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古界權威專家初解裏耶秦簡之謎  

    湘西裏耶新近發現的2萬枚秦簡當時有何用途?上面都寫了些什麼?湘西地處秦王朝西南角,為何有如此驚人的秦代考古發現?這2萬枚秦簡又是怎樣逃脫“焚書坑儒”災難的?……26日在長沙召開的湘西裏耶秦簡學術座談會上,中國考古界權威專家對此一一釋答。

    北京大學文博文院院長高崇文、原中國社科院歷史所所長李學勤、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張忠培、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朱鳳瀚、中國文物研究所所長吳加安、著名歷史學家吳榮曾、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沈建華等40余位考古界權威專家自昨天下午開始,在座談會上展開了熱烈而充分的討論。

    與會代表共同簽名並提供給新華社記者的《湘西裏耶秦簡學術座談會紀要》稱,“與會代表一致高度評價湘西龍山裏耶一號古井出土秦簡的重大意義,認為這是近百年來秦代考古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這份紀要強調指出,湘西裏耶秦簡的主體性質明確,已清洗秦簡的紀年從秦王政二十五年至秦二世元年,十幾年連續不斷,結合記載內容現可初步認定屬秦代當地官署文書,極大地增添和充實了秦代的歷史文獻和檔案資料。

    紀要認為,湘西裏耶秦簡一次性發現數量多達2萬餘枚,遠遠超過目前國內所出秦簡的總和,而且內容豐富,涉及政治、軍事、民族、經濟、法律、文化、職官、行政設置、郵傳、地理等諸多領域,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中國歷史上起承前啟後作用的秦王朝有關制度的了解和認識,對秦史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紀要還指出,湘西裏耶秦簡所處湘西酉水流域及武陵山區不僅戰國時期是楚秦等國相繼開發、對峙、征戰的前沿地區,更是歷史上多民族生息、繁衍、雜處之地。秦簡的發現不僅有助於填補該地區歷史記載缺佚的空白,了解和認識該地區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更有助於該地區考古學文化與民族文化發展序列與譜係的認識和建立,使該地區在中國歷史和民族發展史中的重要性得以提升。

    與會代表之一的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歷史學家吳榮曾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秦始皇當年“焚書”的對像是諸子百家的作品和經典文獻資料,而裏耶秦簡是官府文書,屬於官方資料,並不在“焚書”之列,因而在那場文化浩劫中倖免于難。

    秦簡牽動萬人心 專家妙語解疑雲

    湘西裏耶新近出土2萬枚秦簡不僅吸引了眾多專家學者,也引發了新聞媒體報道的興趣。26日下午舉行的“裏耶秦代簡牘學術座談會”記者見面會上,18位中國考古界權威專家直面各媒體記者,解疑釋惑。

    下午4時半,見面會正式開始,首先是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長趙福生宣讀了《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意見》,繼而是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副所長白雲翔宣讀《湘西裏耶秦代簡牘會談紀要》,之後,記者開始提問。

    有記者問:秦代簡牘的發現對我國古文字,文學的研究有何補充?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李家浩説:在文學方面,秦代簡牘豐富了對秦代官文的認識,以前大家對漢代文學的了解較多,現在我們擴展了對秦代文學的了解,但直接的文學作品沒發現;在文字方面,秦代簡牘屬早期古文字,發現的2萬多片簡牘當中有隸書,篆書,草書,風格各異,對我們研究古文字很有幫助。

    一名電視臺記者發出疑問:關於簡牘的數量,一種説法是發現近3萬枚秦簡,另一種説法是2萬多枚,請問那到底是多少枚呢?另外,這次考古發現有幾個全國第一,發現的古城以前是軍用,還是民用?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長袁家榮説:到現在為止,出土的簡牘完整的有2萬餘枚,還有近1萬枚的簡牘碎片,加起來是將近3萬枚,但為謹慎起見,還是説2萬枚比較準確。至於古城的性質,工作還在繼續做,不好最後判斷,初步推測古城很可能是軍用。簡牘的意義重大,究竟有幾個全國第一還沒做比較。

    有記者記者問:秦簡研究完以後,是否會歸還湘西?會不會專門建一座博物館存放秦簡?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長袁家榮答道:秦簡是國家財産,不是哪個縣、哪個地區的。今後秦簡放在哪個博物館,需要根據國家有關政策、法律來決定。

    新華網 2002-07-27


湖南出土秦簡所記內容令專家驚奇
湘西出土2萬枚秦簡“復活”秦代歷史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