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石廣生、戴相龍、曾培炎圈點經濟大勢

    石廣生:入世後八大趨勢

    在華商大會舉辦的中國經濟論壇上,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就中國入世後給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帶來的影響作了詳細的論述。他表示,世貿組織剛剛結束的第18次中國工作組會議,通過了中國入世的所有法律文件,可以預料,今年11月舉行的世貿組織部長級會議,將會接納中國成為世貿組織正式成員。中國入世後,對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將會産生影響,主要體現在8個方面:

    第一,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將會更趨完善。

    第二,中國的政策法律環境將會更加完善和透明。石廣生説,中國國務院有關部門目前已修改、清理了相關法律法規文件約2300件,其中擬廢止的830件,擬修訂的325件。入世後,中國將進一步清理、完善涉外經濟政策和法律法規體系,維護國家政策法律的一致性和權威性,為外商創造一個穩定、透明、可預見的政策法律環境。

    第三,中國市場將進一步統一和開放。

    第四,中國政府的行政管理將會更加規範和高效。

    第五,中國企業將獲得一個公平的國際競爭環境。

    第六,中國與周邊及亞洲國家的經貿合作將取得新進展。石廣生説,周邊及亞洲國家是華人華僑比較集中的地區,近年來中國和許多周邊國家的雙邊貿易呈現持續快速增長勢頭,中國入世後,無論是近期還是長期,都會給中國及周邊國家帶來“雙贏”。

    第七,中國將會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石廣生説,2000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首次超過1萬億美元,目前,平均每天有超過1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注入中國。預計從2001年到2005年,中國將進口約1.4萬億美元的設備、技術和産品。這將給世界各國工商界,包括華人華僑工商界,提供巨大的商機。

    第八,中國將在多邊貿易體制中發揮積極的作用。石廣生説,中國主張,新一輪談判應有利於消除南北差距,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應有利於促進世界經濟發展,促進投資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應對發展中國家給予更多關注;發達國家應切實履行其承諾的義務,改進發展中成員的市場準入環境。

    戴相龍:外資銀行五年後享受國民待遇

    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今天在第六屆華商大會舉辦的中國經濟論壇上透露,預計到今年底中國國家外匯儲備將達2000億美元,目前已經達到1900多億元。他還透露,預計全部中資金融機構可用於貸款的外匯資金有1500多億美元。

    戴相龍表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5年後,外資銀行和中資銀行將實行同等的國民待遇。

    他同時指出,中國未來5年中直接融資的比例會明顯上升,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對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提出新的挑戰。雖然中央銀行不會把資産價格納入貨幣政策目標,但將密切關注資産價格的變化,充分重視資産價格的資訊作用。

    戴相龍介紹説,為此中國人民銀行將進一步規範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聯繫,合理確定利率水準,完善股票質押管理辦法,讓符合條件的證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進入同業拆借市場,從制度上繼續支援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但是,央行同時仍將禁止信貸資金違規流入股票市場,防範新的金融風險。

    戴相龍透露,央行將研究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完善金融機構退出市場的管理辦法,對市場退出進行專業處置。央行將按照國際標準披露金融機構有關資訊,增強資訊的透明度,同時加大監管力度,減低金融風險,切實保障國家金融安全。

    根據戴相龍此次透露的最新統計數字,到今年6月底,中國國內金融業總資産已達21.4萬億元。其中,由人民銀行監管的國家銀行佔61%,股份制商業銀行佔13.5%,城鄉信用社佔9%,外資銀行佔1.6%,非銀行金融機構佔9.7%,證券、保險分別佔3.4%和1.8%。

    曾培炎:今後五年經濟年均增長7%

    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主任曾培炎今天在第六屆世界華商大會上演講時説,儘管目前世界經濟存在一些不明朗因素,今後5年一枝獨秀的中國經濟年均增長率仍將達到7%左右。

    他同時表示,為鼓勵廣大華商到西部地區投資,中國政府將為外資進入中國西部提供一系列優惠措施。

    這些措施包括,今後10年,對外商投資于西部地區國家鼓勵類的産業和優勢産業,一律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對在西部地區新辦交通、電力、水利、郵政、廣播電視企業,企業所得稅實行2年免征,3年減半徵收。對西部地區外商投資鼓勵類産業、外商投資優勢産業的項目,在投資總額內進口自用先進設備,除國家規定不予免稅的商品外,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曾培炎説,國家還決定把外商對銀行、商業零售企業、外貿企業投資的試點擴大到西部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自治區首府城市,允許外資銀行在西部地區逐步經營人民幣業務,外商在西部可投資電信、保險、旅遊業、會計、律師、工程設計、貨運和市政公用等服務業。

    

    《中華工商時報》2001年9月20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