視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要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創造豐富多彩、健康向上、形式多樣的文化産品,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

    十六大報告提出的新世紀頭20年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充分體現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貫徹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以改革開放促發展,以及最廣泛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等指導方針。我們一定要認真領會、紮實工作,把十六大提出的經濟發展和改革的各項任務及基本要求落到實處,為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局面努力奮鬥。

    《人民日報》 2002年12月6日

    


加快經濟建設和科技體制改革(圖)
十六大代表分組討論時表示:要推進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江澤民報告第四部分: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
可持續發展成為中國經濟建設的當務之急
十六大專題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