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中國人應學會如何扔垃圾

    怎麼扔垃圾?

    説有不少人不會扔垃圾,不是誇大其辭。而正是這樣看似無關緊要的事情,卻使一位從事科學研究的博士改行做起環境保護的教育工作。她就是北京地球縱觀教育研究中心的李皓。

    “講環境保護,一個人最容易做的而且必須做的是,知道手裏的垃圾該怎麼扔。我以前從事免疫生物學研究,是希望大家健康,希望提高大家的健康品質。留學回國後,看不慣社會上很多人將垃圾隨便丟。如果大家連手裏的垃圾都不知道該怎麼扔的話,大眾的健康根本就沒有保障。因為現在的垃圾成份複雜,有些還是有毒有害的。我走出國門,回來後就感受更切:這片土地就是自己的家,要是連扔垃圾這樣的小事都不能做好,怎麼能管好自己的家啊!”

    一談起“垃圾”這個話題,李皓滔滔不絕。

    “我剛到德國留學時,就把廢電池扔在垃圾桶裏,有人馬上説這是有毒有害的,必須放到回收的地方。我就再不這樣扔了。回國後做環境教育工作,我也告訴別人這樣的環保知識。我非常希望讓大家都知道,對待手裏的垃圾不要那麼隨意,不僅僅是隨地亂丟、扔垃圾桶裏就行了;更要做好分類回收。紙、塑膠、玻璃等等都單獨放,紙可以運到造紙廠,塑膠等也都有把它們處理利用的工廠,而有機物可以堆肥,這樣,城市裏就不會再出現新的垃圾山。

    當前,處理垃圾的國際潮流是“綜合性廢物管理”,動員公民參與三個“R”行動,即減少浪費(Reduce)、物盡其用(Reuse)、回收利用(Recycle)。垃圾分類在許多國家特別是文明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已實施,回收已是婦孺皆知的常識。實際上這些對於中國老百姓來説並不陌生,過去我們有這種傳統。李皓説:“我們的差距在管理方面。我在國外看到,在社區裏,居民把廢紙、飲料罐、有機廢物等分開送到固定地點,然後有人收集清理,並不一定要放很多桶,那樣花費是很大的,效果也不見得好。物業管理要與居民溝通,可以給每家每戶寫信,告訴他們,你是這個城市的居民,你就更要愛護這裡的環境;告訴大家,星期一把廢紙送到哪,星期二集中塑膠……不一定多花好多錢,但管理者要多花心思,在方便百姓的同時,也通暢了把廢物送出去的渠道。可惜,我們的物業管理在這方面還是薄弱的,沒實施起來。”

    城市垃圾中大約有80%的成分是可以回收利用的。為了有利於回收,很多國家都制定出相關的法律,例如:美國新澤西州80年代法律就做出規定,為了回收再制,該州的社區都必須拒收三種垃圾:鋁罐、寶特瓶和報紙。奧地利制訂法規,要求到2000年廢物回收率達到80%;法國則要求回收75%的包裝物……由此可知,怎麼扔垃圾,不但需要宣傳與教育,同時還要有規則和制約。

    “綠色生活”使垃圾減量

    提倡“綠色生活”方式,這是涉及扔垃圾的另一個與每一個人相關的話題。

    著名環保科普作家唐錫陽先生介紹他的家庭垃圾減量方法是:外出包中裝一個折疊式購物袋,省卻購物時的外包裝;不喝瓶裝、罐裝飲料,外出自己帶杯子;買預處理蔬菜,適量供應食物,以減少廚余;果皮、葉子等放在大花盆裏作為花肥;購衣時認真考慮用途,件數少,非至破損,繼續穿用;信封迴圈使用,每天收到的就用不完;不備灰碟,客人也不準吸煙;不用紙杯和免洗食具;用不到的東西不帶回家,有人需要的東西儘量送出去,會使房間顯得寬大舒適。他的家庭從這幾方面著手,使垃圾量日益減少,有時好幾天沒什麼可丟棄。他認為,這些看起來是小事,實際都是保護環境的大事,如果人人都有這種環境意識,人人都這樣做,自然會影響到生産和市場風尚,自然會給我們的生活環境帶來新的氣象。

    而要讓公眾接受這種意識,成為自己的行動準則,有關環保的宣傳特別是教育現在的普及程度都還不夠。李皓談到,這幾年,環境教育逐漸走進了中小學的課堂,但成人教育這一塊卻還是空白。她寄希望於社區,説我國21世紀教育大發展,建公民夜校搞社區教育是非常需要的,而目前社會上缺少這樣的教育陣地,所以更多的環境宣傳教育還是通過媒體,在北京地球縱觀教育研究中心的李皓博士和她的同事,也是在從事這樣的工作。李皓介紹:“我們的‘中心’是國際環境影視集團(TVE)在中國的一個環境教育資料分中心,而TVE是聯合國環境署和世界自然基金會共同於1984年在英國倫敦建立的非盈利公益機構。目前,北京地球縱觀教育研究中心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的環境教育錄相資料庫,兩三年來來訪者達2000余人次;‘中心’現已有500余部來自國際國內的電視片、錄相帶和光碟,內容包括環保科普知識、污染治理技術、國際環境狀況、野生動植物保護、資源合理利用等等,‘中心’向中小學校、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環保機構和民間環保組織、政府部門以及個人免費借出這些環保影視資料,旨在促進環境教育資源的共用,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

    與綠色奧運緊密相聯

    這一次申奧,我們提出了“綠色奧運”的宣傳口號,把我們每一個人都與奧運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李皓説:“宣佈申奧結果的日子,是我在泰國參加會議的最後一天。那一段,在國外看到電視媒體上顯示的,並不都是支援中國的輿論,讓人感到中國這一次能申辦下來真是很難。那晚,參加會議的其他國家的同事們都出去玩了,就我和另一個中國同事留在旅館,守在電視機前,等待著申奧結果的公佈。當我看到中國申奧成功,我也跟著激動,跟著流淚。第二天會一結束我就回國了。可是,回來後,感覺刺眼的是,還是有人隨手扔垃圾。治理環境難就難在大家都糟蹋它。”北京2008年舉辦奧運會,環境治理是一大緊要事,一定要把垃圾分類、廢物回收這項管理現代化搞起來。李皓對此持樂觀態度,指出這不像有人説的那樣難以在短期內辦到,要待很長的週期。她認為:“一説幾代人往往會把責任推到下一代身上,要與國際接軌,就必須在我們這一代人完成。”李説,從她這些年做環境教育工作接觸到的情況看,民眾的環境意識提高還是很快的。令人欣喜的是,北京奧申委和市環保局已有了這方面的行動:建社區綠色環保站,人們可將塑膠、玻璃、金屬、紙張等廢棄物交到那裏,換得布袋子、再生紙、圓珠筆等環保産品。環保中心的工作人員會把這些廢物妥善回收,確保它能夠再利用。這是北京綠色奧運作動的一部分。它標誌著從7月底開始,北京有40萬市民在自己所居住的社區中開始迎接奧運的“綠色行動”了,第一批參與“綠色行動”的社區有景山、東直門、建國門、交道口、東華門、朝陽門等。這是一個好的開端,從這些小事做起,才真正體現出人們在為“綠色奧運”實現踏踏實實地做事,而不是只挂在口頭上的空洞口號。

    法制日報 2001-9-17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