貶值的職稱,要還是不要?

    年底臨近,多種職稱考紛紛開始。許多人開始抓緊時間整理資料,撰寫專業技術報告,忙著給刊物投稿、找關係發表。據報道,一些以收藏當代文物為主的博物館最近明顯感到來捐贈自己創作的字、畫、工藝品等的人突然增多,這些捐贈人最關心一件事,就是“能不能儘快把文物捐贈證書給我,最好是現在”。他們指望著靠這張證書在評職稱時加分。

    與此同時,飽受“評職稱”之苦的人們,也對職稱評定制度發起猛烈抨擊。

    “職稱”越來越不值錢

    許多中青年人兒時都有過“長大了當工程師、當教授”的理想。過去,職稱在人們心中佔據重要的位置。可是,一旦理想變為現實,還有多少人把職稱當回事呢?職稱與業務能力不再劃等號,人們一談到職稱,更多的會談到為了獲得職稱的那份無奈、那過程中許多的酸甜苦辣。

    職稱的涉及面是極為廣泛的,只要你是上班族,不管你是在政府部門還是在科研單位,不管你是在學校還是在機關企事業單位,可能都會涉及到職稱問題。目前,每年參加職稱考試的人員達300萬左右,已經成為除了高考、成人高考、自學考試以外規模最大的考試。

    據介紹,職稱改革初期,由於歷史原因,欠帳太多,參評的比較多,年齡普遍偏大,由於名額有限,職稱評定很受重視,上報前單位必先組織力量,仔細比較其能力、其貢獻,還要充分考慮現任角色。最後評上的,普遍受人尊敬。隨著職稱評定走向經常化、制度化,被評上人逐步增多,濫竽充數者開始出現。近幾年,職稱評定比例越來越大,而職稱卻變得越來越不受重視。

    在一項“什麼樣的人是高級人才?”的調查中,75.9%被調查者的首選答案是,高技術或高管理水準,而認為是“高職稱”的僅佔4.6%,由此可見,傳統觀念上的高學歷、高職稱已不再是當前界定高級人才的主要標準。

    一位在外企工作的先生説:“現在考職稱還有什麼用?公司的工資是事先説好的,你有多大的能耐就給你多少錢,誰管你有沒有職稱。”

    這位先生告訴記者,他原來在機關工作的時候,也是把職稱當作一件大事。在機關裏工作沒有職稱是不行的,因為不論幹什麼事情總是要論資排輩,在這個等級森嚴的群體組織裏,最實際的就是住房的分配以及工資、獎金的發放,你要想生活得更好些,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職稱。

    然而,職稱已經大大貶值。許多單位都是根據個人所在崗位來決定其薪資水準。今年評上高級經濟師的高先生説,為了評上這個職稱他忙碌了近一個月時間,要考英語、電腦,還要準備論文,花費的精力不算,還花了1000多元錢,而評上後,工資總共長了幾十元錢。

    據北京市人事局的一份調查顯示,2000年國有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總量比1999年凈減22139人,減少了9.6%,而且這已是連續六年呈下降趨勢,其中有多種原因,但職稱的價值顯現不充分,工資價位偏低可以説是一個主要原因。

    “職稱”還有誘惑力

    職稱在貶值,但不能否認,在當前,職稱仍具有極大的誘惑力。

    在某高校工作的黃先生認為,在機關院校工作,沒有職稱萬萬不行。薪酬的多少還是次要的,沒有職稱,你就不能擔任某些職務,不能從事更高層次的研究……而且,一個有知識的人,如果沒有職稱,怎麼讓社會承認呢?

    可為了評上職稱,你就要去學與你工作關係不大的外語,去寫那些垃圾論文,去和平時要好的同事爭指標……職稱成了雞肋,食之無味,卻又不能丟棄。

    按照現行的職稱考核規定,具備何種學歷、參加何種職稱考試都是有嚴格規定的,而且這種職稱規定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隨時調整的,你錯過一次機會,就可能永遠都趕不上。

    特別是中國的知識分子,比較注重“名分”,為了這個名分甚至不惜代價,弄虛作假。職稱困擾著整個社會、整個知識界。

    繁忙的工作中,很少會有人堅持學習與工作關係不大的外語,然而外語考試卻是任何職稱評定的先決條件。東北某大型國有企業集團的老總為評上高級經濟師,外語考試讓秘書代考,在當地引起一片譁然。

    為了評職稱,花錢買版面發論文的事已屢見不鮮,有的雜誌甚至明碼標價開展這項業務,這樣發表的論文品質可想而知。前不久,某人通過網際網路向一些高校發佈資訊説,只要花1萬元就能在他寫作的一本電腦專業書籍上署名,結果“一呼百應”。

    北京某報一著名記者,是“全國新聞百佳”、中國作協會員,然而年近半百的他,至今還是個“助理”。不管能力高低只要學歷的職稱評定,讓眾多有真才實學的人傷透了心。

    更嚴重的是,在一些地方和單位,職稱評定已經演變成關係和權力的較量。能不能評上職稱,關鍵不是衡量其學術成果、科研能力以及工作實績,而是看其和評委的關係怎樣,在單位人緣如何。每次評審前,一些人托關係、打電話、請客送禮,用盡各種手段,目的是讓評委投自己一票。一件本來應該既嚴肅又公正的工作卻異化成人際關係的較量,令人悲哀。

    一位叫楊培漢的先生在網上發言説:我參加過無數次職稱評定工作,作為一級評委,我面對一份份申報資料,看到的只是文字表格,對照標準給申報人“畫像”,因為我們都不認識他,若是他的資料齊全,填寫的內容豐富,“硬體”足,他就極可能通過晉陞。若他的資料是假的,我們也全然不知。特別是有些單位為了確保企業資質,需要更多的在編高職稱人數,虛報慌報,評委們何以能辨別呢?

    職稱評定:廢除還是變革?

    有人認為:現行的職稱制度存在的一大弊病就是,職稱一評定終身,減弱了人的積極性,缺少激勵,和國際做法不接軌,必須徹底廢除。

    一位叫文洋的先生認為,職稱評定浪費了申報者、組織者、評審者大量的心智財力,浪費了社會大量的人力資源及自然資源,與科技事業無助,與現代社會不適。對職稱的改革,不應該去考慮怎樣完善它,而應該考慮如何去掉它。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職稱評定中的主要問題不是制度上的原因,職稱制度不可廢,但目前的申報評審方式需要改革。

    某單位人事部趙經理説,職稱是對一個人業務水準的總體評價。目前社會分工細,人才流動頻繁,很難在短時間內把握一個人的技能和學術水準,職稱是一個相對客觀的標準。職稱不應該取消,但不應該有終身制。職稱應該是一種心理、物質上的雙重需要。

    還有一種觀點是淡化職稱的作用。早在1997年,國家人事部的一位官員就説過:“深化職稱改革的一個目的,就是要強化執業資格制度,淡化職稱,完善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有些職稱系列,在條件成熟後,可以逐步向執業資格制度轉化。”這種轉化必須是水到渠成的,比如律師,目前社會上的律師多就職于律師事物所,由於多是民辦性質,工資發放並不以專業技術職務作為標準,職稱在這裡就失去了意義。”

    職稱改革如何與國際接軌

    職稱制度在短期內不可能被廢除,那就改革。事實上,中國的職稱制度改革從來就沒有間斷過。

    解放初期至50年代末,實行技術職務任命制度。到了60年代初期,由於國家經濟困難,工資基本處於凍結狀態,這種需要增加工資的職務任命制度基本上停頓了下來。1977年至1983年實行技術職稱評定制度,只要評上相應的職稱,不需聘任職務,不用履行職責。技術職稱實際上成了工作成就、學術水準和業務能力的標誌。1983年9月,中央決定暫停職稱評定工作,進行全面整頓,並研究改革方案。1986年,中央決定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度:企事業單位在上級主管部門核定的專業技術職務結構比例範圍內,結合本單位專業技術工作需要,設置專業技術崗位;專業技術人員通過評審委員會評審取得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企事業單位在獲得任職資格的人員中聘任。聘任職務有任期,在任期內履行職責,並享受相應的職務工資待遇。

    今年8月,中共中央組織部、國家人事部聯合發出《關於加快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見》,其中對職稱制度這樣提出:對專業技術崗位、堅持按照崗位要求擇優聘用,逐步實現專業技術職務的聘任與崗位聘用的統一。通過深化職稱改革,強化並完善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建立政府宏觀指導下的個人申請、社會化評價的機制,把專業技術職務聘任權交給用人單位。

    而體現在具體的單位和部門,也在積極地把職稱評定改革落在實處:山東農業大學實行職稱“只聘不評”已經兩年多,反響良好;中科院即將停止職稱評審,全面推行崗位聘任制;日前,石家莊市公佈了今年職稱改革的有關政策:取消指標限制、開展社會化評價試點,工程、農業、衛生、科研、教育等五大系列綜合破格申報;衛生、經濟系列高級資格以測評(考試)、考核替代競爭答辯;申報材料及推薦結果實行公示;從明年起,出版業實行職業資格制度,實行了20年的職稱評審制度將淡出……

    但是,有專家稱,儘管職稱制度一直在改革,但主要是在申報、推薦、評審的方式、程式上進行技術性的改進和完善,總體框架未變。從管理上看,由於沒有實現科學的分類管理,設崗和聘後管理工作薄弱,在職稱的申報、推薦、評審和評委會的組建與調整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漏洞。

    最關鍵的問題在於,職稱制度和體制上沒有根本性的變革。

    中國加入WTO,職稱改革必然要與國際接軌,不切合現實的職稱制度已經凸顯矛盾,職稱改革該何去何從?

     千龍新聞2001年11月9日


江西:改革職稱制度 評聘分開不限指標
教師職稱評定 還要多少依據
不評職稱自有個中原因
中科院將全面停止“職稱”評審 推行崗位聘任制
人事部:加大職稱考試違紀懲處力度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