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誰該盡義務——初中擇校費為何居高不下?

    目前,教育消費持續升溫,教育被看作一個有潛力的産業。國家統計局的調查表明,有半數以上的居民認為家庭教育支出速度過快,超過承受能力。近日,北京市統計局一項統計表明,本市高收入家庭子女教育費用年每人平均達8042元。完成一個子女的初中教育需要投入6.5萬元,完成高中教育需要投入8.5萬元,完成大專教育需10.7萬元,完成大學教育需投入16萬元。在擇校費、贊助費方面,初中教育投入居首,年每人平均高達14913元。義務教育階段為何花錢卻最多呢?到底是什麼地方出了問題?

      擇校掀起收費潮

      一些部門聽説我要採訪初中收費問題,都諱莫如深。我到某中學了解,學校説,物價局剛剛查完,剛把他們打發走。記者到物價局採訪,辦公室的主任告訴了我一個網站,説網站上有收費的項目,其他的問題則拒絕透露。我在該局的網站上只看到了如下內容:初中學費每學期130元,初中借讀費1000元,民辦公助學費5000元。這樣,我的採訪就進入了一個怪圈。校長拒絕,知道內情的有關人士三緘其口,學校的老師及財務人員,更是一臉的無可奉告。記者只好找在初中當老師的親戚幫忙,得知我碰的釘子,這位重點中學的老師認為這完全在情理之內。她説:“收費問題是學校的秘密,校長肯定不願意跟你談,而會計等其他知情者則不敢談。萬一哪兒説漏了嘴,這不是吃不了兜著走嘛。”在我的再三要求下,她才告訴我今年她們學校的收費行情。凡進他們學校的擇校生,贊助費要交3萬元,這是區教委規定的。極個別成績特別差的學生有交5萬的,最多的交了6萬。今年贊助費比去年低多了,去年最低的交了5萬。談到錢的去向,她説,全交給區教委了,由他們進行“收支兩條線”管理。

    今年北京初中的收費情況究竟如何呢?一位專門跑教育口的記者向我透露了一些內幕:“今年北京治理亂收費可動了真格,規定初中和高中的擇校費只能收3萬,多的一律退回。”他聽説海澱區今年退了4000多萬,東城區退了3000多萬。他告訴我,現在許多好學校不愛收有錢人家的孩子,而是愛收有“權”人家的孩子。家長能給學校辦事,你不交贊助費,學校也歡迎。他感覺,現在初中亂收費的問題不僅在收擇校費上,還有一些民辦公助學校收費也很混亂。近幾年,各地把一些辦得比較好的公立學校改制翻牌為具有民辦性質的學校,向學生收取高額學費和贊助費,這對擇校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類學校給教育秩序帶來的衝擊不小,上海長寧區東延安中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該校本是一所品質不錯的中學,曾一度改為民辦性質的學校而收費,家長們意見很大,後重新改為公立學校,經費全部改為政府負擔。

    在一些地區,有的學校明明不夠辦學的條件,但也拿到了辦“民辦公助”學校的通行證。國家有關文件規定,公辦民助、民辦公助這類試驗學校必須是獨立法人,有獨立校園、校舍,獨立核算、獨立辦學。而據河北省調查,80%以上的“民辦公助”學校不符合國家的規定,但是由於有所謂的合法手續,收費標準則比規定高幾十倍。

       對此,教育專家邵宗傑指出,擇校收費加重了家長的經濟負擔。這些年來,老百姓腰包裏有了些錢,但我們應該看到,大多數是省吃儉用節約下來的,以備全家人吃、穿、住、用及醫療所需。現在,為孩子上學就全部掏出來了。他認為,辦教育尤其是政府辦的公立學校不能在學生身上打主意,也不能老盯著家長的腰包,更不能用“願打願挨”做託詞。對“擇校吸引了家長把錢拿出來辦教育”的説法,他覺得這與硬從家長腰包裏把錢掏出來沒什麼兩樣。對義務教育來説,擇校生嚴重地影響了教育的公平性,聽任這種現象發展,就只能是有錢、有權人的孩子受優質教育,而無錢、無權人的孩子呢?顯然是不言而喻的。而某大學的王善邁教授説,非義務教育引入市場機制,適當收費是必要的,但教育不能市場化。教育提供的服務從總體來説屬於“準公共産品”,需要由政府和市場共同提供,其供求和資源配置需要由政府和市場共同調節。

       只要有高考,就會有擇校

       那麼,到底誰該為居高不下的擇校費負責?與有關部門的守口如瓶相比,孩子的家長談到這個問題倒是無所顧忌。中央某部當處長的郗先生的兒子今年剛上初一,通過關係交了錢進了一所北京市的重點中學。今年擇校的收費行情最低3萬,最高的達七八萬。今年能否進重點初中的關鍵不是僅憑錢,而是憑與學校關係的遠近和成績的好壞。對擇校收費,郗先生認為是學校的無奈之舉。好學校不收擇校費成嗎?國家給那點錢根本不能發展,連好老師都留不住。他對“初中是義務教育,不該收擇校費”的説法不太認同。他説,對貧困山區的孩子應該是義務教育,而對於城市的孩子,家長則希望受到精英教育和素質教育。現在家長們為了讓孩子上好學校不惜花大錢,為什麼?學校教育品質及各方面的條件差距太大,家長怕孩子在普通學校學不到知識。好學校不僅教學品質高,而且校風也好。家長們覺得孩子在這裡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但現在一個嚴峻的現實是:好學校滿足不了家長的需求,只能靠收費來限制人數。高考制度的殘酷,才使得家長爭先恐後交錢,就是借錢也要讓孩子上好學校,否則孩子將來就考不上好大學。對於擇校費,他總結道“學校無過,家長無奈,孩子無辜”。

       在所有的擇校中,初中生擇校是最厲害的,每年小學升初中時,都會出現一批忙碌的家長。華能集團的張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孩子聰明但不愛學習,屬於往上一提就出息,往下一滑就學壞的類型。“説什麼也得讓兒子上個好學校,否則,他就完了。”為了孩子能上一所不錯的市重點,他托了許多人,他形容自己那段時間把腿都快跑斷了。最後,他花了一萬元錢在北京最火的“黎昌海鮮”請校長等一行人吃了頓飯,又花了幾萬元的贊助費,才把兒子上學的事情搞定。

       在北京,能花幾萬元讓孩子進重點初中的,還算是有路子的家長,而大部分沒錢又沒路子的家長怎麼辦呢?王女士的孩子今年上初中,但他們夫妻倆屬於既沒錢又沒權的下崗工人,為了讓孩子能上一個市重點中學,他們兩年前就把樓房換成了在該校附近的小平房,並把戶口也遷了過去。“這樣孩子可以電腦派位,就近入學,就不用交擇校費了。”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呀。

       有家長説,今年北京重點治理教育亂收費,限制擇校費的金額,但這些舉措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國家對基礎教育的投入不足,導致學校之間差距很大,光禁止學校亂收費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短期行為。

       僅僅是教育投入不足的問題嗎?據了解,國家財政對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是財政投入的到位率與統計上的數字卻有差距。財政監督的“缺位”使得許多地方教育投資被擠佔挪用。另外,一些翻牌的民辦公助初中收的高額學費也無人監督。上海閘北八中的校長呼籲,在關注擇校現象的同時,要關注學校收取擇校費。有些擇校費、贊助費收得不規範,用得不合理,缺乏有效監督,隱藏著嚴重的隱患。看來,初中擇校收費是一種現象,而需要解決的則是體制。

    《法制日報》2001年11月12日


濟南教育局規定: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不準出國留學
清華MBA學費8萬元
北京中小學違規贊助費超過七千萬
北京家庭一名子女完成大學本科教育需16萬元
擇校收費引出的思考
廣州一小學強索“贊助費”
農村學生取消十三項 瀋陽對中小學亂收費動刀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