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有個千年古建築群 藏在深山中無人開發(圖)  

    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鎮竟被20萬元“封殺”。這不是虛構,也不是炒作,它活生生地發生在江津市。

    8月9日夜,瓢潑大雨讓江津南部山區的筍溪河河水暴漲,處在河畔的千年古鎮中山鎮的電力被雨水切斷,整個古鎮在燭光的照耀下顯出其千年來的凝重與沉靜。然而,在古鎮等候得已異常焦急的是鎮長與鎮黨委書記,他們舉燭盼望著從重慶趕來的作家記者團。以為這個團的到來,會給古鎮出謀劃策帶來新的希望。

    20萬憋死古鎮

    當晚8時許,重慶一行10人抵達中山鎮時,鎮長胡在全迫不及待地開始講述這個古鎮的苦衷。

    然而,誰也沒有料到的是,鎮長的苦衷竟是由於沒有20萬元,古鎮就沒有能力請來國家級專家對古鎮進行全面考察,因而,這個西南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千年古建築群就不可能有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古鎮將無法引資進行保護性開發。

    直到今天,長達1.5公里南宋時期的民居裏依然住著305戶純樸的鄉民。據了解,這條街曾長達3公里,以青石板鋪設,東西兩排而走,中為騎廊式過街亭建築,建築群依靠河岸樹木樁採用吊腳樓式建築,高度為1—3層,墻體用木樁、木板、竹夾,屋頂全用青瓦鋪蓋。然而經過千年的河水沖刷,有的被沖毀、有的垮塌,建築群保存完好的目前僅剩1.5公里長,場上尚存鍋廠、鏵廠、銀舖、鐵匠舖、染坊,九代相傳的老藥鋪、老茶館、老酒館。除此外,這裡古橋無數、古寺廟達70多座、古寨110多個、古堡31處、古墓群面積達6萬平方米、古墓層層疊疊達2000多座,有史學家考證的漢墓、唐墓、宋墓、明清墓存在,其間還有岩棺、懸棺均完好保存。

    這裡有歷史悠長的船幫文化、馬幫文化、木幫文化、巴人文化、古移民文化、商旅文化、古戰爭文化……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充滿傳奇魅力的古鎮,卻陷入了絕境之中,由於無總體規劃與詳細規劃的出臺,資金無法介入,當地政府既不敢推掉這些不可再生、具有考古與旅遊的古建築,又窘迫於無資金修路、經濟無法發展的狀態。

    當置身在充滿人文景觀的古鎮裏,看著古鎮人守著千年老屋希望過上現代生活的渴望,古鎮的問題便凸現出來。

    千年鎖在深閨

    在這個千年古鎮上,種植業一向不發達,這裡歷來是商賈雲集之地,因而,鎮上有民謠:“鋤把磨窳了,扁擔挑彎了,養不活一家人。”時至今日,由於封閉的生活,在140平方公里上,還有物物交換,還有刀耕火種,中山鎮在千年之後的今天,成了貧困鎮。

    但中山鎮卻擁有整個西部甚至中國罕有的旅遊自然資源:距今六千五百萬年的侏羅紀大裂谷深藏在遮天蔽日的原始深林中,2萬多畝桫欏王國正如活化石見證著中山鎮的千年興衰,中山鎮的山、水、溪、瀑、漂、石、崖、洞、柱、灘,更顯示出自然界的雄壯秀美。

    然而,這一切的一切,如今都鎖進深閨人不識。

    只有中山鎮旅遊辦公室的劉棟林有許多想法,當年就是這個沒有任何官銜的搞文化宣傳的幹事發現了古鎮的存在,正因為摯愛古文化的劉棟林的四處奔波,古鎮終於在2001年成功申報為重慶十大歷史文化名鎮。

    在這個鎮裏,如果説是因為劉棟林的存在,文物得到了完美保護,一點也不誇張。但是面對璞玉般尚未被世人認識到的古鎮所有資源的開發,劉棟林陷入奇怪的怪圈,他非常明白,中山鎮需要開發,但是中山鎮不能亂開發,但怎樣才不算亂開發,劉棟林傻眼了。

    換句話説,劉棟林的思想困境也正是鎮上父母官的困境,手中捧著寶物卻不知道如何是好。當問及劉棟林是否考察過國內其他景點,回答讓記者大跌眼鏡。劉棟林説他最遠也才去過重慶,“其他地方都沒去過,因為窮。”所有對文物以及自然的保護,完全在劉棟林的下意識之中,“鎮政府連照相器材都沒有,更別談旅遊辦公室的經費。”

    據悉,上個月中山鎮的財政撥款為7000元左右,但教師就有500人需要補貼。這筆錢又怎麼能解決中山鎮開發的燃眉之急呢?

    現在鎮裏集資開始修路了,但劉棟林説希望鎮上的人更多投入資金,開發旅遊。記者問除了民間集資外,還有其他渠道融資辦法嗎?劉棟林搖頭。問及是否想過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得到政府撥款時,劉棟林的回答是,到現在許多領導還沒意識到這一點呢。

    畢竟對於一個貧困鎮而言,民間資金的出籠實在太難了。

    如今,全世界都知道江蘇有一個周莊,但對於一個可能文化旅遊價值遠大於周莊的千年古鎮,連生活在它身邊的重慶人都鮮有知道者——這,到底是誰的悲哀?本報記者冷淩

    

     重慶經濟報 2002年08月11日

    


拉薩老城改造:
是保護而非破壞
東西薈萃 承載歷史——澳門古建築群落巡禮
廣西發現類似迷宮的古建築群
寫在第五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公佈之後
川底下:
新建房會不會砸掉“金飯碗”
專家認為:清東陵是一部由磚石寫就的歷史
一點五億元修復明清古街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