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簡揭秘中國歷史  

    揭秘一

    秦朝的歷史復活了

    來自湖南考古研究所的最新消息稱,自今年6月3日裏耶古城出土第一枚簡牘至今,裏耶秦簡的數量已經超過36000枚。這些秦簡經過藥水處理後,從中不僅可以看到寄往洞庭的郵書,同時它上面的文字也“復活”了湮沒已久的秦朝歷史。

    據介紹,這次在湘西出土的裏耶秦簡是一套極為重要的百科全書般的日誌式實錄。其作為發現年代這麼早、數量這麼多、內容這麼重要的簡牘,在中國尚屬首次。同時這次秦簡的出土是繼兵馬俑以後,秦代考古的又一驚世發現,其蘊涵著巨大的學術價值。

    專家表示,此次出土的裏耶秦簡是研究秦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第一手珍貴資料,不僅可與中國著名的史書《史記》、《漢書》等史籍互相印證,並能補充其短缺,對中國的檔案學、簡帛學、文獻學、秦史等學科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揭秘二

    中國最早的書信實物

    在這次出土的秦簡中,一枚上書“遷陵以郵行洞庭”的秦簡被考古專家認為是中國最早的書信實物,距今已有2200多年曆史。據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長袁家榮介紹,這枚寫有“遷陵以郵行洞庭”7個古隸文字的秦簡,相當於現在所使用的郵簽;這枚簡上的“酉陽丞印”就是當時人們在發送信函時用膠泥蓋在封口上的一個印記,相當於今天使用的密封條。這是當時官方傳遞信函所必須的一個程式,能夠保證郵件安全送達目的地。

    作為郵簽,這支竹簡有可能是在發送郵件時發信方的標簽,就相當於今天我們寫信所用的信封,也有一種可能就是收信方在收到郵件後的一個簡單的回復,告訴對方所發郵件已經安全送達。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高崇文説,在秦之前還沒有發現過完整的書信實物,這枚“遷陵以郵行洞庭”對於研究我國早期的郵政制度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揭秘三

    特快專遞源於中國

    秦朝現代社會人們寄信追求迅速、準確和安全,在秦朝也不例外。據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吳榮曾介紹,他在研讀已經清洗過的裏耶秦簡時發現,秦朝的一份郵書在寄發之前,都要進行封緘、登記,並且在郵書運作期間,只要是誤期或者封泥破損,都要被追究責任。同時各個郵寄區間都要詳細記錄郵書的性質、數量、種類、收文者、發文者、封泥是否完好和郵書受付時間、傳遞者等一系列內容;另外,郵書送達目的地後,要簽收登記,拆發郵書時,要做啟封記錄。

    更為奇特的是,吳榮曾教授在出土的一枚郵書性質的竹簡上竟然發現了“快行”兩個字,他欣喜地説,早在2000多年之前,中國就已經有“特快專遞”了。他認為,隨著中國在秦朝建立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確立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政體,迫切需要在全國範圍建立快速、高效、安全的資訊傳遞系統,以保證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署間行政公文和軍事情報的及時陳上與下達,由此逐漸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郵書寄發、運作、簽收和考核制度,從而保證了秦漢郵驛的高效運轉和政令軍情的及時傳遞。

    揭秘四

    中國文書檔案史長了200歲

    裏耶秦簡的記錄表明,早在秦始皇統治期間,就已經設有“洞庭郡”。這個考古新發現使秦代的郡達到37個,從而徹底改寫了秦朝的歷史。始建於西元前221年的秦朝,開創了中國統一的新紀元。其創始者秦始皇在位期間,大興“焚書坑儒”,許多珍貴的典籍和文獻被焚燬。在正史中,對秦朝行政制度的記載也只是寥寥數語,社會生活的記載更是不足千字。

    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張忠培認為,秦朝的歷史雖然短暫,但它卻是中國政治體制發生重大轉變的一個時期,因為這種體制從秦朝開始,就一直沿襲到了辛亥革命以前。但是目前關於秦王朝的文獻資料和文物遺存極少,號稱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西安兵馬俑坑雖然規模宏大,但令人遺憾的是沒有相關文字記錄。這次裏耶秦簡的出土,其價值和意義不可估量。他同時強調,這次裏耶秦簡的出土也必將在世界漢學研究中書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的有關專家談及此次裏耶秦簡的出土也激動不已,他們表示,這次裏耶古城和3萬餘枚秦簡的發現,不僅找到了秦代考古史上的里程碑式的珍貴材料,還為了解秦代社會歷史提供了比以前廣闊得多的全景式的思維空間。同時,它也將改寫和極大地填補正史中有關秦代歷史的大片空白,從根本上改變幾千年來戰國秦漢學術史的面貌。

    裏耶秦簡不僅改變了我們對秦朝歷史的了解,同時根據它上面的記載,中國以竹木質為載體的文書檔案歷史的記錄也向前延伸了200年。

    《北京晚報》2002年8月25日


專家稱湖南裏耶秦簡見證了土家族源流
中國考古界權威專家初解裏耶秦簡之謎
湖南出土秦簡所記內容令專家驚奇
湘西出土2萬枚秦簡“復活”秦代歷史
湘西出土兩萬枚秦簡 “復活”秦王朝歷史(圖文)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